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Mix杨林 2019-09-29

没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查看店家名单。

去武汉之前,我看了天气预报,9月20日开始每天的最高气温还有近30℃,相比之下一场秋雨一阵寒的成都真的太冷了。鉴于此前的旅行中不是带多就是带少衣物,我问在武汉工作的厨厨穿什么衣服合适,他回复:要带外套,早晚需要。我在24寸的小箱子里塞进一件西服,踏上了去武汉的高铁。

实际情况是,我在武汉的那三天,每天热得像8月的成都。走在街上猛一抬头,除了晒得人睁不开眼的太阳,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那一片严丝合缝的灰蓝色,恰如被填得满满当当的,我的胃。

Day 1

这次去武汉是因为大学同学的婚礼,见到了本科毕业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的对面宿舍的姑娘。她们感叹:为什么读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有发现你喜欢做饭?(因为宿舍里没有厨房啊。)她们充满信任地决定跟着我吃吃吃,因为我提前找厨厨拿到了武汉美食的宝典。

第一家定在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围观完接亲仪式后,我们三个女人踩着高跟鞋、穿着礼服裙于早上9:00到达武昌区粮道街139号门口,开始排队。旁边卖热干面、油饼的店很多,但是只有这家排队……好在是小吃,走菜很快,10分钟后就到我们了,要了一份热干面、一份牛肉宽粉、一份油饼包烧麦、一份蛋酒,一共35元。

热干面久闻大名,算是武汉的名片,芝麻酱浓郁,夹杂了榨菜碎、腌胡萝卜粒和葱花,赵师傅这家的面条有所调整,更贴近外地人的口味,后来在其他家吃到的热干面是武汉人吃的地道碱面——比成都的棍棍面还要硬,入口很有嚼劲。因为是干拌的,一定要配饮料,武汉人常配蛋酒和豆浆(蛋酒就是鸡蛋花醪糟汤,这家店做得也不错,醪糟给得多,滋味很浓郁),也可以配冰可乐,看你心情咯。不过从味道来说,我还是更喜欢成都的素椒杂酱面……

咬下第一口油饼包烧麦(上图左下角)后,我忍不住递给我同学:快吃!炸过的饼自然中空,包着烧麦,烧麦里面的糯米好像用鸡汤浸煮过,鲜美而多汁,虽然不会爆浆,那种夹杂着胡椒香的丰满让人瞬间忘掉了这是主食的三次方——据说这个做法是赵师傅首创,以油饼的酥来搭配烧麦的糯,这个发明我给100分。

武汉早餐的性价比在牛肉宽粉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吃到最后还有好几片货真价实的牛肉,抛开北上广,也比成都的很多餐店要良心(就牛肉材质而言)。赵师傅的汤也不错,摆脱了常见的酱油汤做派,能吃出让人愉悦的香料熬煮的气息。

沿着小路走15分钟,就到了斌斌鲜鱼糊汤粉,我其实连这个名字都念不清楚,不知道会是什么形态的食物——老板端给我一个不锈钢饭盆盛装的糊糊,上面撒了葱花、虾皮、小葱末。等位的时候放在桌上片刻,扭头发现旁边桌上的大姐把油条撕成条块扔在碗里,用筷子从糊糊里夹起细细的米粉,间或咬一口吸饱了糊糊的油条。糊糊是很粘稠的,跟河南人就着胡辣汤吃烧饼很像。鲜鱼糊顾名思义,就是用小鱼打烂成的糊糊,调入盐、胡椒粉。

斌斌旁边就是卖油条、面窝、鸡冠饺的小摊,不要被这些名字蒙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油炸食品。面窝的中间有个漏洞看起来像铜钱;鸡冠饺里面夹杂了少许的肉和葱,是鸡冠的形状。

(吃完回酒店参加婚礼仪式,完了睡午觉,毕竟是中年人了。

下午茶去了务实咖啡,在粮道街52号转进去的小巷子里,装修简洁清爽。这种小而美的咖啡店能够维持运营很不容易,店员小伙子讲话温柔而有礼貌。下午我一般不喝咖啡,要了一杯白水,据喝拿铁的两位女士说味道Ok,气泡水和波士茶也有人推荐。我倒是很喜欢店家现做的松饼(需要15分钟),蓬松而温暖,搭配芒果块和蓝莓——在被各种油炸主食包围的粮道街,简直就像一阵清风。

喝完咖啡,我们去坐了轮渡。晚上吃了湖北菜:亿盛老村长(徐东店)。据说最近几年川湘菜盛行,湖北人都不怎么吃湖北菜了。老村长是武汉的老品牌,曾经生意很好,现在风头没那么盛了。这家店最近刚新装修过,我们三个人点了6道代表菜,按我这个外地人口味进行排序的话分别是:黄陂三鲜>泡菜苕粉肉丝>葱烧武昌鱼>沔阳三蒸>珍珠豆腐元>虾渣(下图)。 

湖北厨师做肉圆子是强过川菜厨师的,因为他们会加入适量鱼肉,增加肉丸子的Q弹感。而在他们看来,“鲜”这个字一边是鱼,一边是羊,就说明水里的和陆地上的食材合二为一更好吃——我听过一个格局更小的说法:“鲜”就是“在熬羊肉汤里的时候加鲫鱼”。黄陂三鲜里的肉丸子很大,我不客气地吃了好几个。

这道菜里还有鱼丸,厨厨告诉我,湖北师傅在做鱼丸时,会把鱼肉搅到可以用手轻轻碾开的水平,再调入盐,最后尽可能打多更多的水进去,相比其他地区的鱼丸口感偏淡,高水准的鱼丸应该入口即化。很显然,老村长没有做出那个水平,我只吃到了泡泡的蓬松感。这道菜里还有肉糕(鱼肉和猪肉泥搅拌,刷蛋液,蒸成豆腐块状,烹煮时切片)、黄花菜和木耳,如果再加点白菜就完美了——在武汉餐厅吃饭,蔬菜完全不如成都常见。

泡菜苕粉肉丝把常见的白菜炒粉条换成了泡过的白菜,其他配方不变,整体爽口度提升了不少,特别是在蒸菜多、肉多的情况下,非常解腻。

个人觉得葱烧武昌鱼开始后面的菜都很一般,后来跟厨厨交流,他告诉我是厨师没做好,没有用讲究的手法。比如葱烧武昌鱼并没有吃出葱油味,挂的芡汁吃起来既不够糖醋也不是红烧,撒了葱花罢了;沔阳三蒸的蒸鱼入口土腥味很重,盐也没放够;珍珠豆腐元就是加了豆腐的肉丸子,外面裹了糯米,豆腥味略重,吃过肉丸子再吃这个就觉得太普通了;虾渣也是武汉特色,用虾和米粉蒸制而成,可惜我只尝出了咸味和少许辣味——厨厨不无伤感地跟我说,有特点的湖北菜馆子越来越少,湖北厨师也不再那么讲究。我想,这其中有来自时代快节奏的裹挟,也有市场自然的淘汰。

Day 2

早上打车到了兰陵路,那边有不少租界时期的建筑,适合溜达。不过我是为了王记生烫牛杂面馆而来(店家招牌写的是“1940年香港始创”):一碗生烫牛肉粉的价格是15元,里面有好多切成大拇指大小的薄牛肉片,尝一口,不得不感叹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又不熟。细粉够软糯,面里搭配的白萝卜片也很入味——唯一的意外是老板问我加不加辣,我说微辣,后来发现并不存在这个选项:汤底非常烫,辣椒油堪称火辣,从嘴唇燃烧到喉咙……但是还是吃得停不下来。门口的葱油饼也不错,可惜跟葱烧武昌鱼一样,葱味差了几分。

吃完出来,沿着兰陵路走到胜利街,右转走到下一个十字路口,就能看到一座蛮复古的三层建筑,上面还有遗留的“武汉市土产公司土产批发部”招牌,下面才是现在的角色:三镇民生甜食馆。这家店有品种丰富的小吃,也卖牛肉粉、热干面,中午还有木桶饭,如果时间匆忙,只打卡这一家感觉也不错。

我们点了什锦豆腐脑、特色糊米酒、糯米鸡,后来我又去吃了一次白糖豆腐脑。感觉豆腐脑系列跟北方差不多。糯米鸡比较有趣:糯米蒸熟以后和鸡肉块一起揉成比拳头小的块,然后在面粉里裹匀,下油锅炸制。买的时候档口的阿姨会让你直接在旁边取一根竹签,在锅边扎一个即可。没有很复杂的调味,糯米Q弹,夹杂着干香的鸡肉块,搭配油炸面壳,很好吃。

最喜欢的还是糊米酒,3元一碗。把磨得比较粗的糯米粉做成条状、在锅里煮熟,加入米酒(醪糟)、放入糖桂花搅匀,再加入用凉水化开的藕粉,一遍遍搅拌成糊状,热乎乎地盛出来,真香!我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桂花是黑色,第二天又去喝的时候,忍不住跑到档口问阿姨,对方说:桂花本来就是黑的啊!我正在疑惑为什么我买的腌桂花都还是本色,她把柜子里的碗端出来给我看:你看桂花是不是黑的?那个碗里装的貌似白糖炒好的桂花,看起来更像黑芝麻粉。我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起来工艺并不复杂,可是后来在蔡林记吃的糊米酒就非常糟糕:把粗糯米条换成了珍珠大小的小汤圆,藕粉换成芡粉……就装在一个没有盖子的大盆里,拿到手已经温凉,勺子伸进去糊米酒还有类似布丁的抖动感,这种感觉就好像看到小眼睛美女把自己割成了红肿双眼皮一样难受。

接下来隆重登场的就是豆皮啦!跟我们外地人想象的豆皮完全不一样,实际上主角还是糯米(无处不在的糯米),豆子打成的浆和鸡蛋一起摊成巨大的薄饼,然后码入调好味的糯米饭,上下两面包裹以后再切割成一块一块的,撒入豆腐干颗粒、香葱末,出锅。武汉满大街都是卖豆皮的小店,我们吃的王师傅豆皮馆略有创新,上菜前会加一点辣卤水,咸,一人必须配一碗蛋酒或绿豆汤才行。我另一位朋友则力推严老幺烧麦,跟我说豆皮不油腻(且不淋卤水),重油烧麦的油也不重,整个都是糯糯的——我听到“糯”字就饱了!去之前豪气万丈想来一个豆皮测评,吃完一个就撑得放弃了。

王师傅豆皮馆(左下)和严老幺烧麦(右下)的豆皮

晚上厨厨带我去了一家他说的步行距离可到的烧烤店,然后我们就走了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吧……路过了两家他推荐的店:余记精粉世家小民大排档,被他自己Pass了,姿态仿若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路过女儿国。只尝了一个新鲜出锅的面窝:一个中间略凸的小锅子,倒入面糊,趁着面糊向周边流动的同时入油锅,最后成品外圈糯香、中间香脆。这两家我也没有再去,麻烦大家去武汉的话帮我吃一吃。

路过水产铺被告知武汉人民喜欢吃蜗牛……

走啊走,终于走到了戴记烧烤(马场路总店),例行点了蟹脚面、肉筋、羊排、鲫鱼、鳝鱼、土豆……简单总结:调味跟成都烧烤有点像,但是更克制。羊排很好吃,鲫鱼也极嫩,武汉人把鲫鱼叫喜头鱼,大概是不管怎么做无法掩盖鱼肉的鲜甜(刺多,不擅吃鱼的朋友不要点),其他食材一般般,牛肉和猪肉没有烤出香气,鳝鱼烤老了。蟹脚面是这里的特色,吃热干面的时候因为是干拌的,我没有觉察到碱味的特殊,到汤面里就被瞬间打倒——我确实吃不惯。厨厨说可能也是面放久了,碱味特别冲。

然后在附近的“精武路第一家”买了鸭脖子,店名就是这个,据说是起源于1989年第一家摆摊的地点,这家对外地人来说名气没那么大,整体卤味风格偏内敛。带回去以后,办公室同事都认为比某黑鸭好吃,我个人也很喜欢甜辣味(还有香辣味)。

环境非常江湖气,适合各位大哥喝酒

买完鸭脖子又去了江汉路附近的一处深幽的小巷子,这家吴长子卤菜馆也是非本地人不可能找到的——此时已经是晚上9点,我和厨厨找到最后一张小桌子坐下,他去点菜,我听邻桌两位大哥聊天,武汉话真“硬”啊,听上去总感觉像在骂人,两位大哥很少夹菜却喝了很多酒。厨厨很快端了一大盘过来,有牛筋、牛肉、藕、豆腐干……第一口吃牛筋,完全咬不动,并且毫不入味。我和厨厨尴尬地看着彼此,又夹了一块藕,继续没有入味。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咨询一下老板,因为厨厨说他上次来完全不是这样的出品。负责卤菜操作的大哥蛮强硬的,意思是不可能没做好,我们让他尝一口牛筋,他吃完说“原来你们喜欢重口味”,就又给我们加了两勺红油料汁,问题的关键是卤的时候就不够味,他又解释说他每三天加一次卤水,这一锅刚好第三天……这个解释我给0分。店里看起来岁数更大的一位老板走出来道歉,说他们做了很多年了如何如何,厨厨切换成武汉话说:正因为时间长、名气大,才更要注意水准啊!然后他指着我:人家专门从成都过来的。 

我们打包了卤菜,厨厨准备拿回家二次加工。然后走到江汉路商业区,这种遍布全国的商业街说实话没什么可期待的,然而却意外吃到了“鞠氏黑芝麻糊”,作为糊类爱好者,我表示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细腻的出品——看图,完全就是酱的质地,而且一点颗粒感都没有,不知道是什么神仙技术。入口无比丝滑,毫不费力就吃完了一碗。说是“到武汉必吃”也毫不夸张。

Day 3

最后一天几乎都在雪松路,这条街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靓靓蒸虾、巴厘龙虾、虾皇都有分店,从3月到9月武汉人在这几家店里要吃掉上亿只小龙虾(过季了我就没有去吃)。夏氏砂锅也是这条街的明星,主打家常菜,是甜咸并重的湖北风味,也有明显借鉴于川湘菜的菜品——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受川菜、湘菜和淮扬菜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湖北菜多蒸菜和烧菜(看老村长的那几道菜很明显),味道相对单一,不是咸鲜就是咸鲜微辣,混搭川湘菜以后,食客可点的菜品更丰富。也难怪湖北人现在喜欢跑到川湘菜馆里扎堆。

早上从金焱牛肉粉大王开始,我终于Get到了正确吃法,不管油饼多么油,浸入粉、面的红油汤里瞬间风味倍增,跟当地人围坐在小方桌旁,一只手拿着油乎乎的各种饼,另一只手挑着烫嘴的粉往嘴里送——那种仿佛来自基因的对牛肉粉和油饼的热情,让我迅速融入埋头苦吃,这才是真正的“享受当下”啊。

牛肉粉旁边有一家“矮子锅盔”,跟四川的锅盔完全不同,在武汉叫荆州锅盔,看起来更像梅干菜饼,有好几种内馅可选,看起来就很好吃,可惜我吃不下了……

这条路上还有一家杨永兴黄陂三鲜,就是卖各种肉丸、肉糕的,武汉人会买回家,煮汤的时候放一些进去,就是很丰盛的一道菜。我从第一天的老村长店里那道菜就发现了湖北人做丸子的不俗实力——肉丸鲜甜Q弹,肉香也明显更突出,比四川肉丸子要高出好几个段位。虽然行李已经不少,我还是买了两斤带回家,事实证明我很英明:加入任何炖汤里(出锅前10分钟加进去煮一煮就好),都会让这顿饭的喜悦加倍。连对半成品一向抗拒的我妈都表示:吃得到鱼肉味,很良心。

强烈建议回程当天购买!淘宝上也有,我觉得是最佳伴手礼! 

回到成都做了“一口回魂汤”:固城湖大闸蟹 湖北藕 黄陂三鲜 四川土猪排骨

湖北的藕也是盛名在外,于是厨厨带我去藕巷汉帮菜馆喝藕汤,还点了炸藕丸和藕夹。藕汤和猪蹄、棒骨一起炖的,非常好吃,我喝了四碗汤,吃了N块粉藕。另外两道菜并没有惊艳——四川厨师发明的鱼香味才是油炸菜的救星。 

终于,我拎着黄陂三鲜、洪湖鲜藕(菜市场买的)、精武路鸭脖子,踏上了回成都的飞机……

大假在即,如果你恰好也安排去武汉,希望以下这些让我吃掉人鱼线的餐厅可以令你钟意(下划线的几家强烈推荐)。如果你有更好的私藏,也欢迎留言,我下次去吃。

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粮道街139号

斌斌鲜鱼糊汤粉:胭脂路与候补街交叉口西20米

亿盛老村长(徐东店):徐东大街28号

王记生烫牛杂面馆:兰陵路89号1楼

三镇民生甜食馆:胜利街86号

王师傅豆皮馆:高雄路47号

严老幺烧麦:前进四路240号

余记精粉世家:马场角横路79号富豪花园西区

小民大排档:马场角横路富豪花园3号门旁

戴记烧烤(马场路总店):马场路马场集贸市场内

精武路第一家:武汉各处分布,美团点评搜索即可

吴长子卤菜馆:统一街洪益巷108号

鞠氏黑芝麻糊:前进五路1号附32(地铁江汉路站G口出)

夏氏砂锅:雪松路与劲松巷路口

金焱牛肉粉大王:雪松路30号

矮子锅盔:雪松路万松园小区44栋2单元1层

藕巷汉帮菜馆:武胜路凯德广场6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