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景纳天地,盆景有乾坤

 卓松园艺 2019-09-29

中国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小的盆景就浓缩了一方天地,精巧的景致中,使人感受着“景由心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是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一个小的假想世界。”

建筑大师童寯的话为我们打开了对古典园林的感悟通道。对于中国园林来说,实际的需要倒在其次,托物言志才是重点。对于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而言,园林是他们心中的第二世界,无论新造一座园或收藏一座园,都是对心中世界的自然刻写,而园中之境、盆中之景正是这种感情的具象化。

如辋川别业里的明月山水最能表现王维作为诗人、画家与园林艺术家寄情于山水、倦于世俗的心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颇有诗画一体的意境,寥寥数笔描绘出静谧的竹林深处一处建筑的景象。同出于《辋川集》的王维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晰空灵,诗画一体,言有界而意无穷。

辛弃疾的诗词则是意境哲学的精髓。他的诗词语意高妙,常在对事物的感悟中阐明事理,诗词中对于理性的探讨,甚至会超越审美层面,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中的“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暗含诗人对园林中春夏交替现象的理性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从小小的园林景致中得以感怀人生,就如同园林之间融天地之大、盆景之中看乾坤可为,一叶就可知秋。    

而明清时期的园林、盆景,更是融会贯通了前朝与今世的美学与哲思。亭台楼阁、假山怪石、曲径回廊、急流飞瀑,盆景的方寸天地之间、园林的有限院墙里,以富有诗意的方式体现大自然的魅力与人工的精巧。在真与假、虚与实的叠加中让人遐想万千。如清朝画家汤贻汾所说:“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

园林的清新秀丽,盆景世界的错彩镂金,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人生的感悟。正是这种于方寸中看乾坤的美感、与院墙中看人生的追求,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随时代流变而生生不息,让古典园林所传承的中华文化绵延长久、历久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