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资会不会无脑买白马 龙头白马行情 过去几年,白马蓝筹一波连续的行情下,从原本的大烂臭翻身成为现在的...

 地久天长9999 2019-09-29

龙头白马行情

过去几年,白马蓝筹一波连续的行情下,从原本的大烂臭翻身成为现在的“核心资产”。

核心原因自然是外资的进场,尤其是过去低估的时候。

但是这不代表这种情况能一直维持,而当下仿佛有不少声音表示,外资炒股从不看估值。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外资对于我们A股白马龙头的买入癖好,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不看估值不计代价疯狂买入”?

白酒

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白酒,

整体来看,外资对白酒龙头的态度,显然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种“不计代价的买入”。

从上面数据来看,1月和6月时候,外资对白酒板块基本是疯狂买入的节奏,但是4月和近期,却是不温不火甚至有卖出的趋势。

如果我们结合估值来看,这几家白酒在那几个月份的估值情况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对外资整体的买入和卖出估值有比较明晰的判断。

首先,对于外资而言,白酒板块的低估阶段大概是23-27PE,龙头茅台可以享受10%左右的溢价。

其中1月和6月的买入估值看上去有较大差距,但是大家要知道,6月时候白酒的中期业绩已经实现但是报表还没出来。

所以6月时候的估值结合中报是要打个10%左右的折扣,因此外资6月的大幅流入的节奏跟1月差不多。

4月时候,我们知道是今年A股的一个小高潮,当时的白酒估值也基本去到了30PE以上,这时候外资卖起来是毫不手软。

近期白酒的估值重新突破,外资的态度虽然没有像4月那样疯狂,但是整体的买入量相比6月同样有极大幅度的下滑。

所以,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白酒板块当前在25PE附近对外资会有较大吸引力,而30PE过后则基本被卖出。

另外,茅台今年可以说是被疯狂砸盘,几乎没哪个月份是净买入,核心原因是5月份时候茅台出现过“摘桃子”事件。

这种明显损害小股东的操作和治理结构,让外资对茅台的评价有所下降,目前来看,影响还在。

非白酒的消费龙头

接下来看看我们经常吐槽的非白酒类消费龙头,

整体来看,海天虽然恒时高估但是外资似乎并不太在意,在年初40PE附近的时候依旧锲而不舍地买入,6月时候也才小幅卖出,直到最近的9月,海天估值突破60PE阶段,才明显卖出。

伊利股份则值得重点说说,大家可以发现,前面1-6月的时候,外资对伊利的买入跟海天差不多,6月时候大盘整体低迷的情况下甚至大幅买入。

但是近期的7月和9月,伊利被疯狂抛售。

这是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7月时候伊利估值已经高达33PE,这大概率是7月抛售的原因。

9月估值已经明显降下来但依然抛售,原因大概率跟8月的股权激励方案有关。

8月的股权激励方案,对管理层提出的要求是未来五年平均保持9%左右的利润增长即可实现。

当时这个方案出来的时候,我说过这个方案透露了两个问题。

一是,如果这个目标是一个合理的目标,意味着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经营判断并不乐观,那么伊利就对不起现在这估值。

二是,如果这个目标是大幅低于管理层预期,那么定下这个目标的管理层,明显是要揩油股东,因为股权激励的门槛实在太低。

无论哪种情况,这个方案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于极其看中成长性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外资来讲,都不是好事。

因此,被疯狂抛售也就合情合理了。

科技医疗及医药

今年另外两个争议的龙头,就是科技和医药医疗,其中科技板块以一些立讯精密和恒生电子这两个电子类龙头股为标的,医药医疗自然是大家熟悉的恒瑞爱尔通策三巨头。

总的来看,这几个版块的估值体系会比较让人困惑。

首先,单个个股来看,外资的买入逻辑会让人有点疑惑,像立讯精密4月时候估值40-50PE,6月时候估值30-35PE。

另一边恒生电子却反过来,当时4月的时候出现的大事情是中兴被制裁,从这消息来看也应该是恒生电子的配置更符合逻辑。

医药和医疗方面,显然外资对成长性极高的医疗股估值非常有容忍性,像中报增长53%的通策医疗,哪怕估值去到80PE,外资依然买买买。

类似的还有爱尔眼科。

不过增长预期没那么好的恒瑞就显得谨慎很多了,恒瑞自3月之后,基本就是被外资抛售的状况。

考虑到恒瑞背后的增长预期是20%-25%,相比通策和爱尔的增长确实是两个级别。

总的来看,30%以上的增长和行业空间,似乎是外资对成长股估值容忍高低的分界线。

像爱尔和通策今年中报分别是36%和53%的增长,但是他们的估值却相差无几。

恒瑞20%左右的成长在3月之后一直保持63PE以上,基本就被外资一路卖出。

有意思的是,海天的增长预期跟恒瑞差不多,确定性也类似,所以在40PE的时候被疯狂买入而在当下60PE后也被外资抛弃。

最后简单说说其他版块,整体来看,地产双雄当下相对被看好,万科保利在6月后都被疯狂买入,

但是外资对保险和基建的看法也不算特别乐观,无论是平安还是中建,买起来都比较犹豫,而且波动很剧烈,

外资针对中建的4月和5月买卖,简直是打脸式操作。

我对照会当时4月和5月出的上一个月的经营月报,差别确实蛮大,4月出的3月份经营状况良好但5月出的4月份经营极差。

平安整体情况也是随着月度的保费收入而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相对中国建筑来说没那么夸张。

总结

一轮分析下来,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对成长性和估值会有着比较严谨的判断。

成长性长期预期超过30%的公司,不会吝啬,给予50PE甚至更高的估值。

但是消费品龙头方面有两个背离,成长性不比茅台好的海天,在外资看来享受的估值要比茅台五粮液好。

恒瑞的估值体系则跟海天差不多。

这个我个人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当然我自然也不会碰了。

企业的治理结构非常重要。

茅台摘桃子事件和伊利的股权激励事件,都导致外资疯狂砸盘。

同时,在伊利给出的期望只有8%的情况下,外资也是毫不犹豫的抛售,哪怕现在PE已经去到25。

成长性预期较低的品种,外资会因为月报反映出来的经营情况来入场,近期月报相对稳定的万科保利被不断买入而波动较大的平安中建则有明显波动。

最后有一点需要强调下,虽然估值和基本面很可能是外资买入的重要基准,不过这大概率不是外资买卖的唯二标准,所以单纯从这两个角度来出发,我们只能是看到外资操作风格的一面,大家要明白这点。

但是,这一面依然很重要,作为影响长期股价的两个最重要因子,也是我们普通人做个股投资可以多把握甚至有机会战胜外资的因子,也值得让大家重视。

至少,“外资不看估值只会买入基本面良好的白马股”这种鬼故事,大家千万不要相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