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邓州”有两地建置:一是西魏废帝元钦元年(552年)建置的“邓州”,治所在四川省尚安县(今四川南坪县西北)。二是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南阳郡建置的“邓州”。简述“邓州”两地建置史,以飨读者。 邓至羌政权与西魏建置“邓州” 追溯南北朝后期即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的“邓州”建置,先从地处四川、甘肃地域的少数民族邓至羌说起。近代考古发现,陕西出土的西周初期青铜器有娩姓邓器,媿即“隗”,可证当时存在隗姓邓氏。后来这支隗姓邓氏离开中原,西迁到甘川边境的邓至(今四川甘肃分界岭摩天岭南的羌人地区)形成“邓至羌”。邓至羌,亦称“邓至国”(430~554年)、白水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羌族所建立的政权。“邓至国”疆域自亭街(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城东陇城镇)以东,平武(今四川绵阳市北部)以西,汶岭(今四川龙南县汶龙镇)以北,宕昌(今甘肃陇南市西北部)以南,辖区今蜀、陇间的白水江上游,南北及岷江上游诸地。夹处南朝北魏之间,“提挈于魏,时通江左”,与南北朝均有往来。 《魏书》卷一百一《邓至列传》第八十九: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邓至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北魏孝文帝)拜龙骧将军、邓至王,遣贡不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邓至王像舒彭遣子旧诣阙朝贡,并奉表,求以位授旧,诏许之”。“邓至国”的都城邓至城(今中国四川省九寨沟县西),首领姓“像”。“邓至国”第一位国王像舒治,在位时间(430~?)。三国时邓艾曾至此,故名“邓至羌”、“邓至国”。 体制内老司机阿Q,愿陪您读懂体制内,倾力服务体制内。感恩关注,感谢转发,永远懂您!! 《周书》载:“邓至有像舒者(邓至国第二位国王),世为白水酋帅(白水羌),自称王焉。”《梁书》:邓至国把帽子称作“突何”,风俗习惯衣服与宕昌少数民族一样。《南齐书·本纪第三·武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二月辛丑,东羌王像舒彭(502~509年)为西凉州刺史。”《周书》载:邓至王自像舒治传十一世,传至像览蹄(509~?)之子像檐桁(?~554年)约七八十年。《元和郡县志·剑南道》:“邓至羌是宕昌势力,退出甘松(今甘肃甘南州迭部县东南)地区始据有此地”。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取邓至羌地建置邓州,治所尚安县(今四川南坪县西北)。西魏恭帝元年(554年),邓至王檐衍失国,奔长安。丞相宇文泰令章武公、秦州刺史宇文导率铁骑三万征讨吐谷浑。吐谷浑国首领慕容夸吕震恐,一面向西魏遣使谢罪,一面尽归邓至羌故地。邓至国势力日益衰弱,邓至羌以西诸地仍被吐谷浑占据。北周伐西魏后,在其地设立邓州,邓至国最晚应在此时灭亡。这些羌人为何以“邓至”为号呢? 史载,三国时邓艾曾至此,故名“邓至羌”。《三国志》: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国大将邓艾伐蜀,与姜维大战于甘松、沓中(今甘南州舟曲、今甘肃定西市岷县)。姜维败退阴平(今甘肃陇南市文县),邓艾一路追击,大军曾驻扎永丰(今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一带。邓艾顺白水江而下,据阴平桥,夺取文县;又自景谷道进军,越摩天岭,下江油(今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破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市),围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政权灭亡。羌人因邓艾伐蜀,过“邓至”地灭蜀,以之为荣,自号“邓至羌”。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三国魏大将。 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扶州,旧置邓州,因邓至羌为名也。”辖境相当今四川南坪县、甘肃舟曲、文县部分地域。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宁州为邓州及邓宁郡,辖尚安(今四川南坪县西北)、同昌(今四川九寨沟县东北)两县,为邓至羌领辖。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吐谷浑可汗之子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隋书·地理志》卷二十四:“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邓州,改置扶州(今松潘黄龙乡迁至今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扶州为同昌郡。同昌郡辖同昌县、尚安县、钳川县、贴夷县、嘉诚县、封德县、常芬县、金崖县八县,人口12248人。”北宋《新定九域志·古迹六》:“魏废帝西逐吐谷浑,讨定阴平,于此置邓州及邓宁郡,后改为宁州。”由此可知,邓至羌是“邓州”建置的鼻祖,距今1465年,州置史34年。 隋文帝废南阳郡建置“邓州” 论“邓州”二度建置州史,稽三国、曹魏(220年)、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581年)359年间,邓境政权归属先后转手易主27次(隋大统),在其它26次中,有匈奴、鲜卑、氐、羌、羯5个少数民族在邓境建立政权14次,117年又10个月,汉族在邓境建立政权12次,242年又两个月。《魏书·本纪·孝文帝》: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文韬武略的孝文帝为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抵御南朝齐明帝北侵,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都洛阳。太和十九年(495年)移荆州(侨置)治所上洛(今陕西商县);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移上洛荆州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移鲁阳荆州迁穰城(治所今邓州古穰城),荆州领南阳、顺阳、新野、东恒农、汉广、襄城、北淯、恒农八郡四十一县。北魏孝文帝命广阳王元嘉任荆州刺史,逼迫齐明帝步步退却固守雍州(今湖北襄阳)。西魏、北周荆州治所仍置穰城(今河南邓州)。“南阳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向西南移至60公里的邓州。 隋朝开国功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507~568年),字揜于,小字奴奴,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东汉太尉杨震的十三世孙。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将领,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初随尔朱氏、独孤信征战。北魏分裂东魏、西魏时,杨忠加入西魏阵营,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先后随军擒获窦泰、攻破沙苑、大败南梁,因功升征西将军、都督诸军事、骠骑大将军等,封陈留郡公,赐姓普六茹氏。北周建立后,杨忠历任小宗伯、大司空、柱国大将军等,进封隨国公。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杨坚从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言“罢天下诸郡为州”,改州、县二级制。废南阳郡,置邓州(治所穰城),移荆州还江陵(今湖北荆州市),领穰县、新野、南阳、课阳、顺阳、冠军、菊潭、新城八县。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改邓州南阳郡(治所邓州穰县),领穰县、新野、南阳、课阳、顺阳、冠军、菊潭、新城八县。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置邓境荆州;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建置邓州;唐、北宋(金)因之;南阳盆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移至邓州772年。稽《南阳历代郡守知府》缺载南北朝、隋、唐、北宋(金)郡守、刺史、知州人名及履职简历(李陈广、张晓刚、刘绍明编著《南阳历代郡守知府》,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置南阳府领邓州;明、清因之,南阳辖邓州至今743年。 稽《隋国立舍利塔诏》佐证: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正月二十三日,奉诏分送邓州兴国寺舍利者为高僧释宝儒。(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释宝儒传》:“仁寿建塔邓州,乃敕令往寺,名大兴国也,帝昔龙潜所基”。“帝昔”,指隋文帝父亲杨忠;“龙潜”是说杨忠经营荆州(治所今邓州古穰城);“所基”,指杨忠为隋帝建立的“基业”。是年,邓州刺史李安为兴国寺选址,地势选址濒临严陵河,岗陵起伏,人称“藏龙卧虎”地(今邓州夏集乡高梁店)。(唐)释道宣编《广弘明集·隋国立舍利塔诏》详述当年送迎舍利仪式、场景。 《魏书》《梁书》《周书》《北史》: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北魏分化,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与西魏文帝元宝炬争割荆州(穰城)领地,孝静帝命辛纂为荆州刺史占据穰城,命大都督、荆州刺史独孤信为先锋、都督杨忠出师讨伐。杨忠擒斩辛纂,荆州归于西魏之手。时隔半年,东魏派将军高敖曹、侯景再攻荆州(穰城),独孤信与杨忠弃城投奔梁朝,荆州复东魏。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梁武帝应贺拔胜的请求,放贺拔胜、独孤信、杨忠三将回归关中。西魏丞相宇文泰命杨忠为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镇守穰城,后攻取梁朝齐兴郡、昌州。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二月,西魏丞相宇文泰三子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周朝,史称“北周”。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杨忠病逝,享年62岁,追赠太保,谥曰“桓”,杨忠子杨坚袭爵随国公。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大丞相、上柱国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杨坚登基后,下诏处死北周宗室;追谥父杨忠武元皇帝,庙号太祖。隋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下诏伐陈。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派遣大军挥戈南下,灭亡了割据南方的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300年的分裂局面。 杨坚称帝,国号曰隋。为什么称“隋”呢?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九》: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二月条,胡三省注:“隋主本袭封隨公,故国号曰隨。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辵’作‘隋’,以辵训走故也。”岑仲勉著《隋唐史》:“(杨)坚以父忠封隨国公,因改朝号曰隨,又恶‘隨’字带‘走’,故去走为隋”(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明)焦竑《焦氏笔乘·随误改隋》:“古语中‘随’的意思是‘安步’,大吉利;‘隋’则是‘裂肉’,不吉祥。故隋朝历二帝,告亡。”中国古代以文义定国号之萌芽,可溯源至此。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移荆州治于江陵,将原置穰县之荆州改为邓州,此为历史上第二个“邓州”建置。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日,隋文帝袭爵隋国公封地“随州智门寺立塔”在其列。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正月二十三日颁布的《隋国立舍利塔诏》,复发布53州建立灵塔,“帝昔龙潜所基”邓州为其一。 体制内老司机阿Q,愿陪您读懂体制内,倾力服务体制内。感恩关注,感谢转发,永远懂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