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家乡粗粮饭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9-29

 时隔十多年后,又回到家乡,乡间的小路还是那么熟悉,变化不大。而一直深烙在心中的还是小时候一直爱吃的一些面食,外甥也已经有了孩子,外甥媳妇知道我们稀罕家乡的一些饭肴,变着花样地给我们做,2天的六顿饭就没有重样的。我最爱吃的还是那些在儿时就深深喜欢的粗粮面,当然,那时候是纯粹的高粱面,“红面”的粗涩和现在加上荞面、莜面或者白面的面食是有所不同的,但那种味儿还没变,这也是一直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四种饭,当然是面食居多,谁让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平遥了,俗话说得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晋中面食在平遥。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生活拮据,在吃的上面也仅仅是能够糊口,没有挑剔的资本。

圪搓搓:小时候吃的是纯红面的(高粱面),如今已经搀杂了莜面或者少数的白面,纯红面的已经不多见了。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取拇指大面团,在案板上搓成一尺长、两头尖的细圆条,入笼蒸熟。再做一些“蘸水水”,就是佐料水、盐、辣椒、蒜水、醋等滚熬而成,食用的时候把圪搓搓蘸的吃就可以了。喝着小米黄豆稀饭,吃着圪搓搓,脸上汗津津的,但吃得我是有滋有味,回味无穷。在城市,是根本没有口福能吃上这些的,没有了儿时的那种苦涩,更多的是一种甜蜜。

搓糊糊:糊糊的做法就要费一些力气了,倒不是原料有多么的复杂。用玉米面、小麦面、高粱面、荞面都可以,我们家乡一般是高粱面加一些荞面或者白面的居多,将面均匀撒入铁锅内正在加热的凉水中,用擀杖或小平铲不断搅动,使渐熟而不糊锅,呈凉粉状,当然是搅动的越有劲,吃起来也就越筋道,记得小时候就常帮着妈妈搅动铲子,挥汗如雨,热气腾腾的糊糊在不断地搅拌中变得越来越黏稠,然后拿碟子或者大海碗盛出来,先凉一会。待凉到不烫嘴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当然还是要加“蘸水水”吃,也可以蘸西红柿酱吃。

嬷嬷菜:嬷嬷菜是我最还吃的,也叫做黑菜饭。它的原料很简单,就是把胡萝卜缨子洗净煮熟,切成五分长短节,入瓮发酵后食用,可以当凉菜或者咸菜吃,也可以做成菜饭,我是最喜欢吃菜饭的。铁锅内加水、放黑菜、黄豆、小米进入,煮开后,拌一些白面进去,也可以加少许的粉面。在我们老家胡萝卜缨子是从来不扔的,都做成黑菜或者菜饭了。小时候,吃嬷嬷菜的时候,也常常吃“煮疙瘩”,就是将粗玉米面和好后,拍成拇指厚、直径约四厘米的圆形片,入锅同嬷嬷菜同煮,饭好了它也就熟了,吃的时候,和吃馒头一样,就着咸菜。

       掐疙瘩:小时候吃的掐疙瘩有红面的,包皮面的(将小麦面擀成圆形薄片,中间包入玉米面或高粱面片),但很少有白面的,因为白面吃不起,也就是过年的时候可以吃一些。家境好一些的,偶尔也能吃上一顿,在我们老家有“白面掐疙瘩香煞个人”的说法,可见,那时候这种面食是多么吸引我们了。 做法也很简单,把面和得软硬适中,先将面捏成片状,一手拿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揪成指甲盖大小,略捻凹陷,入锅煮熟加菜和佐料水食用。依稀记得小时候还经常帮妈妈往锅里掐呢,虽然大小不等,但那种期盼,等待着面熟出锅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

       当然还有很多花样让人记忆犹新,“握溜溜”、“切板板”、“擦圪蚪”、“抿圪蚪”、“拖鱼儿”等等。而平遥碗饦子更是深得人心的一种小吃,无论是赶庙会还是在古城内都可以品尝到平遥的这一特色。小时候的苦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历练,那时的面食一直都让我铭刻在心,虽然在大都市吃了很多的大鱼大肉,但一想起那些家乡的面食还是垂涎不已。这次回家,更是解了多年的馋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