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唤醒,绝非单纯为了传递某种文化;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点燃,而不是灌输某种知识;孔子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育总是要在学生有所需求、有所欲望的时候,给予点拨启发。 总结起来,教育就是在对人的内在规律有所认知、接纳、遵循的前提下,帮助人更好地发展,有所成就。这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人类对于教育本质的认知常识,同时,一切教育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背离了这些常识。 习作教学,也有不可背离的认知常识。习作教学就是要唤醒、点燃、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就表达与交流的生命本能,因此,讨论习作教学的问题,首先要回到对于儿童表达与交流方面天性本质的认知常识,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常识一,儿童天生就有表达交流的需要。 每一个健康的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生命可以存活的表征就是“哭”,用一种本能的表达方式宣告了孩子内在对于交流的需要。每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成为小学生入学后,老师首先要管理的就是“不要随便说话”。所谓“随便说话”,就是小孩子基于表达与交流的需求,不加控制地开口说话。很多时候,小学低年级老师在教训一个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是“闭嘴”,也是因为小孩子有那么多内在的想法需要表达,需要交流。 因此,习作教学首先应该看到每一个生命内在都需要交流与表达的天性,接纳这天性乃天赋人权不可剥夺,遵循这需求规律进行引导,帮助每一个孩子提升表达的能力,成就表达的愿望。 常识二,儿童天生就有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儿童表达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交流的能力,是在积极的学习中不断提升的,同时,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是孩子天生就“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你看,一个小孩子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在看某一个动画片,那么,Ta的生活中就会时不时地出现动画片中某一人物的惯用词汇或表达方式;一个小孩子如果跟着有方言口音的老人家长大,Ta不仅说话带口音,表达沟通方式甚至思维模式都会时常表现出那位老人家的影子。儿童对于语言表达内容及方式强大的学习能力,从出生一直可以持续到14岁左右,心理学家称这一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系统发展的黄金期。 因此,习作教学应该在接纳儿童表达交流需求的同时,看到儿童在这一方面强大的学习能力,顺势而为,点燃引线,让儿童在这一阶段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表达与交流的巨星。 常识三,儿童天生就有追求个性化表达的欲望。 儿童的学习开始于模仿,但绝不满足于模仿。记得我女儿幼儿园大班模样的时候,有一次看完新闻联播,扯下沙发上的三角纱罩就包在头上,说:“我是阿拉法特,我来了!给我话筒,很多很多话筒,我要讲话……”当我们把手中的报纸卷筒、遥控器、扫把柄等递到她面前后,她乐不可支,发表了一大通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命令。原来,她刚刚从新闻里看到阿拉法特接受众多记者采访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模仿起来。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的模仿有她对那个画面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再现:模仿包头巾的装扮,然而用沙发罩做头巾却是她就地取材的创举;模仿被很多话筒包围的画面,然而讲话的内容却是她自己想说给家中亲人听的真实的交流内容。 如果说我女儿的个例不足以证明儿童都有强烈而又神奇的创造性表达的欲望,那么还有一个更加普遍的现象可以证明,那就是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只要老师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请学生想象课文中某个人物会怎么想、怎么说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表达的各不相同、极具个性。 以上三个常识,概括起来就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表达、能够学习表达并乐于个性化表达。遵循这些常识,笔者总结出“三段六的,循序渐进”的习作训练序列及内容,即遵循小学习作教学低、中、高学段各有训练侧重与标的的内在秩序,按照低段乐写能写、中段会写自由写、高段大胆思辨个性化地写三个阶段六个侧重标的进行训练。以下具体分享: 1.低段:乐写、能写 一、二年级习作教学要把握孩子乐于表达的心理特征,侧重提供给学生能写的习作素材,如看图说(写)话、故事创编(绘)、我手写我口等千方百计地创造使学生能自如地表达他们的兴趣、愿望和想像的写话机会。这一阶段,不要求文通字顺,更不要求段落、篇幅、字数等,只引导学生把口中所说、心中所想付诸笔端变成文字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符号、图像替代都被允许、被鼓励。如果孩子想表达的太多,书写能力却跟不上,我甚至在一年级上学期倡导过让父母代笔写下来再由孩子读给老师、同学听的活动,我把这称为“你手写我口,我口读我文”的习作起步过渡期。 2. 中段:会写、自由写 三、四年级要尊重孩子探索能力逐渐增强的同时自我意识逐渐萌发的能力及心理发展特征,侧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同步对应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如有序观察、细致观察、观察中推测、感受、联想、想象等,对应的是按一定顺序记叙、多种描写方式穿插运用以及运用修辞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在观察中的联想、想象与感受的写作技巧。这一阶段引导学生从观察一个水果、一粒糖果、一张讲桌、一款手机开始,到观察一间教室、一座校园、商场的一个专柜、饭店的一桌佳肴,再到一段师生对话、一堂试验课、一场足球赛……由静到动、有简单到复杂,同时对应着训练学生把观察到的方方面面有序地记叙下来、描述出来,同时运用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由低段的乐写能写提升为会写,进而成为生活中的观察员、观察家,自由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静物、动物、人物、场面、景象进行观察,在习作素材方面不设限、不命题、不要求篇幅字数,只强调多种表达方式与观察对象及观察所获的对应匹配。如,我曾经在学生四年级时,带领学生进行过一个学期的自由观察日记猜谜游戏,游戏规则是:自由选择教室中的观察对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多角度细致观察并记录你的发现和感受,但不要写出你的观察对象的名称或名字,下一位同学要能从每一句话里猜到你观察的是什么、是这个对象的哪方面特点。 3. 高段:大胆思辨、个性化地写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更加丰富,交际范围也越出了班级和家庭,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在中段自由写作会写作的基础上,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思考、感受与发现,不仅是在训练他们个性化表达的能力,同时也是在发挥“文以载道”的语言自我教育功能。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一些带综合性的主题活动或单项的人际交往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并尝试写包括纪实性文体和应用性文体在内的实用作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习作教学内容了。如,五年级寒假也正是春节期间,我会布置学生调研与“压岁钱”相关的话题、事件,并结合“压岁钱”习俗的来历及历史沿革思考一个辩论题目:“压岁钱”习俗该不该保留?开学会,组织学生课堂交流各自的调研发现,表达自己对这个辩论题目的观点和依据,然后,分别从正、反双方的角度写一篇习作,可以是记叙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发表相应观点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论证的简单议论文,还可以是就这个话题给父母长辈写一封信,或表达收到“压岁钱”的感受,或劝说不要再彼此派发“压岁钱”……总之,个性化的表达,不仅是指内容、观点的个性化,也可以是表达文体的个性化。 对于习作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篇幅所限,不能详述,归根结底还要回到几个常识:生活是表达的实体源泉,丰富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生活内容的感受力,拓展学生思维进而具有思辨力,并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及表现力,既引导学生模仿与吸收,也引导学生自由地创新,是习作教学极有可能成功的必备条件。 名师足迹:生命涌动,创意迭现 走进刘彩凤老师的每一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她在追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的场所,成为用人文的力量对学生进行陶冶与熏陶的场所,成为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有独特呈现的场所,成为用真心的对话激起师生无限创意的场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听过她的课后,对她的评价是“真心真意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生命涌动,创意叠现”。 有理念、有实践、有创意,能悟进去也能走出来,不怕标新立异成为众矢之的,但求艰辛求索能开一届先河,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孜孜以求的刘彩凤老师,已经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田里耕耘了28年。无论是中高年级的阅读、作文教学,还是低年级的拼音、识字教学,她都能通过开发贴近学生生活与能力发展特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主动去体验和感悟,形成了她独特的课堂教学的风格——在生活化、实践化语文教学理念引领下,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整体推进学生的母语综合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成长、智慧共生的课堂。 2000年10月,在许多老师对与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活还很迷茫的时候,刘老师就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了《创编公益广告脚本》一课,其教学流程被北师大课改专家何克抗教授称为“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结构的范例”,参加全国“四结合”试验第二届年会课例评选活动获得了一等奖,并被各地教师模仿。 2001年,新课标出台,省自由作文的实验课题启动,刘老师作为课题组成员,依据写作心理学和多年对作文教学的摸索,大胆的推出了《记署假里一件有趣的事》自由作文指导及讲评研讨课,在省级新课标教材培训活动中供与会专家老师研讨。指导课上,从唤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激发表达的欲望入手,引导学生自由又有层次的进行交流、表达,确立了作文指导课交流15-20分钟,写作20分钟的新模式;讲评课上,则把师评、自评、互评等多元评改方式落到实处,确立了讲评课立体交互的评改模式。这两节课成为后来许多教师习作课堂教学的模板。 在阅读教学领域,新课标的出台,带动了许多名师推出众多阅读教学模式,很多青年教师纷纷效仿某一模式,刘老师却提出了“悟模式之精髓,创自我之特色,摒弃‘定式’,于‘常式’中求‘变式’”的阅读教学改革思想。在省级阅读达标研讨会上,刘老师用“研究性阅读之板块式”教学模式执教《凡卡》一课,给“板块式”教学模式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也给与读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和创意的空间;在区域语文中高年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仪式上推出了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研究课,引发了众多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并凭着这节课在市“翱翔杯”阅读教学大赛中一举获得了特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随后,刘老师执教的文言文《矛与盾》一课,则以“任务驱动”引导“项目制”学习流程,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拿出了“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样板课例。也因此,2006年,刘彩凤老师代表全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教研水平,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获得一等奖并受到大赛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大赛颁奖后的专家点评环节,上海特级教师徐根荣老师只以刘老师一个人的课为例,从导入环节点评到作业布置环节,倡导全国的语文教师学习刘老师课堂上呈现出的一个个“扎扎实实学母语,本本分分为学生”的母语素养提升策略。这堂课,也被全国各地未能到赛课现场观摩、只能在线观看录像并研讨的老师评为“最有语文味”的教学课例。 刘老师深信“世事洞明皆学问,交流需求即课程”。四年级的学生迷上了《哈利伯特》,哈利伯特知识抢答就成为她语文课前活跃气氛的内容;五年级的学生要毕业了,交流毕业留言册,就成了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挑战800》《奇思妙想》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记录节目内容就成了她班上小组接力日记的内容。 人们经常说:“给孩子一次机会,我们就会收获无限惊喜。”刘老师用每一堂课的实践告诉我们:“给语文课堂一次生活化、实践化的机会,我们会收获每个孩子都积极而富有创意地探索母语、实践母语的无限惊喜”。 在作文这条道路上, 每一个思想者都值得敬佩! 每一个实践者都值得讴歌! 向名师致敬! 学名师经验, 做孩子写作的领路人。 期待您加入“名师教作文”的队伍中来! 来稿:理念 主张 照片 代表作。 |
|
来自: 昵称4245990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