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信书院,浅薄

 逯明诚 2019-09-29

4G+HD 4G 21:122 4G: 84%

浅薄

“线性思维的瓦解”

早在1964年,媒体预言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曾经详尽地描

述了收音机、电视机、电话和电影这些“电子媒体”将

如何瓦解人类的“线性思维”,永久终结了印刷媒体的

统治地位。人类大脑使用的就是基于这一传媒的统治地

位之上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当媒体的形式发生转换

时,使用者通常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新兴传媒所提

供的“内容”上,而很少有人注意媒体本身,以及新媒

体是如何改变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习惯的。实际上,

媒体本身总是比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更为意义重大。

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无穷无尽。当你获取互联网提供的数

据和信息时,你的思考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被它改变

了。有些人认为互联网本身无计划的运行状态让图书成

为了过去。阅读书籍能令人产生时间流逝变缓的感觉、

让人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使阅读的体验更有个性化。

这样的体验也造就了人类的“线性思维”,使思维从一

点连续移向下一点。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一思维结构

显得有些过时了。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奇·尼采因为逐渐丧失视力而不能写

作时,他购置了一台早期的打字机。使用打字机导致他

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他的句子变得更短、更简明。

他写道,“书写工具也成为了我们形成思想的一部

分。”

4G+HD 4G 21:122 4G:84%

浅薄

大脑的“可塑性”

1950年,英国生物学家J.Z. Young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

点:人类的大脑可能一直在进化。在此之前,科学界认

为大脑的思维模式没有适应性,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

工业时代,人们认为大脑就像一部机器——它采用某种

特定的工作方式,没有改变地循环往复地工作。但是现

代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大脑的

工作方式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比如说,盲人的大脑会自

动关闭与视觉有关的神经区域,从而给其他感官腾出更

多空间。人类的大脑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

进一步的实验证明,集中精力和反复练习会导致大脑神

经活动发生变化,比如学习演奏某种乐器。当你使用一

个工具时,不管这个工具是锤子、小提琴还是电脑,你

的大脑并不认为这是拿在你手中的工具,而认为是你的

手或身体的一部分。

人类大脑中有无数连接神经细胞的轴突接触,在这些连

接的作用下,“神经系统组成了一个密集的回路”。每

一次,当你从事某个活动或思考某件事的时候,相应的

神经细胞群就会受到“激发”。神经细胞喜欢重复的活

动,它们在遇到熟悉的任务时便会兴奋活跃起来。长此

以往,神经细胞的活动会慢慢变成习惯。重复从事某项

活动可以提高神经细胞之间联系的强度和密度,这些行

为习惯会加强细胞连接的紧密性——即所谓的“神经细

胞会串联在一起。”


4G+HD 4G 21122 ,4G.84%

浅薄

书面文字的演化

阅读和写作改变了人类神经细胞的作用。早在公元前4000

年,苏美尔人发明了棋形文字,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

字,这两种文字都由可识别的象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

复杂而抽象的意思。这两种文字导致形成了“纵横交

错”的大脑回路,而这又有助于大脑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公元前750年,希腊人创造了“第一套完整的音标字

母”,这套音标字母改变了世界,它的有效性和简洁性

将书写变得简单易行。随之,历史从口述的方式变成了

文字记录。在口述的文化中,知识依靠口口相传,记忆

非常重要。而在文字的文化中,大脑中用于记忆的部分

则被解放出来,不用再记忆所有历史,释放出来的大脑

空间则被用于更加实用的短期记忆或抽象思维、艺术发

明和创造。

最早的书籍实际上是一卷书简。阅读和写作也遵循了卷

轴的形式——展开的纸卷,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和标

点。只有将这些“连续的文字”大声读出来,并且模仿

一定的语音模式,这些文字才能被眼睛和耳朵所辨识。

这种阅读方法以不同的方式调动了大脑,但是随着文字

的传播,个人阅读成为了必要。一个人只有长时间保持

精力集中才能够有效阅读。这样的活动可能看起来像是

自然状态,但实际上不是。大脑的构造是为了随时去适

应周遭的物理环境,对于大脑来说文字是另一个完全陌

生的世界。

当约翰尼斯·古腾堡于144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器

时,世界又随之改变了。快速印刷意味着书籍更加便宜

 



21:124.404G284%

浅薄书面文字的演化阅读和写作改变了人类神经细胞的作用。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契形文字,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

字,这两种文字都由可识别的象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意思。这两种文字导致形成了“纵横交

错”的大脑回路,而这又有助于大脑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公元前750年,希腊人创造了“第一套完整的音标字母”,这套音标字母改变了世界,它的有效性和简洁性将书写变得简单易行。随之,历史从口述的方式变成了文字记录。在口述的文化中,知识依靠口口相传,记忆非常重要。而在文字的文化中,大脑中用于记忆的部分则被解放出来,不用再记忆所有历史,释放出来的大脑空间则被用于更加实用的短期记忆或抽象思维、艺术发明和创造。

最早的书籍实际上是一卷书简。阅读和写作也遵循了卷轴的形式—展开的纸卷,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和标

点。只有将这些“连续的文字”大声读出来,并且模仿一定的语音模式,这些文字才能被眼睛和耳朵所辨识。

这种阅读方法以不同的方式调动了大脑,但是随着文字的传播,个人阅读成为了必要。一个人只有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才能够有效阅读。这样的活动可能看起来像是自然状态,但实际上不是。大脑的构造是为了随时去适应周遭的物理环境,对于大脑来说文字是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当约翰尼斯·古腾堡于144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器时,世界又随之改变了。快速印刷意味着书籍更加便宜




当约翰尼斯·古腾堡于144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器时,世界又随之改变了。快速印刷意味着书籍更加便宜

且更易获取。书籍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文字的传播,也帮助了除经典和圣经之外的其他书籍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在接下来的五个世纪,读书作为一种集中精力的人类活动统治了其思维规范。书籍作为一种线性的、可流传的知识载体帮助人类创造并传播知识。




21:13KB4G284%

^浅薄“支离破碎”至2009年,北美成年人上网的时间为每周12小时,是2005年的两倍;儿童每周上网时间为11小时,比2005年上升了

60%。但是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减少。这就意味着上网挤掉了其他活动的时间。对于许多

人来说,这项被削减的活动正是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一个佐证就是图书馆中电脑和网络越来越受欢迎,以至于超过了书籍。大部分新设计的图书馆也都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在这些新式图书馆中,电脑总是被置于大厅的中央,而图书则被放置在边缘

随着人类的注意力逐渐从只有书籍转向形形色色的数字化资料,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动画媒体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微不足道,所有的媒体都成了视觉信息的传播媒在文档中插入超链接打破了文档的连续性。阅读一篇

充满超链接的文档和完全沉浸在一本一气呵成的书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当你从一个超链接跳跃到另一个超链接时,获得知识信息的背景氛围就显得不重要

了。所有这些只言片语的内容都在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在解决注意力分散症时,很容易导致注意力更加分散,人类的大脑喜欢将注意力分散到各个感官并将各种感知综合起来。你越是搜索不同的网页,就越想要试图

寻找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你的大脑思维就变得越发支离破碎,虽然集中精力连贯思考的能力下降了,大脑反而更加活跃和陶醉。与这类跳跃式的阅读正好相反的是阅读一本书,因为图书只带有一个目的,是一个单一




阅读一本书,因为图书只带有一个目的,是一个单一的、有局限的对象。图书的单调性不能够与互联网的丰富性相抗衡。




21:13KB4G284%

浅薄<

“魔术师般的大脑”在“塑造人类智力的辅助工具”的历史中,互联网也占有一席之地。互联网同时开发了人们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种能力,它提供了即时的“响应和回馈”的循环呼应。大脑一旦接触了互联网,便希望搜索到更多的信息,以至于不能进入互联网时,大脑就会完全被焦虑所控制。互联网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你的注意力,但这仅仅是游戈不定的注意力。上网时,你的注意力会心甘情愿地被分散,不停地从一个内

容切换到另一个内容上。所究表明,互联网像图书一样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不上网者的前额皮层是休眠的,但经常上网者的前额皮层显示出大量的活动迹象。而上网和阅读印刷文

字所引起的大脑活动是大不相同的。研究表明阅读印刷文字的人具有高超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他们“学到

的”东西比阅读网络中超链接文字的人更多。从某种角度来说,上网有益于大脑健康。上网时大脑神经细胞之间要建立各种联系、处理信息碎片、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邀游并最终发掘出有用的信息。虽然这些活动会降低你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是上网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和敏捷。然而,上网却打破了记忆的某些范式。短期记忆被上网时所收集到的各种琐碎信息

所填满,导致没有空间储存真正有用的信息,并最终被转移到长期记忆中去,而这一转移就形成了“深度智

慧”。过多的信息进入你的大脑并不一定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而只是让你的大脑超载。因此,要分析一下




什么是重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被理解并转为长期记忆,从而不占用大脑空间。比如,在一项实验中,受试者被分为两组,第一组只看电视新闻下侧的滚动内容,另一组则只观看电视画面而不看滚动条,结果前一组的记忆大不如后一组,原因在于后一组的受试者可以集中精力并记住他们所看到的内容





21:13KB4G284%

浅薄“干扰系统”互联网会分散注意力,使聚精会神慢慢变成不可能的事。互联网使得注意力不断被牵引到新的事物上,即使新的事物并没有什么价值。求新求变的欲望是如此强

烈,以至于很少有人会真正地在网上仔细阅读。研究表明,上网者往往获得的都是信息碎片,但很少会从整体上进行消化和吸收。“走马观花已然成为了主流的阅读方式”。

多重任务让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困难。面临多重任务时导致的注意力分散也造就了最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大脑又回到它最容易接受的思想上,从而阻碍了创新。

“记忆的艺术”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写作得越多,记忆的需求就越少。人们记不起来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从其他人的文字材料中找到。古腾堡发明印刷机让文字资料变得更加普及,这进

一步削弱了人类的记忆能力。新媒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大大加速了记忆的退化。在手机发明之前,每个人都会记得一些电话号码。现在,在手机可以储存任何人的号码,因此很少有人再愿意费心记号码。哲学家威廉姆斯·詹姆斯认为,“记忆的艺术就是思考的艺术”。但是互联网永久性地改变了人类记忆的模式,思考的模式也随之改变了。记忆需要深层次的信息整合。而网络仅提供浮光掠影式的评论,

这使得各种信息的相关逻辑几乎会被遗忘。由于互联网




愿意费心记号码。哲学家威廉姆斯·詹姆斯认为,“记性的艺术就是思考的艺术”。但是互联网永久性地改变了人类记忆的模式,思考的模式也随之改变了。记忆需要深层次的信息整合。而网络仅提供浮光掠影式的评论,这使得各种信息的相关逻辑几乎会被遗忘。由于互联网成为了查阅信息的便捷途径,人类的记忆功能也被互联网“外包”了。当处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不能够记住其历史和传统时,这个文明是无法兴盛发展的。

“局限性和可能性”“每个工具在开启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会带来局限性。”由于大脑要借助互联网这一拐杖,它的很多基本功能也都被互联网取代了,大脑便不再劳神地自己建立神经细胞的各种联系。随着注意力的逐渐被分散,共鸣性和亲密感的能力在下降。互联网让思考变得“狂乱躁动”,大脑却喜欢这种方式。目前最大的威胁在于:互联网智能会抹平人类的智能。但是至今没有人抛弃互联网,就像没有人抛弃钟表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