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一贬再贬,遇赦北还自海南岛返回时写下此诗,拨开云雾见光明

 acerbookstore 2019-09-29

在这世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雨过必天晴!这里的雨代表着困难,磨难,人必须经历磨难,方可长大。当面对困难时,就把希望挂在眼前,不再抱怨,毅然前行,期待美好明天赶紧到来。

在这世上始终有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坚持自己的初心,虽九死方得一生,但是他们毅然坚持,期待生机的到来。

他们经历了死亡的恐惧,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不畏惧强权,坚持自己的本心,向苦难发起挑战,事后大呼一声“兹游奇绝冠平生”,多么让人神往,多么让人敬佩!

其中有一人格外突出,那便是大诗人苏轼,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然后一贬再贬。

最后在将要心灰意冷的情况下看见了光明,并在风雨将要度过之时,写下了这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番。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诗人抬头看见了参星与北斗,证明天上乌云将要散去。

“三更”写出了自己将要见到阳光,无不暗示自己的苦日子将要过去,剩下的一段道路将会很好走,诗人利用看见的夜景与时间的推测反复强调晴天将来。

雨是苦的,但是终要见晴,风在怒吼,但是终会停止。这里以“苦雨终风”暗示苦难,虽很艰难但是迟早会结束。

后一句与前一句相对应,实在写景但是无不透漏着自己的经历,把自己对未这里来的幻想加以比喻,写出了这句。

渡海实际是在写自己正在度苦难。诗人看见朝廷将要改变,就写到天将要晴了。无不幻想自己将要受重用而感到高兴,于是写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这里形容大势已来,乌云散去天终将变晴。

天晴的趋势谁也无法阻挡,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有苦难阻止,都无法改变最终结果,趋势不需要谁来点缀,因为它们的本来颜色便是澄清的,无需添加任何东西。

诗人利用此句写道人生经历,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可以恢复“澄清”的本来面目。从这里可以看出,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这里利用典故写道自己的实情,嘲讽在位者不干实事,还不如让自己来,如果可以的话,自己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这里用孔子来形容自己,自己就像孔子一样,有一番报复却无法实现。“粗识”也就是熟识,这里把我的轩辕乐比喻成大海的浪声,开始震人,然后怠,最后迷惑。最后应了自己的遭遇,苦难终会消失,自己的美好明天将要到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单单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兹游”表面写的是渡海,实际上写的是自己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

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到达惠州贬所。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生涯。

“九死”是指苏轼这些年的不易,虽然有点夸张之意,但是无不彰显着苏轼被打击的悲惨。后又写道“奇绝冠平生”,意思是遭遇虽惨,但是值得,这些苦难好歹也是我人生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表达出诗人高尚的品德。

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综观全诗,该诗回顾了诗人苏轼一贬再贬,被流放到南方多地的经历,遇赦北还自海南岛返回,最终拨开云雾见光明。

全诗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激动高亢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