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的家庭教育 曾经有一次在江边散步,听见一个妈妈正在教育她的女儿。 妈妈说:你长这么胖了,从今天开始不能吃糖了。 孩子说:可是你比我还胖啊! 妈妈口气有点急了:你怎么能和我比,我长这么胖用了几年,你就这个月突然长胖这么多,当然不能吃糖了! 小女孩有点狐疑地望着妈妈,显然她觉得妈妈的话有问题,但这个年龄段的她,又实在没有掌握和妈妈辩解的逻辑。 见小女孩无话可说,妈妈口气有了几分得意,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一遍:你一个月长胖的,怎么能跟我相比。 站在旁边的我很想上去帮小女孩,跟妈妈辩解几句,但这显然有惹人憎恶的嫌疑,只好默然离去。 妈妈的话显然漏洞百出。 胖是一个结果,一个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果,妈妈想改变女儿这个结果,显然是从健康角度来看。 所以,这个结果是一个月形成的,还是几年形成的,都没有比较的意义。 关键是这个结果无论对女儿,还是对妈妈,都是不健康的。 妈妈为自己辩解的理由肯定站不住脚,那辩解的目的是否有意义呢? 妈妈的目的无外乎两个。 一是妈妈也很喜欢吃甜食,所以自己不想戒掉。二是妈妈觉得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有问题,会损害自己的威信。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关于第一个目的,这是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 家长会觉得自己花钱给孩子上各类补习班,为孩子升学投资学区房等等就是尽了最大责任,所以往往要求孩子“按我说的做”,而不是“按我做的做”。 就像有家长经常问我,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其实各种花里胡哨的办法,都不如家长自己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重要。 “言传身教”肯定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就像这位妈妈,如果只要求孩子戒掉甜食,而自己还是忍不住吃的话,那孩子恐怕只会做个阳奉阴违的人,养成撒谎的毛病。 关于第二个目的就是家长担心接受孩子的批评,会令自己的威信受损。 这就需要考察一下威信来自怎样的性格魅力。 孔子带一些弟子周游列国之时,常常忍饥受冻。有一次来到一个小国,环境很艰苦,孔子及弟子们饿了好久没有吃饭。 后来好不容易弄来了一些米,孔子让颜回去煮饭。过了会儿,孔子路过厨房,看到他无法相信的一幕:颜回伸手将锅中的一团米饭抓起来放到口中吃掉了! 等到颜回将米饭端到孔子面前时,孔子故意说道:“我等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还有米饭可吃,实在得益于上天的庇佑,理应先用这些米饭来祭祀上天。” 颜回正色说道:“夫子,这些米饭不能用来祭祀上天。刚才我打米饭时,有一团灰尘掉到了锅中的米饭上。我虽然将沾了灰尘的米饭吃了,但是这锅米饭终究不干净了,因此不能祭祀上天!” 孔子后来在集会上提到这件事,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但这并无损于孔子成为弟子心目中的圣人。 可见威信和一个人的坦诚和知行合一相关。 强词夺理镇压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还管用,孩子越长大,知识和逻辑渐渐完善,这种权威式的威信就如沙子建的城堡,一推即垮。 ![]() 家长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真的需要孩子改掉一个习惯,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感受,自我坦诚,还要和孩子一起行动。 所以这位妈妈其实可以这样处理。 妈妈:你说的对,妈妈也胖了,这对身体健康都不好,要不我们一起戒掉甜食。 孩子还是有点犹豫,毕竟完全不让吃甜食是个痛苦的决定。 妈妈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于是皱皱眉头说:我知道你的心情,我和你一样,完全不吃甜食太痛苦了,妈妈比你吃甜食的时间长,肯定更难克服。 ![]() 孩子感觉妈妈和自己站在同一个角度想问题,就会马上进入和妈妈一起解决问题的思路中,问:妈妈,那怎么办呢? 妈妈说:要不妈妈一周只能三天吃甜食,而且不吃多了,每次只能吃两块糖或者一块巧克力,你负责监督妈妈。那你的计划呢? 如果妈妈再加一句暗示:你长胖的时间比我短,一定比我瘦得快。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很愉快地和妈妈列一样的计划,甚至还想胜过妈妈,会把计划列得更严格些。 ![]() 教育过程中,父母希望孩子成长,就要自己做个终生成长的榜样。在对孩子问题的处理上,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世界,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给出一个承诺。 这种方式不同于一味要求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处理过程中,孩子主动参与了解决问题,并且获得了父母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孩子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生活,这是人生最需要的能力。 作者 心悦 | 编辑 星月 文章插图来自 Vivian Mineker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手指点一点,蓝色变金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