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用土木砖石瓦,他改造出中国最“土”豪宅,日本大师隈研吾看了也想住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19-09-29

余平老师被人叫成中国最“土味”的设计师之一,他总是挎着那个破旧的书包,穿着简单的衣服,说话语速不快,看起来令人觉得十分亲切。南京无想山区水库旁,竹林里,是余平最新的舞台,他用五种土得掉渣的材料,复活了一座无人问津的百年荒村。


荒村
Uninhabited Village

南京的无想山深处,有一座“土得掉渣”的民宿。

这里的房子样式是最“土”的四合小院,用青红瓦片铺成房顶,凑近点看还能看到石砖墙缝隙的泥土,原汁原味的木质房梁上还能看到木节。

出行骑凤凰牌自行车,通知全靠村头摇铃,住在这里不用开空调,不但有土灶还有学堂。

这里就是无想山居,设计师叫余平,2016年室内设计年度十大人物。

余平身材偏瘦小,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两鬓略微泛白,笑起来眼角会有鱼尾纹,衣着简单,总背着那个陪伴他走南闯北多年的小黄书包。

撇开建筑设计师的头衔,他看起来更像是个亲切的邻家大叔。

从陕北到陕南,从南疆到东海,20多年的时间里,余平走访国内100余个不知名的古镇,拍下近10万张照片,其中有81张已经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了。

用十年老友胡守连的话来说,余平是个执着的人,“好像有那么点工匠精神的意思”

南京溧水区·无想山居

2017年,二人时隔四年之后再度合作,“复活”了南京无想山里的一片废弃村落,改造后的房子连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都推崇备至。

余平说“用土得掉渣的材料改造的房子,现在却打动了很多人,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离开南京市区,开车一小时左右就能抵达溧水区无想山区。

进山的路有点弯曲,这里有一个水库,隔着氤氲的水汽眺望位于山腰的“无想山居”,竟然有种寻访桃花源的错觉。

余平说,第一次来这片废村的时候就觉得它很“仙”。

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林,就能看到好看的斜坡瓦房,仿佛在旧时光中尘封多年的村落,又一次焕发出新的光芒。

余平说自己是个嘴笨的人,但一聊到这些“土”房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平邂逅了一座位于福建名为东痒的小岛,这里的民居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色彩浓郁得像一副油画。

“像法国点彩派修拉的名画,有很强烈的现代感。”

跟令人觉得震惊的是,这些就出自当地居民之手,用最传统的土材料,建筑出了连设计师都惊叹不已的房子。

2005年,余平摄于福建东痒

这座小岛上的居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岛上泥土有限,所以村民只能把石头当成主材。

屋顶的瓦片并非当地人烧制,而是他们用捕来的的鱼和大陆人交换回来的,一条鱼,一片瓦。

七百多年过去了,这里的海礁石在海水的浸泡下变得色彩斑斓,极具观赏性。

2005年,余平摄于福建东痒

当地人因为条件限制无法获得别的材料,所以他们只能把当地最多的石头运用到极致,村落里的一栋栋房子,都凝聚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巧思。

“地域的限制,反而激发出无限智慧,材料的纯粹,反而激发出无限潜能。”

余平挎起相机,开始了他寻访古镇的旅途,这一走,就是20年。他就像是一个见证人,用镜头记录岁月变迁。

“很多村子我再去时,传统建筑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就剩下零零散散几座,甚至有些整座村子都消失了,人也搬走了。”

2012年,余平摄于内蒙古恩河

在内蒙古的恩河,那里的原住民用松木盖房子,许多都已经超过百岁了。

过去这样的房子在恩河比比皆是,如今早已被拆得干净,如果还想看,只能到对面的俄罗斯去。

2010年,余平摄于贵州本寨

这些传统村落就像是中国文化的根,尤其是百年以上的古镇老村,可以看到许多和现代完全不同的建筑方法。

如今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正在慢慢消失,他就像是一个见证人,见证着传统村落从时光里退场。

除了这些珍贵的照片,余平还有更大的收获,那就“自己的路”。

“做设计要适当地限制自己,这样才能把一种材料做极致。”

他说自己的精力有限,追求的东西多了,反而不能走得更远,所以他把目光转向古民居的5音上,也就是:“土、木、砖、瓦、石”。

2014年,余平和胡守连在南京包下一个小院做了一家民宿,也就是“花迹酒店”。

余平把自己对传统建筑的理解融入其中,不是刻意做旧,而是在合适的位置使用合适的材料,还原材料本身的味道。

想不到民宿反响热烈,入住的客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住在传统老房里,没由来地觉得安心。

2017年,两位老友再次合作,寻到了南京无想山深处的这座荒村,几十栋破旧的老房子在这里孤独伫立。

对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与其放着当成观赏品,倒不如让人住进去,有了人味儿房子才是完整的。

他们要在这里建一座隐在竹海之中,挂在树梢之上的民宿,也就是“无想山居”。

初来塘家庵村的场景

然而从想法到现实,过程远比两人想象中曲折得多,既要保留村子的原始风貌,又要将它改造成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环境。

余平笑着说,无想山居的一砖一瓦大多都经历了,从山脚到山上的“攀登”过程,它们不轻松,工作人员更不轻松。

无想山居占地42亩,反复打磨了2年之后,终于定型了:新旧房子共26栋,其中只有5栋作为民宿开放,分别取名为土、木、砖、瓦、石。

余平生于浙江,幼年随着参军的父亲走过许多地方,最后定居西安,所以在无想山居能感受到西北的热情豪迈,也能感受到江南的细腻温润。

满眼皆是红砖绿瓦,轻轻拂过那些粗糙的石材,空气中还飘荡着老房梁独有的木质香味。

与其说民宿,倒不如说是一股子“土味”的乡下。

无想山居的屋顶很有特色,青瓦打底,大片的红瓦次第覆盖其上,远远地看就像是红补丁似的。

余平说,以前当地居民会用红瓦修补屋顶的缺漏,这样设计是为了保持村子原本的样子,也是致敬勤俭的祖辈。

五栋住房之间有走廊连接,木头做梁,青瓦做顶。

这些木材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保留了它们最真实的样子,甚至还能看到上面的木节和疤痕。

这是余平最喜欢的纯粹自然。

五栋客房新旧掺杂,主体是五栋村里历史最久远的老宅,每栋老宅用三栋后建的新宅围合,营造出四合院的形态。

余平在许多老村落里都见过四合院,只不过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呈现出的形态都不一样。

不像西方刻意营造出建筑的升腾感,中国人性格内敛,更注重住房的现世感和世俗感。

一个小小的私家院落坐落于四合院中心,抬头就能看到四四方方的天,脚下踩着坚实的土地,会让人特别有安全感。

“这是最适合中国人的建筑形态,也是中国的骄傲,理应传承下去。”

我最喜欢的是公共空间地面铺设的砖块,可别小看了它们,一块块都大有来头。

这些都是余平这些年走访古镇收集来的,大多数来自北方农村的火炕,和南方恬淡的青砖大不相同,仿佛还能感受到上面温度。

余平说自己在陈炉古镇时,穿个大棉袄,挎个小相机,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都以为是某户人家的亲戚,把余平当自家人看。

秋天气温转冷,居民们就喜欢围在馒头窑旁一边抽旱烟一边拉家常,用陕西方言说就是“走,烤勾子(屁股)去!”

即便如今身在南方,踩着来自北方农村的红砖,余平依然觉得很温暖。

余平在客房门口加了15公分的门槛,在中国传统里,迈过门槛才算是到家,即便是来此小住的客人也需要这样的归属感。

室内设计遵从余平的自然原则,摒弃修饰,不做添加,让原建筑结构本真呈现。

房间里还能看到老式吊顶风扇,无想山的气候加上设计过的厚墙体,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舒适的状态。

客房靠近竹林,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无想山未经雕饰的风景,山风拂过竹叶还会发出好听的沙沙声,让人怀念起了儿时的午后。

相比其他民宿的落地玻璃窗,无想山居的窗户显得有点“小气”。

余平说,传统民居没有暖气,所以会尽可能缩小窗户大小确保房间温度,不过别担心,这里的木格花窗大小都经过合理的计算和测量。

或许只有这样的小窗子,才能留住匆匆的岁月吧。

原研哉说:“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如果真的能亲历一次余平的经历,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设计出如此独特的作品。

除了古镇的建筑本身,当地居民也在很多时候温暖了他。

2011年,余平摄于陕西陈炉

陈炉的李大爷不识字,却是是一部活的县志,余平从李大爷那儿知道了很多陈炉往事。

“2009年的秋天,病重的李大爷托家人打电话到西安,他觉得自己可能坚持不住了,临走前想见一些朋友,其中提到了我的名字。

我听后,心里不免难过。我走了很多古镇,结识了很多人,但跟李大爷感情最深。赶到医院第二天,人就去世了。

那次,我在陈炉呆了三个晚上。夜晚的陈炉早早入睡,但有人去世后的几天秦腔的悲凉之声整夜都不绝于耳。我一边听着秦腔,一边怀念与李大爷相处的日子。”

古镇居民的感情简单,但也最真实,对于余平来说,这些就是最珍贵的财富。

人生老病死不可留,那就试着留住流逝的时光吧。

院子里停放着几部“凤凰牌”自行车,在以前,这可是家里的“大件”,如今这种大高杠自行车也慢慢消失不见了。

这些自行车可以随意使用,骑着老式自行车在村落间穿梭,会不会有种“穿越”的错觉?

以前没有广播的时候,村里有什么通知就会拉响村头大树上的铜铃,无想山居也有一个,播放露天电影的时候就用铃声来通知客人。

余平和胡守连最喜欢的地方,是村里的学堂,大概有100平米。

他们常常会在这里举办一些国学、音乐、手工课堂,也会在这里放一些老电影,请住客们来观看。

学堂里的黑板上,还留着余平写下字:

“砖房子、石头地、瓦的顶、竹围栏。”

这是无想山居的主材,也是这里的氛围和风情,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余平用自然之道提醒我们,慢一点,珍惜那些内心的单纯。

“未来的创作道路肯定还是充满了砖、石、瓦的一条路,我的脑子里装不下太多东西,土、木、砖、瓦、石就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