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材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

 默默的收割者 2019-09-30

(学生全体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师:好,请坐!咱们今天上课要来重读一篇咱们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学过的一篇很经典的文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师:昨天晚上我和大家见面的时候和大家聊了,看同学对这篇课文特别特别熟悉,是吧。同学们也跟我聊了你们都学了情节、人物、主题、环境这些内容。

(师在黑板上写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师:不太习惯用这个笔写字。那么今天上课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接触一篇小说的时候,咱们一般从哪个要素去入手读它的?

零星学生:情节。

师:肯定首先要关注的是情节是吧,那今天咱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谈起。你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是情节?

(无人回答)

师:什么叫情节?

(师在黑板上写下)

情节

师:来,那个男同学跟我说一下。

生1:在小说中情节就是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就是小说中的大致情节。如果有必要的话,还有像序言和其他的。

师:大家同意吗?

(无人回答)

师:同不同意?同桌,你同意吗?

生2:同意。

师:你也认为这就是情节?

生2:情节应该就是故事发展的顺序,然后故事涉及到的一些人物。

师:那我如果问你说,小说的一般的发展顺序是什么,你怎么回答?

生2:小说发展顺序就是故事的开头,然后跟着故事的发展,然后到开端、高潮、结局。

师:那还是这个答案。那也就是说,'什么是情节'和'情节的发展顺序'是一个问题。

生2:差不多。

师:来,(生1)你要说话。来,(生2)请坐,你请坐。

生1:情节可以概括为,情节是整个故事,而情节的发展顺序是一个顺序。发展顺序主要是有时间顺序,按照时间逐次写下去,或者是根据逻辑顺序来。有时候也可以兼用插叙或者是倒叙的方法。

师:那也就是说,情节的顺序不是情节,是吧?

生1:情节的顺序不是情节。

师:那你刚才回答的是情节的顺序?还是情节的定义?

生1:我回答的情节的定义,小说当中情节的定义。

师:小说中的情节的定义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就是情节?是不是?来,那位女同学,你说说你的看法。

生3:我认为情节就是贯穿在全文当中的一条线,它总共也就分四个阶段,也就是刚才这位男同学所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这应该是情节发展的什么?一般的阶段,或者顺序,或者流程,是不是?

零星学生:对。

师:但是它不是什么?你们意识它不是什么?

零星学生:情节。

师:情节,是不是?比如说我问你你是谁,不等于说我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吧?是不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什么是情节?(生1)还是你要说,来,你继续说。

生1:如果这么说的话,情节就是指小说中说描述的故事,整个小说所要描述的故事,或者说它要写出来的故事。

(师在黑板上写下)

故事

师:这个同学改变说法了,他说是故事,是吧?你们同意吗?情节就是小说的故事。有改变了啊,同意吗?来,请坐。是不是故事?

零星学生点头。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就是事件是不是?好,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为大家了,我给大家说这么一个,引用这么一段话,你们听听就知道它,就区别了。英国著名的小说评论家福特斯,福斯特,说错了。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面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什么?故事。他说:'国王死了,王后因悲伤过度而死。'这是啥了?情节。你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个区别?

(无人回答)

师:来,拿话筒的那个女孩子,你听出来了没有?

生4:我觉得区别应该是,情节应该是故事加以修饰。

师:加以什么样的修饰?

(生4无法回答,此时有另一女生举手)

师:来,你说。

生5:我认为情节是,加以修饰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夹杂在里面,他对于这个故事的看法然后才能抒发出来。

师:他附的故事什么样的看法?你再仔细听一遍啊。我说'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是吧?'国王死了,王后因悲伤过度而死',就变成情节了。也就是福斯特的观点里面,他特别强调了……

零星学生小声回答。

师:中间的什么?

生5:因果关系。

师:是不是因果关联?大家理解了没有?是不是?也就是说,我们讲的话,如果把故事和情节要区分一下的话,情节一定要强调它们事件的什么?

零星学生:关系。

师:这种什么关系?因果,或者是条件的一种关系,是不是?好。

(师在黑板上写下)

因果

师:大家能理解了没有?你们再退一步想想。(生5)请坐了,回答问题完了就坐了,不用老师说了。为什么写小说的人特别要注重故事间的因果关联?小说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了,为什么?有了因果关联的故事就怎么样了?

生1举手。

师:还是你说。来。其他同学要抢占机会的啊。

生1:首先我觉得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如果一个故事没有逻辑性的话,那么这个故事会让人觉得是虚假的。

(师在黑板上写下)

有序、真实

师:继续。

生1:其次,一个故事具有逻辑性才能更好带领读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以及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师在黑板上写下)

情感

生1:再次就是要,一个小说只有有了故事情节,也就是说前后衔接有了因果关联,它才能称得上一部真正的小说,不然它就是一篇属于散文。

师:其实散文也是要讲逻辑的。好,咱不要贬低散文来抬高小说好吧?但是我给这个同学点赞,他是特别能思考的一个孩子,思维很有层次性,好吧。那他其实说到这几个方面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他说这样的话让故事情节更有序,更真实,是吧?情感更饱满了,是不是?其实大家都知道,小说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有一学生小声回答:虚构。

师:虚构,是不是?那么虚构不等于虚假,是不是?我的故事怎么让别人读起来好像啥了?

零星学生:真实。

师:真的发生过一样,就这个同学说的,它真实。那就是他一定要写的什么?有逻辑性,就是合理。是吧?

(师在黑板上写下)

合理

师:好。那接下来给大家的任务就是,我们学过了这篇小说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篇小说里面,作者在安排这个情节的因果关联上,他下了哪些工夫,是吧?或者它的情节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因果关联?有吗?

生1小声回答:有。

师:不用思考,直接就会回答是吧?来,还是你先带头。

生1:首先可以从开头开始说。首先第一个,开头的时候……

师:一起来看。

(师在黑板上写下)

李小二、背景

生1:正是因为林冲在东京的时候救了李小二,才有后来在被放逐边境的时候再遇李小二,获得李小二的报恩。

(师在黑板上写下)

报恩

师:还有吗?

生1:还有就是一些物品上也可以看出来这个事情因果的关联性。首先就是在一开始林冲买了一把尖刀,然后尖刀不见了,最后却在,就是故事的高潮,林冲要击杀那三人的时候,尖刀再次出现。就在此体现的因果性,逻辑性。

(师在黑板上写下)

解腕尖刀

师:后文中杀谁了?杀谁的时候用到这个尖刀了?我不太习惯用这个笔写字,大家原谅一下。杀谁了?

(师在黑板上写下)

后文中关联

生1:杀陆虞侯、差拨,还有富安。

师:只有杀谁的时候才用了?

生1:杀……

师:杀谁?

生1:杀陆谦。

师:就给他用了是不是?好。

生1:还有就是从环境描写上,它也可以体现出逻辑性。

师:比如?

生1: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10:30)

(师在黑板上写下)

风雪(紧)

生1:这个环境描写层层相扣,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一种真实性,逻辑性十分严密。

师:你能不能把米这个环环相扣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1:具体一些。首先是林冲开始(10:58),然后再次风起,然后是开始下雪,然后是雪更急,最后是雪越下也急。

师:怎么样了?

生1:最后……

师:我们能不能改变这样的一个句式?因为下了雪,所以怎么样呢?

生1:因为下了雪,所以说林冲不得不,林冲的房子最后被压倒,所以说林冲不得不去山神庙避风雪。然后正因为林冲去了山神庙避风雪,所以说林冲才因此逃过在草场内被火烧死的结局,然后才有了林冲后来向陆谦、差拨,以及关于复仇的结局,然后最终才能使林冲走上反抗之路。

(师在黑板上写下)

压塌 避风雪 避免烧死

师:这一下是不是因果关系就出来了?大家感觉到了没有?是不是?把这因果关系就讲明白了。好,还有吗?没有了啊。

生5举手。

师:行,特别漂亮啊。你们有没有发现他这个同学的思考很有特点啊,他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上展开,进行这样的一种思维,是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个思维方式。(示意生5)你继续说。

生5:我认为对刚才的,首先是对它的风雪有所补充。首先是因为风雪太紧,然后要喝酒驱寒,所以林冲才会去喝酒,然后才会在山神庙避风雪。然后又因为雪太紧,差拨那些人放完火之后,才会到山神庙来避雪。

(师在黑板上写下)

①冷 酒 山神庙

生5:然后又是因为风雪太紧,所以林冲才会用一个石头来堵住那个门,以至于差拨的人不能够进到山神庙去。然后整个就逻辑性是非常隐蔽的,不会存在任何的矛盾。

(师在黑板上写下)

②石头 挡门 陆等人在门外

生5:还有一点就是它对于火的处理,也是很具有逻辑性的。首先,在草料场是一个本身就不能够有火的地方,或者说火是很危险的一个地方,可是他一进去就写了火,一进去看卖场的那个老头他就生了一个火取暖,而且还叮嘱了林冲要把那些火给注意好了,别让它起火。然后林冲出去不久的时候,又故意地把火盆给熄灭了,而且他回来的时候又勘察了那个火盆是湿的,然后是不可能引起起火的,也会告诉读者们这个火不是因为火盆而导致的,而是事在人为。

(师在黑板上写下)

③火 火盆 熄灭 检查 有人放火

生5:同时我认为,雪和火这两个意向它也会,正好地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矛盾冲突。

师:太厉害了!来,说。

生5:我认为,雪它是象征着一种很恶劣,不只是恶劣的环境,它也是象征着整个恶劣的社会环境,同时它也是指了高俅这些恶毒的这些歹人,然后对林冲形成的这种恶劣的形势来进行步步紧逼,以至于最后把林冲逼到反抗。一开始林冲是懦弱了,可是在风雪当中,也就是说在众人步步紧逼的一个恶劣的事态下,他反抗了。然后火则是表明了林冲的这种反抗的意识,两者形成的矛盾冲突也是为林冲由一个懦弱到一个刚烈的反抗的形象,形成很好的一个烘托作用。

(师在黑板上写下)

②③合并为步步紧逼。

(掌声)

师:我想问一下你,这是你们上节课学的?还是你自己发现的?

生5:我看了一些资料,然后自己综合了一下,理解了一下。

师:太厉害了!为她这个学习的方式点赞!是吧。能够综合很多东西来整体思考。你们有没有发现,她把刚才这个同学在于风雪的那个思考上又加了两个不同的线,你们注意到了没有?这是三个不同角度的推进,是不是?来,同桌,我要问一下你,你对你同桌刚才说的那一点,石头你一块你能理解吗?

生6:石头就是,因为风雪它下的比较紧嘛,然后他进入山神庙之后,为了避寒,然后他就把门堵住。

师:雪大为什么要堵门呢?

生6:他避免雪飘进来啊。

师:雪飘进来把门关上就行了,还用那么大一个石头,连陆虞侯都推不动的石头来堵门,是不是?这是不是有点夸大了?(示意生5)你替她再解释一下,你怎么想的。

生5:我的想法是,首先是今夜风雪之大,这里突出它整个故事最后高潮,杀死的那些人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一种紧张的氛围。然后,还有就是,他用大的石头来堵住这个门,主要是为了,可以看出它整个的山神庙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然后也,就是一般在这种比较艰、恶的场景,它都会做出这样的一个渲染,我觉得是。

师:你觉得是为了后面杀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氛围是吗?

生5:对。我觉得他那时候堵门的话,他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大石头的堵门,所以那些人才进不去,而且……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说用大石头堵门就是让陆虞侯进不去,是不是?

生5: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样人都搬不动那个大石头,可是林冲他却可以用那个去堵住门,即言林冲他是非常刚猛的一个形象。

师:她分析的这个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是不是?但是她还是没有回答我刚才那个问题,你们意识到了没有?我的问题是:你用这个堵门,是想把陆虞侯堵住了这个门,但是林冲刚开始有没有这个意识?

零星学生:没有。

师:我要把陆虞侯堵住,是不是?就有点太先知先见了吧?就是作者安排这个情节你觉得有没有合理性?

零星学生:有。

师:(生1)来。(生5)请坐,非常好。

生1:首先,刚刚她说的第一个原因是今夜风雪之大,林冲拿一块石头去把门堵住,以免风雪把门吹开,同时这也写出了当时林冲是在一个老庙里面,可能在那个庙的门上面并没有门闩,所以说林冲不得不用石头来堵门,来保证他能在庙里面能够暂时地安歇一下,以便第二天能够去把草坪铺好。

师:也就是他害怕门开了,是不是?我觉得也没有必要用一个大石头去堵。你们还是往前追一下,在这个情节之前有没有因的出现。我提醒大家想一下,刚才同学们在反复地说那个雪的大,是不是?其实原词用得是什么?紧。紧和大有没有区别?

生1:有。

师:有什么区别?

生1:雪大的话,有可能是雪下的大。而紧的话则表明了同时风也很大。

师:你们想清楚这个逻辑了没有?因为风大所以门容易被推开,容易被吹开他才用石头去堵了。所以你看作者在写的时候,他没有说雪大,他一直在说啥了?那雪下的真紧。丝丝入扣,发现了没有?好,请坐,非常好了。还有吗?有同学要补充吗?

一女生举手。

师:来,这位女同学。

生7:我觉得他们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正因为林冲在古庙中听到了陆虞侯三人的对话,才有了后来的他弑杀三个人。

师:就是和这个山神庙,还有这个挡门有关系的,是不是?

生7:嗯。我觉得最后是高潮,才有了最后的弑杀三个人。

师:在庙外杀人的事件的出现,是吧?好,补一笔。很好的一个补充啊。来,这位女同学还要说。

(师在黑板上写下)

杀人

生8:我认为山神庙的时候,在山神庙那里只有那么一个大石头,然后他只有把大石头搬在那里去堵门,然后就没办法,因为没有门闩嘛。

师:这个,大家觉得她说的有没有道理?因为那个山神庙……有个男同学点头了是吧?你觉得她说的在理。但是我刚才开始就给你们说了,小说是虚构的,有大石头,还是有门闩,还是有什么东西,那全听谁的?

零星学生:作者。

师:作者是让它没有,这点很重要,是吧。千万不要把它和生活混在一起了,明白了没有?非常好。来,我再提醒你们一点,你们刚才说的这一点(即背景)难道同学没有新的补充吗?

生1举手。

师:来,把麦给他。

生1:我觉得就是之前李小二的这一点,因为李小二,作者说他是做,就是他是一个酒店的酒员,而且他做买卖做的很好,所以说陆谦他们几个才会到李小二的店里面来吃饭,所以说才会引出李小二发现他们是林冲的仇人,然后报告给林冲。

师:这个环境很重要,酒店这个环境很重要,是吧?非常好。还有吗?来,你说是他报恩他就是偷听了是不是?

(师在黑板上写下)

偷听

生1:对。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个偷听其实是需要冒风险的,是不是?那我还有问题。

有一学生举手

师:来,我先不问了,你先来说,你说完我再说。来。

生9:林冲遇到李小二过后,因为林冲对李小二有恩,所以说李小二跟,就是经常和林冲联系着,他们互相帮助,就是说亲密,就是说李小二会为了林冲去冒一点风险。

师:这是要冒险的是吧?那为啥他当时听到了之后不直接告诉给他呢?

(师在黑板上写下)

冒险

生9:因为林冲性格很冲动,他怕林冲知道了直接杀了人,连累他和他的妻子。

师:害怕连累,不让直接说,是吧?那这跟之前的交待有没有关系?

(师在黑板上写下)

不让直接告诉

师:作者还写到了什么了?

(生1举手,师把话筒交给生1)

师:来,你们注意在和李小二见面的那段交待其实是很丰富的,有层次的,是吧?还有吗?

生1:首先是李小二和林冲的关系。首先,在东京的时候李小二就(22:37),所以说林冲与李小二当初关系就。同时,李小二犯事,偷了主人的钱,本来打算去被送官府,然后林冲救了他,顺便给了他盘缠,让他出去谋生之后,李小二在沧州谋得了一条生路,开了一个酒店,犯事当时开的。然后,此时林冲又恰好被罚到沧州,与李小二再次。这既是一个巧合,同时这也是,可以说这也是作者逻辑性的体现。

师:你还是在强调这个有恩,是吧?

生1点头。

师:那么有恩就应该直接替主人去报仇了,为啥没有呢?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你慢慢讲,不好意思。

生1:后面就是此时李小二的生活却已经是(读原文)。然后这你首先可以看出,李小二当时的生活并不算很糟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安宁和平。他并不自己的生活,从后面来看的话,他应该是并不愿意自己的生活就这样被打扰,甚至说被毁灭。

(师在黑板上写下)

美满的生活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其他同学注意到了没有?这是一个超越(24:02)的点评,因为生活美满,所以你看他报恩的时候是有节制的,是不是?

生1:嗯。

师:你不晓得这个林冲太鲁莽了,他要杀人的。其实他晓不晓得他要杀?

生1:知道。

师:但是不要在哪里杀?不要在我天地杀,我这美满的生活就没了,是吧?

生1:对

师:大家听明白了没有?太厉害的一个孩子!来,请坐,好。我觉得同学们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了,估计还有同学我看想有话说,是吧?咱们就此先打住,我觉得同学已经说的很多很多了。你们简单把我们刚才的这个说的角度概括一下,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哪些角度上都做了这样的经营?这项在文章中间干什么?前后埋了一些什么?做了一些什么?铺垫,是吧?这个呢?

(师在黑板上写下)

铺垫

师:是过程中的什么?来,这位女孩子说一下,它是什么?在干什么?来,我让这个女孩子说。你觉得是什么?

生10:应该算是一个伏笔吧。

师:是不是啊?你知道伏笔和铺垫的区别不?

生10:铺垫就是指情节,然后伏笔是指一些物品吧。

师:是这样子吗?

有一女生摇头。

师:来,摇头的那个女孩子。让她说,好吧。

生11:铺垫应该是有很多类的,在哪里都做了一些。而伏笔是一点点的来。

师:为啥要一点点来?

生11:因为它会很短的。

师:他害怕明显,是吧?一隐一显,是不是那个特点,并且那个铺垫完了之后,紧跟着是不是下面一个情节就出来了?而伏笔啥了?可能要隔很远,是不是?

一学生举手。

师:来,你还要说,我看这个孩子还是要说话。来,把麦给他。

生12:铺垫的话,铺垫的内容会在后文中直接出现。而伏笔的话就可能是,作者既可以在后文中选择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也可以在后文甚至结尾的时候再次出来,给作者一种逻辑感,然后伏笔是相当于是一种很隐性的东西,但是它一定会出现在原文中。

师:随处做笔记啊。他是不是你们班的语文学霸?应该是很厉害的一个孩子,是吧?好,这里其实我们说到的那个雪和这个火在某种程度上是啥了?相当于什么?环境的铺垫是吧?没问题吧?当然这个火说环境有点夸大了,是不是?也像一个道具一样。

(师在黑板上写下)

环境

师:好。那么到这里啊,我们暂时告一段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了这篇文本里边,情节的合理性上,作者是做的非常到位的,这也是中国的传统古典小说的一大特点。但是老师还想问,合理的情节一定是好的情节吗?一定吗?

生5举手。

师:来,这位女孩子先说。

生5:我认为,合理的情节它可以只是一种平铺直叙的一种情节,如果你没有加好的修饰,没有把它很好地体现出来,比如说没有企图,没有矛盾,你只是把一个故事进行了简单的修饰而叙述出来的话,它就只是一个很平淡的。可是比如说像《水浒传》这样的,它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因为它整个的文章是跌宕起伏,而且它整个人物之间的矛盾是很突出的。然后,比如说,再写一些现在看到的很多很现代的文章的话,它就会很直叙地作为一种现代的阅读,它是很快节奏的,就会很直接地就叙述出来,而像《水浒传》这样的,它比如说它会在里面,像前面提到的铺垫、伏笔、环境等都是很耐人寻味的,所以这样它才有可能成为经典。所以合理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合理的它也可以只是很平凡的。

(师在黑板上写下)

起伏、矛盾

师:所以你认为在合理的基础上,一定这个情节还要什么样?你的观点是?

生5:我的观点是它要有矛盾,它要很有激情。

师:有起伏。

生5:对。

师:所以我们经常说好的情节大家会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是什么?一波三折有起伏,是不是这样说的?同意吗?

少数学生应答。

师:还有吗?好,她阐述得非常清晰。来。这个男孩子说。

生12:我觉得像一些不合理的情节,它也可以非常好。就像《窦娥冤》,窦娥她在临刑的时候是六月风雪,这种明显不合理的情节,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安排得非常好。因为它只要这个故事有起伏,有跌宕起伏的这个感觉,就可以了。

师:太厉害的一个思维!你们听出来,他能够用从其他的文本里面来联想,这是非常厉害的,你们听。《窦娥冤》都学过了吧?

零星学生:学过了。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零星学生:同意。

师:我想把这个东西稍微展开一点点。你们认为这个《窦娥冤》里面的六月飞雪,雪溅白泪,这些情节合理吗?你们认为合理吗?

零星学生:不合理。

师:那它为什么好了?把这个同学的观点你们能阐述得更清晰一些。

生1示意回答。

师:来。

生1: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虽然说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出现六月风雪,在当时那部小说环境中却出现,更为突出窦娥的冤枉、委屈,惊天动地的冤枉。

师:所以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生1:它是时候虚构、夸张吧。

师:那这个虚构、夸张的目的是用来干什么?

生1:就是要表现当时的,就是塑造人物,塑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师:想推荐人物是不是?其他同学对这个怎么看?你们怎么看这些不合理的地方?或者你还有其他的例子没有?

有学生示意回答。

师:来。太厉害了你们。

生13:我不接着这个话题讲。

师:可以。

生13:就是我在读这个李小二和林冲的交集之后,我自己想到一个情节。就是因为这个李小二和林冲,林冲十分信任李小二,然后李小二和林冲交情很好。如果说来的这两个人,从京城来的这两个人不是这次派来杀林冲的,而是去暗杀另一波人的,但是因为李小二没有听清楚,然后他告诉林冲了,林冲就去提刀寻仇,寻到了,杀了。然后这个时候李小二又来告诉林冲说,现在来的这个人才是陆虞侯,而陆虞侯那边此时也听说了林冲杀了人了。我想知道,如果按这个情节下去,会怎么样?因为这个情节我觉得比作者现在这个情节,如果按矛盾冲突来的话我觉得更有矛盾冲突,但是我不确定这个情节和作者的相比谁更好。

师: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掌声)

师:好,来。马上有同学要说话啊。

生12:如果根据她的情节,按逻辑来的话,林冲杀人,根据林冲的品行性格来说的话,他会直接当面杀人。而当面杀人只有一个结果,再次被发配。要想不被发配,那就只有跳到文章的结局-——跑。而且这种跑是完全出自于心虚,没有按反抗情形的跑,因为他是杀错人了。

师:太厉害了。你可以继续发表你的看法,这是他的解释,你可以不同意。(示意生11)来。

生11:我觉得这个情节本身有一点不合理之处。因为林冲杀人,李小二告诉林冲,林冲是先确认了他的面貌的,来人的面貌。所以说林冲还是有一点智慧的,他不像那种单纯的鲁莽。如果改变的话林冲的性格就会发生变化。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给你的解释是说,这个同学说它极不合理,这个同学说啥了?它也不合情,是吧?

生12:嗯。

师:你同意他们的解释吗?

生13:不同意。

师:来,你继续说。

生13:我觉得根据这个文中内容来看,因为这个李小二他偷听了,听了一个小时也没有听出个大概,然后这个时候林冲来了,李小二就和这个林冲说,有东京来的人。然后又提及了高三位。然后这个林冲他就问那个人怎么样,李小二又说了什么。但是我觉得,人的长相和你的外貌打扮可以有相似的地方。而且李小二,前面已经提到了李小二他是,我觉得李小二他是,如果说在自己的这个安稳生活和为林冲报恩之间,我觉得李小二应该不选择自己的安稳生活。所以我觉得,相比于这个林冲对李小二的,怎么说呢,全心全意的付出,我觉得李小二对自己是有私心的,但是他要帮林冲报恩,然后呢……嗯……

师:反正你还是没太同意,是吧?

生13:对。

师:那请同学再给你解释。来,那位同学。你们都想着这个问题啊。

生14:因为从后文可以看出,李小二跟林冲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林冲是先问的那个人长得什么模样,而且之后林冲在庙门口的时候,他是听到了陆虞侯的声音之后,他没有立即发作,他是等到他们把这件事情全部说完,就是已经说出他们是怎么放火的这个情节之后林冲才去把他们杀掉的,从这两个情节都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非常有理性的人。所以我觉得就算是李小二把立即跑去给林冲说,陆虞侯来这儿杀他的,他应该也不会立即发作,在酒店里就直接动手。

师:也就是大家觉得在之前杀好像还没有到那个点是不是?

零星学生:嗯。

生13示意继续。

师:来,这个女孩子还要说话。她是非常执著的一个同学啊。来。

生13:因为这个李小二告诉林冲的时候,这个时候陆虞侯他们两个人已经走了。如果说是在的话,我想林冲当时就已经动手了。

师:那也就是说,大家现在问题的焦点,咱们回到这个点上来。其实,我觉得首先她能够大胆地去改这个情节,这将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批判性思维,你们意识到了没有?

生1摇头。

师:你还是摇头,感到不合理。合理不合理咱等会儿再说,好吧。首先为她这种思维方式提出表扬,好吧。太厉害的一个思维。你们以后要去想,如果这个小说真的情节可以替换的话,那我们也可以向经典挑战的。未尝不可,是不是?来,还是先请那个女孩子说吧,你等会儿再开始说。来。这个男孩子他说了句女士优先。

生5:我认为,首先刚才针对于她的那个观点说,他听了很久都没有听清楚。它里面说了,他到那个格子里面去听,有可能隔着什么东西他听不清,这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而且的话,还有一点,她说如果这些人没有走的话他就会在那个酒店里把他给杀掉。然后这里,首先这里风雪山神庙,而且山神庙的那个环境它更加可以突出这种情节上的一种起伏,一种激昂。而在酒店里面,而且酒店它应该是处于闹市区,这样他的那个危险是很高的。而且它整个也更加强调了一个逻辑性上面的关系。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她说人可以长的很像。就算人可以长的很像,可是后来他是到山神庙那里杀掉这些人的时候,他肯定有看见啊,有看见的,如果不是这些人的话他肯定就会问啊。而且根据她改动的那个情节,她说他杀错了人,这就不太符合整个文章的一个构思。它前面,林冲之所以来到这个地方,就是因为他和高俅等人发生了矛盾,而这里正是为了前后的一种呼应。可是他如果是杀错了人的话,就和整个文本的思想是不相对应的,它无法突出林冲由一个懦弱的形象,而后来变成一个反抗的形象,这无论是从它的情节上的逻辑性,还是思想感情上的逻辑性都是不合理的。

师:听明白了没有?她想说什么?她想说的核心意思是什么?那样子虽然很刺激,很波折,是不是?但是她看来和什么无关?和作者想要达成的目的无关。这个目的是指向什么的?人物和什么?主题。是不是这意思啊?

(师在黑板上写下)

人物、主题

师:我把那个女同学的意思再发展一步。来,请坐,非常好。其实不光是那一点上,我觉得如果这样想的话,其实杀人的机会很多的。比如说,在街上把解腕尖刀买了以后,忽然之间街的转角处发现陆虞侯来了,是吧,跑过去一刀戳死了,也可以啊,是不是?为什么到最后才杀了?或者就是说,我们现在翻过来想,我们为什么要制造起伏?就这种波折的意义在哪里?

生1示意回答。

师:来,男孩子说,麦在这边。

生1:制造起伏的话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首先,一紧一松,在一紧一松之间你会达到一种莫名的心情高潮,会达到一种更紧张的感觉。

师:这是从心理上的角度看,是吧?

生1:心理学角度。

(师在黑板上写下)

紧张

生1:同时,从情节的角度上来说的话,情节的一波一起能够使文章的文学性更强,更吸引读者。

(师在黑板上写下)

吸引读者

生1:同时,从人物塑造上来说,正是这里面的一波一折,林冲在不断地被逼迫,然后又再次地去随遇而安,然后再次地逼迫,又去忍耐,最后忍无可忍,退无可退,最终走上反抗的道路。

师:你觉得他最后为什么退无可退了?

生1:因为他所监管的草场被烧了。

师:那我还可以写他杀陆虞侯没追上,陆虞侯撒腿跑到东京去了,是吧?然后林冲追到东京去又一场血战,是不是更曲折?更好看了?

生1:但是这不符合逻辑,这不符合实际逻辑。

师:什么逻辑?

生1:就是现实逻辑。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直接从那个地方跑到东京。

师:一不合理,是吧?

生1:以陆虞侯和林冲的武力值来计算的话,陆虞侯根本没得跑。

师:非常好。还有吗?那个地方为啥一定要他杀了呢?

生1:一是断绝林冲一条退路。

师:他的退路是什么?他的底线是什么?

生1:我觉得从小说一开始他的底线是亲人,然后最后到他的底线是只要不危及他的生意就行了,但是现在他的生意已经受到其他的威胁了。他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想回东京和妻子相聚,但现在……

师:不对。他在最后杀人前怎么说的?是觉得生命受到威胁了吗?他说了一句啥话?

(生1找原文)

师:“你与我是什么?自幼相交的兄弟”。为什么说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呢?大家意识到了没有?

生1:因为陆虞侯背叛了林冲,他们是从小的好友。

师:也就是说到这个地方,人物的矛盾达到了一种什么?

生1:顶峰。

师:顶峰。对。

(师在黑板上写下)

人物矛盾顶峰

生1:我觉得这个错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黑暗,因为连自幼相交的好朋友都可以背叛,那还有什么不可能。

师:自幼相交的背后是一个什么字?

(生1找原文)

师:自幼相交说明他们之间是有啥了?

零星学生:有情。

师:有情,有什么?

零星学生:义。

师:有义的。

(师在黑板上写下)

生1:但在当时社会,情义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黑暗,在当时社会是一个乱世,情义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活下去和活得更好。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意识到?之前把他逼得,抢了他的妻子,毁了他的前途,是不是?

生1:对。

师:他都忍了,为什么到这个地方不忍了呢?

生1:他感觉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再给他退路了,他只有起来反抗才能继续走下去。

师:所以那个(42:45)说过很经典的一段话。(示意生1坐下)他说:“你们有没有发现挂在林冲腰间的那把钥匙不在了?”那不是忘了,而是要告诉给读者一个信息是什么?这个世界不是门锁着,而是啥了?压根就没有门了。

生1呼应:没有出路。

师:所以这个“义”是林冲最后坚守的一点点政绩。他之前都觉得陆虞侯是一个杀人的工具,是不是?今天才清楚了这一堆的坏主意都是谁出的?陆虞侯。对“义”的坚守的破坏,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你们意识到了没有?所以,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了,是吧?只能到哪里去?出东门而去到哪里去了?到水浒。

(师在黑板上写下)

水浒

师:水浒是哪里?水对应的是土,浒对应的是什么了?浒是原始的未经开发的水,它内应的是一个“野”字。

(师在黑板上写下)

师:和“野”相对的是什么?有个词叫什么?朝野内外是吧?

(师在黑板上写下)

师: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往哪里去了?只能到什么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之外的水之畔,朝廷统治之外的聚义厅。理解了没有?所以,小说的情节为什么要起伏?它是什么了?矛盾冲突的高点,是主题凸现的节点,是不是?所以它造就了起伏。能理解了吧?好。也就是说,其实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仅仅追求了一个合理,而且情节还要干什么?哪怕不合理,一定要干什么?合乎什么?

少数学生:情。  

师:情。非常好,合情的。所以说,什么样的情节叫好的情节?合情合理。懂了没有?好,所以经典是需要反复咀嚼和品尝的,是不是?尤其中国的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是很值得我们反复反复去推敲的。我们下来之后,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把剩余的几篇小说也可以这样咀嚼咀嚼,一定会品尝出不同的味道出来。

师:好了,非常好,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好,下课!

(学生全体起立)

师:好,同学们再见!

生齐说:老师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