分享

老年饭桌离满意有多远

 图书 馆员 2019-09-29


●一边是老龄人口的吃饭刚需 一边是助餐服务的发展困境
受访专家: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陶立群
养老智库创始人 朱 平

“如何按时吃上饭、吃得饱、吃得好”,是老年人生活中的刚需问题。可自2010年前后国家提出老年人助餐服务的概念至今,这一刚需仍然存在不小的缺口。

助餐服务需求连年居首

全国老龄办2015年发布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较高,排名第一,高达42.3%。同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也发布了一项老龄产业研究结果,数据显示,2015年仅北京的养老餐桌数量缺口就超过2500个。3年后,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针对60周岁以上人群开展相关调查,并发布《2018年北京市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列表中,助餐依然位列第一,选择比重为62.4%。

养老智库创始人朱平告诉记者,助餐服务是官方定义,主要指帮助老年人解决吃饭难问题的服务,属于养老产业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时,更通俗的叫法是“老年饭桌”,如今该称呼已被“养老餐”所取代。各城市开展助餐服务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社区养老驿站推行。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呼北社区汉和居养老驿站,是呼家楼地区的第五家养老驿站,2018年7月落成,2019年6月开始正式运营。据汉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院长纪欢介绍,3个月时间,该驿站已接待近千人次就餐。不过,由于刚刚开业,汉和居的助餐服务开展范围还较为有限,远未饱和。相对来说,附近另一家开办较早的养老驿站,就餐人数就更多一些。

“我在养老领域工作了差不多10年,能深刻感受到近些年的变化,国家更支持了,愿意做养老的企业也多了,但同一区域养老服务竞争的情况,也就主要出现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纪欢说,在更多的中小城市,补贴政策等远不如大城市,所以包括养老餐在内的养老服务存在不小的缺口。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长 100 万高龄老年人口,这种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将持续到 2025 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估计,到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左右。更重要的是,日本国立长寿医疗中心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选择在自己家中养老的高龄老人,36%的人被确诊为营养不良,34%的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究其原因,独自吃饭时,老人缺少亲友的提醒与监督,对营养的丰富性和充足度要求较低,以致营养摄入匮乏。正因如此,迅速增长的高龄独居或空巢老人,亟需更为完善的养老餐服务。

价低人少,还得靠贴补支撑

巨大的需方市场,对养老餐服务行业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目前养老餐服务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现实困难的制约。

定价低,利润少。目前,老年餐价格大多定在10~20元,利润空间很小。纪欢说,价格是助老服务必须考虑的因素,即便肉、菜涨价,每顿饭的价格也不能涨,为保证一样的品质,只能重新与供货商商谈,或通过发展其他家政服务,补贴餐饮的亏损。养老智库创始人朱平也表示,养老餐服务带有公益性质,企业就算需要考虑经营问题,也只能维持在基本不赔钱的状态,这对助餐服务的快速发展肯定会造成一定影响。

人手紧张。养老业对从业者的吸引力有限,这在助老服务行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汉和居养老驿站,工作人员一共有7人,需同时负责包括养老餐在内的所有服务。每到供餐时间,除了刚值完夜班无法在岗的,剩下的有人负责打饭,有人负责收钱,有人负责清理,还得留出两人为将近一半的顾客送餐。这些工作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因为繁杂,人手仍会觉得有些紧张。

众口难调。养老餐服务不是饭馆点餐,选择也没有一些单位的食堂多,难免造成众口难调。大部分的养老餐只能以少油、无糖、无辣,饭菜软烂为标准,追求相对大众化的口味。朱平说,如果要兼顾口味和营养,对养老餐提供企业来说,更添难度。

未来可考虑“中央厨房”

朱平认为,餐饮是一个供大于求的行业,餐馆、服务商众多;但同时,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餐饮服务又供不应求。因此,目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借助原有餐饮企业,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专有服务。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聚德、永和大王、和合谷、丽华快餐等连锁企业,都已经提出或推出了针对老年餐饮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个别外卖平台,比如饿了么,已在杭州等地开展了养老餐外送服务。

在日本,养老餐服务经历了从大型餐饮企业进驻养老机构,到集约化、标准化运作的“中央厨房”供餐模式。朱平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中央厨房+社区配送+老年人家庭”的模式相对更有优势。因为开展餐饮服务有种种门槛限制,需要通过卫生、工商等多部门的审批,能保证卫生和安全,这并不是所有养老社区都有能力达到的。不过,这种模式需要有政策、资金等的多重支持,一些小城市现阶段较难做到,或可考虑与附近的机关或学校食堂合作供应养老餐。

对于我国养老餐目前的发展情况,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研究员陶立群表示,养老餐服务必须考虑长期性,如果仅靠政府大量补贴,或号召企业做公益无法持久。比较健康的做法就是以社区为核心,免费给企业提供给场地;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对投入做养老餐的公司以税收减免;然后在政府可支配的适量补贴基础上,企业以低定价进行微利运营。这种经营模式目前在北上广已经有一些案例,未来或可推广至更多地区。▲

60岁后健康六原则

2019-08-22 10:1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分期,45~59岁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可见60岁正是中年到老年过渡的关键时期,需要格外注意身心健康。日前,美国医疗健康信息网站“网络医学博士”为60岁以上男士归纳了一些健康建议。对此,采访了我国多领域专家,请她们结合我国人群健康特点,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为60岁以上人群总结出6项健康原则。

“60岁,首先要认识到'服老也是一种智慧’。所谓服老,不是向年龄认输,而是要正视自然规律。生理上,要努力适应身体逐渐衰老,并通过适当调整来延缓衰老;心理上,要树立积极观念,不因自己力不从心而苦恼,并将生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关注和改善健康上,这样才能老当益壮。”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耿引循说。

经常用脑,延缓衰老

动脑是老年人“精神上的长跑”,多动脑可以让脑细胞更发达,脑力更强,有助延寿;反之,懒于动脑,大脑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化。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曾做过一项名为“拉什记忆力和老龄化计划”的研究,通过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那些让大脑经常保持活跃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几率比不常用脑的人显著降低。研究者还发现,下棋、读书、看报等需要动脑的活动有助保持大脑的活跃性。

“古语说,'智者寿’,这也说明常用脑,有助延缓衰老。” 耿引循告诉记者,“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读书、看报不仅能让老年人了解更多国家大事、获得丰富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充实生活。”另外,老年人也可经常做些“数独”等益智健脑的小游戏,促进大脑功能的保持与强化。最后,耿引循提醒,学习并不意味着在家读死书,而是生活中要常怀学习的心,这样山水是书、诗酒是书、花月也是书。

加强锻炼,预防跌倒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加强锻炼不仅有助减缓腿部衰老,还可以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强化呼吸功能,扩大肺活量,促进肠道蠕动,并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老年人经常进行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跳交谊舞等的户外锻炼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一定要量力而行,若运动后精神饱满、食欲睡眠良好、兴致高,说明运动量适宜;如果锻炼后感觉非常疲乏倦怠,则说明运动过量,下次应适当减量。运动过程中,可通过“和自己说话”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如果能够用正常节律说完整的句子且保持均匀通畅的呼吸,说明运动强度适宜,否则就说明身体缺氧,应放慢速度、降低强度。

另外,需要提醒老年人,不论是在室内活动,还是外出走路都不能着急,以防止意外跌倒。有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社区老年居民中,21%~23%的男性和43%~44%的女性曾跌倒过,其中约20%~30%的跌倒会造成老年人中度以上损伤,如骨挫伤、韧带损伤等。因此,要清除家中可能造成跌倒的障碍,比如浴室要防滑,厕所最好装上扶手,屋内过道不要堆积杂物,灯光应足够明亮,尽量不要使用过高的储物柜等。无论在室内或室外,老年人都应穿合脚、防滑的鞋子,还要避免在人多、拥挤和湿滑的地方运动。

定期体检,切勿遗漏

60岁后,人体机能开始明显走下坡路,耿引循建议,60岁以上人群一定要定期体检,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年人可将体检频率增至每半年一次,以便及时了解身体情况。

除了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血糖、血脂、眼底、骨密度等项目外,老年人还应重视心脏、脑部及胃肠检查等,男性还要定期检查前列腺。拿到体检结果后最好及时请医生解读,遵医嘱对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或正在服用的药物进行调整。每次的体检结果也要保存好,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可在需要治疗时给医生提供参考。

起居规律,中午补觉

老年人除了要讲究个人卫生,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以外,还要严格保证作息规律,尽量早睡早起,每天尽量保证6个小时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美国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每晚睡眠在7小时左右的老年人,大脑衰老可推迟2年。

耿引循说,睡眠质量较差、夜间醒来次数多的老年人,不妨通过午睡为身体“充电”。午睡有三点需要注意:1.尽量在中午11点~下午1点之间午睡,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为宜,否则会影响夜间休息;2.午餐不宜过饱;3.必须躺平,并注意保暖,不要靠在椅子或沙发上打盹儿。

饮食均衡,有所节制

武汉市中心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淑芳表示,人在60岁后,咀嚼功能下降,肠道有益细菌减少,消化吸收能力也相应下降,对蛋白质等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下降尤为明显。

许淑芳表示,一些老年人为了“健康”,过度追求低盐低脂饮食,只吃素不吃肉,或是认为汤比肉更营养,只喝汤不吃肉,导致蛋白质摄入量长期偏低,长此以往,会造成抵抗力降低、老化加速、肌肉流失等问题。她建议60岁以上的人饮食多样化,荤素搭配,每天应摄入120克肉类为宜,并适当增加粗杂粮和薯类摄入量。保证每日膳食都有谷类、蔬菜、水果、奶豆类、鱼肉类等五大类食物。

自主控制,活出乐趣

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衰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下降,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也渐渐降低,导致很多老年人出现心理危机。尤其是刚刚退休的人,会有很大的心理反差,他们常常睹物思旧、多愁善感,甚至互相攀比,这些都会导致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沮丧等情绪。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杨萍还提到,目前我国1.2亿老年人中,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情感生活的缺失也是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针对我国老年人心理特点,杨萍提出以下建议:1. 如果老年人可以自主安排生活,对自己的社交活动、财务问题有决策能力和控制力,那么在老年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子女不要过多干涉;2.老年人也要尊重子女们的意愿,不要凡事看不惯,更不宜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同时要保持淡泊名利、宽容豁达的心态;3.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书法、摄影、旅游等,或者也可以尽己所能多帮助别人,比如做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既能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还可提升自我价值感;4.多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对生活要保持热爱和向往之情。▲

好医生要做到三爱

2019-08-22 10:08

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弘扬崇高精神,助力健康中国”。值此之际,我在上谈谈对医学、医生和医患的一些思考。

人文关怀和技术服务同等重要

医学面对的是人,所以医生眼里不能只有“病”,没有“人”。医学人文的核心是在医疗活动中始终重视患者、关爱患者、尊重患者,人文关怀和技术服务同等重要。

前几年,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多地发生暴力伤医事件,当时中国医师协会急呼“医疗暴力零容忍”!近几年,经各方努力,医患关系向好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医患间缺少信任。

有的患者在就医前先在网上查阅信息“自我诊断”,当医生提出诊疗建议时先表示怀疑;有的患者防范心理很重,医生开出检查单和处方,首先想到的是“你想从我身上牟利”;还有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必须到最好的医院找大牌专家看才放心,于是,知名医生很忙很累,年轻医生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这就造成医患之间出现裂痕。患者不信任医生,常会延误病情;医生不信任患者,就会多做检查、开大处方,保护自己。

如何医治“医患互不信任”这个“病”?需标本兼治。“治本”要从体制机制上开方下药,比如公共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政府加大投入,为医疗机构减负;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岗位能力等。“治标”要从以下入手。

加强医患沟通。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件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他把语言放在第一位,而现在有的医生把这件最重要的宝丢掉了。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天要看很多患者,就像机械化作业,没时间与每位患者充分沟通,但患者又迫切希望表达自身病痛,详细了解诊疗疑问。医生学习沟通艺术,提高沟通能力,这是最迫切的问题。我在军医大学毕业典礼上就对学生说过一句话:“你们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和病人说话。”

完善医疗制度和法律建设。当前,我国医疗制度和相关法律存在欠缺,不能很好地保障医生、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医生个人医疗责任保险还没建立。虽然一些医院以单位名义给医生买了“医责险”,但医生若多点执业,就无法覆盖。医生是有风险的职业,完善的保险制度能为医患搭建一个规避风险的屏障。

加强医生人文教育培训。不懂医学人文的医生不是合格医生。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关心、爱护病人。由于患者不懂专业医学知识,医患之间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患者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医生觉得掌握技术才是根本,所以一再追求技术超群,他可能走得快,但终究走不远。“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曾说:“德不近佛者,技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强调像佛一样关爱患者和熟练掌握高超技术一样重要。技术好的医生只能称为“匠”,两方面都好的医生才是“家”。

人文关怀还包括对患者疾病的介绍,要让患者知道很多病治不好,医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帮助,减少患者对医学和医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帮青年医生解决实际困难

青年医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只有他们有思想、有责任、有本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才有光明和希望。当前,青年医生承受着多方面压力。

学习压力。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意味着学习阶段结束;对医学生而言,毕业却是职业学习的开始。他们要经历规范化培训、专业化培训才能真正成为医生。医学知识更新较快,青年医生要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满足岗位要求。

工作压力。青年医生一步入岗位就面临满负荷的工作任务,各种考核、考试和激烈的竞争也让他们在心理上承受很大困惑。青年医生不仅要学会处理医患关系,还面临着如何搞好老师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压力。

生活压力。一位青年医生对我说,他享受着“北京特色”的生活压力:早上,挤在地铁车厢里,虽然烦躁, 但还要思考早交班的事;中午,基本不能准时用餐,饥饿着等待盒饭;晚上,7点能下班是件稀罕事,7点后还有很多事要做。青年医生正是婚育年龄,有的上有老下有小,有的人面临住房困难,但他们的收入却较低,这些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价值冲突上的压力。面对种种困难,有的青年医生找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 甚至怀疑自己选错了职业,于是中途改行,当起了医药代表。

青年医生群体和基层医生群体存在交叉,很多青年医生就在基层。基层医生向我反映:社会地位不高,被尊重程度不够;待遇偏低,保障有限,不能很好地体现劳动价值;渴望进步和发展,但学习机会不多。

政府近年来下发了很多“强基层”的政策,但有的地方落实不到位,基层医生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于是,一些基层医生就出现了离岗或转行的情况。国家医改政策推行分级诊疗,常见病在基层看,疑难病找专家看。如果基层医生留不住,分级诊疗制度就会打折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便无解了。相反,基层医生的力量提升,“健康中国”工程和疾病防控才能落实好,就医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医师节之际,我们希望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领导同志们,对青年医生多加关爱,帮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精神上多鼓励他们,工作上多帮助他们,事业上多支持他们,生活上多理解他们,让他们安心工作,尽力为患者服务。特别是应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体面地工作。给他们多些信任,大胆任用,鼓励他们干出一番事业。

让年轻人向往学医

近年来,我观察到一个不好的现象:全国各地多数高考状元不报医学院校;很多医生不鼓励孩子学医。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培养医生的成本较高,但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二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追求快速成功,在一些行业,有的人三十多岁可能就事业有成,甚至当企业家了,相比之下,学医成功、成材之路似乎太过漫长;三是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伤医事件或职业风险造成影响,很多人没认识到医生职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国家为某一行业特别设立节日,是很少的。这无疑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高尊崇,是对医生社会地位的充分肯定。节日就像“闹钟”,提示人们不要忘记医生这个重要群体。

其他职业和生命可能间接相关,而医生和生命直接相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四个字都离不开医生。无影灯下的废寝忘食,处方笺上的精研极虑,医生为守护人类生命苦心孤诣、日夜辛劳。当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医生总是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危难关头,只要医生出现,生命就有了希望。尊重医生,不仅仅是尊重医生的职业,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医生有尊严,生命才有尊严。

设立中国医师节,也在提醒医界同道,体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刻以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标尺,衡量所言所行,加强自身修养,不辜负患者“性命相托”,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

最后,分享几个愿景。我希望,每个医生都能成为“好医生”,做到“三爱”: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如果为谋生赚钱而从医,一定当不了好医生;热爱患者,学会沟通,正如王忠诚院士说的那样,把患者当作自己的老师,感恩患者帮你掌握医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钻研进去,锲而不舍地攻克和突破,对人类健康事业有所贡献。

医生是为生命守护和站岗的人。我希望,医生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医患关系。我希望,医生在我国是个有尊严、有地位、有吸引力,让年轻人向往的职业。我希望,全社会对医生有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胖人比瘦人更耐热

2019-08-29 16:04

我们通常认为胖人脂肪厚、体积大,天冷时身上比较“暖和”,天热时他们则比较难熬。但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却得出相反结论——胖人比瘦人更耐受高温。

在这项名为“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中,俄罗斯科研团队成功收集了大量有关异常炎热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数据。科学家将连续3天或以上日均气温高于炎热“临界点”(莫斯科的炎热临界点为23摄氏度)界定为“热浪”,经过梳理分析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与人们的认知相反的是,热浪来袭期间,体重超标或肥胖并非导致死亡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事实上,超重人群在异常炎热的天气里,身体舒适感比瘦人好,最关键的原因是其身体脂肪层发挥了隔热作用,可防止身体过热。

研究人员解释称,脂肪组织比体内其他组织的导热率要低,因此皮下组织可以阻隔热量的传递。虽然胖人对中度热应激比较敏感,但是当环境温度升高到皮肤温度以上(热浪发生)时,瘦人身体散热速度反而比胖人慢。不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高温暴露的确会加重糖尿病、肺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消化性溃疡、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还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心脏日再说阿司匹林该不该吃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心脏是人的“能源站”,若心脏出了问题,身体健康就会面临挑战。

要说保障心脏健康,就不得不提到预防心脏病的基石——阿司匹林。去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介绍了两项关于阿司匹林的大型临床试验:一[1]是ARRIVE研究,二[2]是ASCEND研究,紧接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ASPREE项目的3篇论文[3],[4],[5],对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提出质疑。

这三项大型研究算是很有价值的研究,但都有其局限甚至是缺陷。ARRIVE研究项目的问题最多,该研究的设计目的是验证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有中度风险的人群的预防效果,而5年追踪下来,服药组和安慰剂组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都在5%以下,表明参加试验的是对心血管疾病有低度风险的人群,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整个试验失败了,无法给出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能否为对心血管疾病有中度风险的人群提供预防效果的答案,换句话说,也许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能够为对心血管疾病有中度风险的人群提供预防效果。此外,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要靠长期服用才能见效。这些研究服药组的很多病人中途中断了服药,这就有可能影响了最终结果,尤其是对于低风险人群,因为发病率低,这种情况很可能影响到统计结果。

在消化道出血方面,阿司匹林在服药组和安慰剂组上有显著区别,但比例很低——在1%以下;在整体的副作用和死亡率上,两组并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只有很少的人因为服用阿司匹林而出现消化道内出血。

ASPREE研究项目也只能说明健康的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的话可能弊大于利。这句话是很严谨的,健康老年人并不是那些能跳广场舞、能够晨练的老年人,也不是说能走能动就算健康。从心血管疾病上来讲,健康老年人指得是没有相关的慢性疾病、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实施ASPREE研究项目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来说,健康老年人的比例还说的过去,其中美国也只能说很勉强,因为美国成年人肥胖和超重的比例达到2/3,肥胖症不能算健康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美两国是糖尿病大国,中国成年人血压正常的占少数,中国成年人吸烟的比例极高,经常饮酒、酗酒以及高胆固醇、高血脂、经常处于二手烟中、肥胖症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中国的很多老年人只是自我感觉健康而已。美国的很多医生之所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因为他们工作压力很大,压力也属于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心脏病发病年轻化,就是因为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高压力的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承受着相当严重的长期性持续性心理压力,年轻人和中年人如此,老年人也如此。中国的老年人,真正健康的占少数。因此,阿司匹林对健康人群和心脏病低风险人群的预防效果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老年人只能是借鉴,有待进行的阿司匹林对心脏病有中度风险人群的预防效果的研究结果对于中国老年人群体才更有意义。

ASCEND研究项目的参加者不是低风险人群,而是高风险人群,所以能够得出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发作率的结论。至于大出血的风险增高,这就是如何权衡利弊的事了。心脏病发作会导致心脏受到永久性伤害甚至死亡,而大出血会导致住院治疗和输血,这两者相权衡,应该是心脏和命更重要。

上述几项研究充其量表明健康人群和心脏病低风险人群不应该服用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并没有彻底否定阿司匹林的应用价值。

现代医学有一些药物可以被称之为魔药,是因为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除了它们本来的药效外,陆续发现其他效果,比如用于降糖的二甲双胍有预防某些癌症的效果、还有可能减缓老年痴呆的进程、甚至可以让人长寿,用于降脂的他汀类药物能预防某些癌症。阿司匹林也属于魔药,这个药本来是用于镇痛退烧的,预防心血管疾病就是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发现的。除此之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年以上还有可能降低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6]。

无论阿司匹林有多少种健康效益,并不能正负相抵,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并不会因为其新的健康效益而消失,阿司匹林的各种神奇的效果没有一个能够预防其副作用的出现。

阿司匹林的最严重副作用主要是内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正因为这种严重的副作用,使得权威机构从来没有给阿司匹林一张特别通行证。前些年在阿司匹林的使用上,确实有个别专业组织放宽了标准,但医学界的主流在阿司匹林的使用上始终持有谨慎的态度,不推荐健康人群和心脏病低风险人群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

在一些专业人员和受他们影响的民众之中,也确实存在着神话阿司匹林的趋势,一些没有心脏病风险的医生和民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这种做法是否可取,要靠证据说话,前面提到的几项大规模研究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现有的证据,之前在阿司匹林用于健康和心脏病低风险人群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健康人群和心脏病低风险人群来说,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可能弊大于利。

前面提到的ASCEND项目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了阿司匹林对于预防高风险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定论的是对于中度风险人群,服用阿司匹林是否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从现有的证据看,可能性很大。

除了阿司匹林之外,并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诸如辅酶Q10,还有借着蹭这个热点宣传的纳豆激酶,都没有拿得出手的效果。

阿司匹林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但绝对不是用那些没有证据的东西来替代。有些人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善,降低了自己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有些人通过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等加以控制,也降低了自己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这些人有可能不需要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但是否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并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要由医生决定。

阿司匹林导致内出血是因为阿司匹林是一种抗凝血药物,然而,内出血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来说,是一种罕见的副作用。ASPREE研究发现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大出血的比例为每年千分之2.4,ASCEND项目发现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大出血的比例为千分之9,约合每年千分之1.8,这种年千分之二的几率是很低,对于高危人群,不值得为此冒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停药。阿司匹林不是神药,不可滥用,但对于很多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来说,依然利大于弊。

国人脂肪肝赶上欧美

2019-09-16 10:43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科主任 张鸿飞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侯建存

日前,欧洲《肝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我国的肝病负担和趋势。文章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代谢性肝病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一大威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9年内攀升明显,几乎赶上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患病率。

国人脂肪肝发病率增长明显

这项研究显示,中国人患有肝病的情况如下:乙肝患者约9000万、丙肝患者约1000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73亿~3.1亿、酒精性肝病患者约6200万、肝硬化患者约700万。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由2003年的17%攀升至2012年的22.4%,几乎赶上美国(24.13%)、日本(25%)、欧洲(23.71%)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患病率。另据我国主要城市11家三级医院数据显示,2009~2017年,需住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数量超过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住院患者。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侯建存表示,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近几年,脂肪肝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常见肝病之一,国人患病率也呈现攀升之势。

“脂肪肝可分为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以患者日常饮酒量来区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科主任张鸿飞介绍,饮食精细、嗜好饮酒、久坐少动是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不到十年时间就赶上了欧美,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民众对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又普遍不到位。国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偏向于西方国家,喜好高盐高糖高脂食物,日常饮食中蔬菜少、肉类多。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不足等原因都导致了我国肥胖人数增加,进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升高。

脂肪肝不只伤肝

因为脂肪肝症状不明显,一些人患了病却浑然不知,还有一些人即使检查出脂肪肝,也不把它当回事。侯建存表示,其实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常伴随其他代谢异常,若脂肪肝长期得不到控制,不仅会导致肝脏损害,还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血糖、血脂等代谢。

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脂肪肝是肝脏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同时又是加重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两者互为因果。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再生障碍甚至坏死,进而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极易发生肝腹水、消化道大出血、肝脏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此外,肝硬化继发肝癌的几率也比较高。

易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中国医师协会调查数据显示,45%的脂肪肝患者伴有腹部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异常、血脂紊乱等代谢综合征,但患者知晓率严重偏低。其中,29%的患者合并血压升高,但仅有17%的患者知晓。

脂肪肝会造成脂肪代谢不完全,过多的脂肪(甘油三酯)留在血液中,会导致高血脂。高血脂使血液黏稠,运行有较大的阻力,过多的油脂沉积在血管壁,容易引起血管壁硬化,导致血管弹性变差,从而引发高血压。同时,由于油脂堵塞,血管腔道会越来越窄,还容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脑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脏病、脑中风等,后果非常严重。

与糖尿病是难兄难弟。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都存在周围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虽不一定伴有糖耐量异常或肥胖,但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情进展相关。脂肪肝患者脂代谢失调,会引发和加重糖代谢失调。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脂肪肝的约占50%。

降低人体免疫与解毒功能。脂肪肝患者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使肝脏的免疫功能下降,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肝脾肿大。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肿大会造成脾功能亢进,会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所以脂肪肝患者通常抵抗力会降低,感染风险更高。另外,肝细胞脂肪变性后,解毒功能降低,容易造成毒素在体内潴留,对身体造成伤害。

进一步增加肥胖风险。肝脏代谢出现问题,人们吃进去的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就不能被有效利用,更易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这样就导致了肥胖。

脂肪肝治疗别走弯路

目前,很多人要么不重视脂肪肝,听之任之;要么靠吃保健品和药品治疗脂肪肝。对此,侯建存表示,人们吃下去的所有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盲目吃保健品或药品,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他认为,治疗脂肪肝最好的办法就是改掉不良生活方式。

选择低热量饮食,多吃果蔬。减少饮食总热量摄入,增加全谷类、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新鲜果蔬的摄入。《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的瑞典一项研究显示,多吃绿叶菜,有助于减少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对预防、降低脂肪肝风险至关重要。同时,还应减少饱和脂肪酸、添加糖的摄入。葡萄糖和果糖会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侯建存表示,有多项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可有效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地中海饮食方式,以蔬菜、水果和杂粮为主,以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食用脂肪,较多地摄入鱼类,较少地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并且提倡适量饮用葡萄酒。

需要注意的是,减少热量摄入并不等于每天的食物摄入量要特别少,国外有研究表示,健康地减轻体重需要长期过程,如一两年及以上持续性地改善饮食结构。体重下降过快,也会增加肝脏、肾脏的负担。

坚持中等强度运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尤其要避免久坐少动。“运动疗法”可有效降低体脂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降低肝酶水平、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等,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议运动量要保持在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坚持3~5次。运动时的心率应维持在“170-年龄”,心率最高时不要超过“200-年龄”。

侯建存介绍,有研究显示,肥胖的青少年坚持12个月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可有效降低体脂含量和改善肝脏的脂肪变性。坚持12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已经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肝脏脂肪含量。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选择运动方式时,应以能长期坚持为原则,把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

非酒精性脂肪肝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肝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脂肪肝炎患者除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外,必要时还需要到大医院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保肝和抗氧化药物治疗。但需要提醒的是,药物治疗只是脂肪肝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比如抗炎的保肝药,大多解决不了脂肪肝的根本问题。张鸿飞提醒,要想治好脂肪肝炎,患者不应过于依赖药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