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腊日》读记 (小河西)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腊日,时杜甫任门下省左拾遗。此诗为腊日喜沾皇上恩赐而作。【至德二载九月二十八日,官军收长安。十月十八日肃宗还京。杜甫自闰八月赴鄜州探亲,十月底已回长安。杜甫是回凤翔后随肃宗回长安,还是直接从鄜州回长安,难确考。】 腊日(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注释】腊日:俗称“腊八”。腊八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荆楚岁时记》(梁-宗懔):“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侵陵:侵凌。《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梅花》(唐-韩偓):“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泛永康江》(梁-沈约):“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萱草:谖(xuān)草,忘忧草。《伯兮》(诗经):“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游子行》(唐-孟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漏泄:泄露。《梅花》(宋-李纲):“寒梅昨夜泄春光,标格依然压众芳。” 良夜:美好的夜;长夜。《诗》(汉-苏武):“芳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写情》(唐-李益):“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紫宸:紫宸殿。《唐两京城坊考》卷1:“宣政殿后为紫宸殿,殿门曰紫宸门,天子便殿也。”《题梅妃画真》(唐-李隆基):“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口脂面药:御寒冻的唇膏和药膏。《酉阳杂俎-忠志》(唐-段成式):“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腊脂。”《谢赐新历日及口脂面药等表》(唐-邵说):“伏奉某月日墨詔,赐臣新历日一通,并口脂、面药、红雪、紫雪等。” 翠管银罂(yīng):指盛放口脂面药的容器。翠管指碧玉镂雕的管状盛器。罂是一种流质容器。银质或饰银者为银罂。《石水词》(唐-杨巨源):“银罂深锁贮清光,无限来人不得尝。” 九霄:天之极高处;借指皇帝居处。《抱朴子-畅玄》(东晋-葛洪):“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桂殿秋》(李白):“九霄有路去无迹,袅袅香风生佩环。” 【大意】常年的腊日暖和尚早,今年的腊日冰冻全消。萱草生发正侵凌雪色,显露春光的还有柳条。正打算纵酒通宵醉,刚还家才散紫宸朝。皇上恩赐口脂和面药,口脂的翠管面药的银罂下自九霄。 【诗意串述】此诗前二联写春光。首联先说正常年头腊日尚冷,今年特暖和,腊日已经“冻全消”。有点夸张。次联具体说萱草生发,柳条吐叶,以此证明“冻全消”。【比较:《梅花诗》(北周-庾信)“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后二联写皇恩浩荡。作者采用倒装手法(两联倒装,上下句倒装,句内也倒装),感觉好像作者激动的话都说不顺了。正常语序应是先有皇上发口脂面药,而后是高兴地退朝回家,然后是通宵醉酒。末联合掌好像也是这个用意(人在特别高兴时,都有点唠叨。)作为近臣,杜甫这段经历时间并不长。这是他对大唐王朝也是对未来最有信心的一段时光。杜甫知道前不久为房琯上疏惹恼了皇上,但他不知道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有多大。他现在还是拾遗,还是皇帝近臣。他认为他对大唐,对皇帝忠心耿耿,他的忠心和他的才干皇帝一定会明白。他想他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他的春天以及大唐的又一个春天都是刚开始。长安困守多年的日子以及安史之乱后的苦难日子已过去。他觉得他心里已“冻全消”。“冻全消”仨字是此诗主旨。 |
|
来自: 小河西 > 《杜诗解读(卷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