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古稀老人赵 2019-09-30

柳冕(字敬叔,西元730-805),河东人(今山西),其父柳芳为肃宗时的史官,柳冕文史兼该,言事颇切,贞元时曾任太常博士。

李华开启古文运动之功时,古文运动可说自安史乱前即已萌芽,那么促使古文运动发生的原因,还有什么可能?

北方士族文化是古文运动的一个结构性背景,唐代以后,由于时势所趋,如文风兴盛,科举重要性提高,北方士族钻研诗文者大幅增加,但他们又深受北方重政教而以文章为枝叶的传统价值感染,终至儒教文学观在文人社群中影响越趋强大。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柳冕画像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河东柳氏的家学的形成与产生,并非一蹴可几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延续与不断发展的过程。

柳冕与柳宗元属同族同宗,柳氏可谓是当地的史学世家,唐代河东家族是以王通河汾儒学为基础,表现强烈的入世精神极为重视'载道'说,代表人物有柳冕、柳宗元。

广西柳州柳宗元雕像

柳冕在文坛地位不高、不能算是文人,但在古文运动前期,柳冕对文学的看法相当具体、集中,将文以明道与文章教化论视为最高指导原则,批判屈宋以下缺乏教化性的文学作品,有非常浓厚的卫道精神与复古意味。

一、柳冕革科举之弊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柳冕约二十五岁,面对大唐开国以来最大的打击,柳冕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古文运动学家中他首先批判科举弊端,认为进士科以诗赋取人,徒有美文而缺乏理道,明经科以诵疏与注为主,圣人之道与六经之义不能真正的彰显,使得真正的人才反而没有进路,朝堂尽是'腐儒',所以他认为: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在此则柳冕写给权德舆的书信中提到:在庞大的科举体制下,他发现明经、进士取士的弊病,认为从政府选取人才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有效的矫正世人消极求仕而罔顾圣人经典道义的态度,透过突破钻研注疏的侷限,不仅学经,还要尊经,回到经典之中探求其中的'道'、尊其本,才能达到'君子之儒'的境界。

面对安史之乱后崩坏的局面,这样的态度基本上是积极入世的,且对经典研究的要求是深入的,有助于学术思想的开展。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安史之乱

二、文章教化与明道的功能

在《全唐文》卷五二七中收录柳冕14篇文章,与论文有关者即占了半数,有〈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与徐给事论文书〉、〈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答杨中丞论文书〉、〈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柳冕认为文章最重要的便是'教化'功能,他再三强调说: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他要求文章需要以'教化'为本,文章的兴衰与王道兴废有密切的关系,文章若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即能发挥治乱的作用,国风自然顺治,六经就是最好的代表,他说:'六经之作,圣人所以明天道,正人伦,助治乱。'

所以柳冕力排所有失去教化功能的文学,如屈、宋、扬、马等都是亡国之音,因为这些作品抒发哀怨之情、注重描摹物象、追求辞藻华丽,没有体现'圣人之道',符合柳冕标准的只有荀、孟和贾谊了: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柳冕推崇荀、孟、贾谊,与古文先驱萧李推崇荀、孟无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加入了汉代的作家贾谊,而且不是以诸子散文的写作方式推崇他们,因为汉代的政教之文,也为柳冕肯定,所以极力推崇他们'明道'之功。

明什么'道'呢?它涵摄了周道、王道、先王尧舜之道、仲尼之道、圣人之道,这些都是'君子'必须学习的内容: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李峻岫先生说: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许多研究古文运动的学者,对于柳冕的贡献较没有直接与深刻的描述,李先生这段话,指出柳冕之于韩愈的影响,笔者深表赞同。

根据笔者统计,'道'字在柳冕仅存的十四篇文章中,就出现了七十多次,'道'的内涵全然是儒家的,文学只是儒学传道的工具,文与教化不能分开,在释、道昌盛的年代,柳冕可以说相当坚持自己的'信仰',堪称古文运动中复兴儒学的健将。

三、文气说与柳冕的文学理念以及对古文运动的影响

文学批评中的'文气说'多指行文的气势,而曹丕的〈典论论文〉说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安徽亳州楼展厅内曹丕塑像

这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本质,明确的说明文学作品乃为个体气质风格的展现,在此作家的才性是天生形成、不可更改的,天生因为禀气的清、浊,使作者有才不才的差异,作品因而有巧拙之别。

然而柳冕在论文的时候,也有谈到'气'的问题,有别于行文气势,指的是'作者禀气说':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从上述两段引文来看,柳冕的'气'包含几种意义:其一、是指文章的文气,其二、是指作者的才气,其三、是仁义的气,三者息息相关。

文章之气,是作者才气的呈现,而作者的才气必须是'真'且'精'的,是由仁义道德的正气来支持。文章要有气,才有影响力,作者若才少而气衰,文章便不能发挥教化、明道的作用,世道就会衰颓,所以柳冕的文气论是跟'道'相结合的: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柳冕的'道'是儒家的,不是道家的,作者的志气与作品的生气是一体两面的,评断文章的优劣,作者主体的修持与'文章修辞'相较之下便重要许多,且柳冕谈到的'文气'似乎更接近孟子的'浩然之气':

儒学复兴的舵手──柳冕的卫道精神

黄俊杰先生认为这种'浩然之气'一方面属于存有意义的自然界的事物,另一方面又属于创生意义的文化世界中的事物,它与伦理学中的'义'和'道'互相配合,若欠缺伦理内容,它就无法鼓舞兴发,因此,不断地凝聚理性的所谓'集义'工夫,就成为'养浩然之气'的重要工作。

其次,在说'浩然之气'还要再谈谈'志',〈孟子‧公孙丑上〉曰:'夫志,气之帅也。'

孟子所谓的'志'具有领导'气'的作用,这里的'志'是人所独有的生命力,将'气'作一种定向的聚集,所以原本指血气、气息的生理之'气',要变成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需要'志'的作用。

孟子

柳冕与孟子的'志'是指主体意识的支配,他们的'气'也是具有道德意涵的,只不过孟子的'气'是由'志'所领导,柳冕的'气'则由'道'生,文辞虽然不同,但都是指主体道德意识,由此可见柳冕的文气论不能与孟子思想全然切割,必定受了儒家的影响,只可惜柳冕现存文献太少,仅有理论,并无作品实践他的文论。

柳冕对于文学的观念较为坚持,不承认文学独立的价值与地位,他站在儒家思想上看待文学,把文学成为政治教化的附庸,认为文章主要以教化为本,以明圣人之道为依归,抹杀了六朝以来文学发展的成就,带有非常浓重的'复古'意味与'卫道'色彩。

山西河东柳氏公祠

在古文运动的发展上,虽然柳冕对于'文道'的观念有些矫枉过正,但后来柳宗元以相对合理的角度,将文与道的关系予以协调,扩大了道的内涵、也承认文的地位,二柳之间文学观念的传承,对古文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旧唐书‧列传九九‧柳登》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转型》

《全唐文》

《汉唐孟子学述论》

《昭明文选》

《四书章句集注》

《孟学思想史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