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张迁碑》为例,一字可作千言,你看,读帖是怎么回事?

 攸州刀郎 2019-09-29

以《张迁碑》为例,一字可作千言,你看,读帖是怎么回事?

文丨 郭名高


学习书法,离不开古碑名帖。临习之要,首在读帖。此处所谓“读”,非以文本所述为旨归,而着力于字法、笔法、墨法、节奏、章法诸多方面,是对法度的吸纳、借鉴。

读帖有练眼、明心之效。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曾提到,“察之者尚精”,而后才能“拟之者贵似”。若看不出名堂,信笔抄写是没有意义的。今就汉碑名品,选出几种,试作简单分析。现就一字二法,略作分析,权当抛砖引玉吧。

以《张迁碑》为例,一字可作千言,你看,读帖是怎么回事?

比如“张”字,在《张迁碑》中多次出现。系左右结构,有主次、疏密之别。左侧“弓”字略右倾,瘦且高,上下疏密对比强烈;右边“長”字端正、稳健, 笔画排布紧密。左右结构有宽窄、正欹、松紧之别,于对比中来经营其丰富性,故能耐得起品咂。

以笔法论,此“张”字有虚实、刚柔之异。实则得力,虚则空灵;刚若鲁达倒拔杨柳,勃勃中有一股豪气;柔似黛玉葬花,郁郁间生出一些哀婉。

书法就是以抽象的线条来诠释艺术家对造化的理解。刚猛过盛易僵易燥,柔和频出乏神少韵。唯有相生相照,才有可能尽善尽美于毫端。

此“张”字多直线,以中锋圆笔为主,其柔处常被忽略,若不细察,笔下必染刚猛僵硬之弊。其实不然,“张”字左侧“弓”旁有三处柔韧性表达:一是横左折那一笔细且柔的斜线;二在斜右折与斜弯勾的交接处,若枝股已断,皮相还连;三是斜弯勾收尾处,笔毫徐徐提起再送出,线性多柔和。

右边“長”字直线极多,且厚重沉实,若处理不好虚笔和柔韧的线条,很容易僵死、乏味。

略作分析,其柔处可见竖右弯和最后一笔捺画,因弧线而得柔性;其上一短竖与最后一横画未有连接,留下些许空白,但求意到,而不使笔连,此之谓“虚”也。再者,最后“啄”笔与“磔”画不作粘连,留得一些空白,亦作如是观。

曲直关系是书法当中极普遍的对立关系。并列数笔,为避免平行,常采取向背、曲直变化。以“张”字右边部首“長”字为例,并排四横,第一笔略作弧线,第二横在起伏、粗细上稍有变化,似平而非平。第三横一波三折,其后一横下陷成凹状,与第一横也就产生了相向关系。如此以来,这四个横画便打破了因为平行而产生的美术化倾向,书法才有了一些情趣和生命的律动。

就常规论之,“弓”字旁也有三横,若不作改变,整个字横画过多,必然平板无趣。为去此弊,在书写时会将短竖与其后横画连写成一斜画,因此构成一夹角,使两画化为一笔,两边皆作直线。接着,一个外拓弧线紧折右仰,使曲直之变尤为突出。

在这个字中,直线未必如绳墨,曲线一定不僵直。

以《张迁碑》为例,一字可作千言,你看,读帖是怎么回事?

同处《张迁碑》中,这个“张”字另有讲究。其偏旁、部首皆左倾,左低右高,颇多动感。字正立基,欹则得势。有基无势则板,有势无基则不稳。好的书法,每个字法都有其存在价值,是循势而生,而非生搬硬套。此处“张”字不稳,必与周正之字上下或左右为邻,以便破其僵。

也就是说,若将碑帖中字视同字模,照搬以应万变,实不知书也。

如果说,前一个“张”字以圆笔为主,此字则在“方”处更多一些计较。细究之,其方有二:一是转折生棱角,比如“弓”字旁出现的横折和“長”字首横与短竖构成的直角,都给人方硬之感;二是横画收笔出现的刻凿之痕,其相多锐利、崚嶒。

当然,若不以它法破之,其可赏性就要差很多。所以,这个字会出现几处弧线,以便破其僵。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概举其要,尽于方圆。”能否处理好方圆关系,则成了判断技法是否全面的硬性指标。

同字异形,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在结体、用笔上是极讲究的,是理性之后的感性再现,靠的是长久的临池积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