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零壹贰012 2019-10-08

诸葛亮简介: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蜀汉皇帝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等。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逝世。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倘若诸葛亮普通是个老农,想必他的躬耕隐居地也不会出现争议。可是,诸葛亮成就巨大,堪称历史巨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经整理相关文史资料发现,从大一统的元代开始,河南南阳民间对湖北襄阳诸葛亮躬耕隐居地的说法持不同观点,总结其异议的主要依据在于《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一名句,那么事实情况如何呢,为此本人精心收集到古代文史资料和当今中国国家层面的定论,以及河南省、南阳市官方定述一同收集整理发布,将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各级官方定论公示天下。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历史名著《三国志》

先来看看史书《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怎么写: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出自《三国志》里面一文,作者是陈寿。 本文是作者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的传,详细描写了的一生。

由此得知诸葛亮是随叔父诸葛玄一起到荆州的,那个时期的荆州是省级行政区,荆州牧则是这一地区的最高领导,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有交情,所以来到荆州落脚。来荆州落脚与诸葛亮躬耕隐居地有关联吗?可以负责任的说,关联很深,荆州作为省级行政区自然会有省会,恰好刘表统治阶级就驻在襄阳城,表明诸葛家族投靠刘表的地方正是襄阳,不久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隐居在襄阳城西不远处的南阳郡属地隆中躬耕陇亩。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国家级论定(一A):1983年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隆中对》

二四 隆 中 对①

陈 寿

亮②躬耕陇亩③,好为《梁父吟》④。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⑤、乐毅⑥,时人莫之许⑦也。惟博陵⑧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⑨与亮友善,谓为信然⑩。

注释①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题目是后加的。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省南充县)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隆中,山名,现在湖北省襄阳县。

注释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阳都(现在山东省沂水县南)人。曾居隆中,后来做蜀国丞相。

(一A)小结:

1、③-⑩关联不大,古不重写注释。

2、注释①中的“现在湖北省襄阳县”是80年代时期地名,2018年的地名是湖北省襄阳市隆中风景名胜区。

3、该书(《三国志》)不仅是反映我国三国时期的重要史书,也是现代教学的主要文献,不论是原文还是注释,都明确指出诸葛亮在襄阳隆中曾经居住、躬耕陇亩,完全可以定义襄阳正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国家级论定(一B):1986年12月8日发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及简介》

从《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及简介》侧面了解到南阳、襄阳两地关于诸葛亮隐居躬耕地的定论,如下:

南阳有武侯祠等文物古迹。

襄阳有隆中诸葛亮故居等文物古迹。

(一B)小结:

1、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场馆,这在文史界是一致认可的,此处就不作多的解释。

2、隆中诸葛亮故居很明确地指出诸葛亮在此居住,通常情况下,故居是指某个人生活的地方,包含但仅不限于在此生活、赋闲、就业、学习,自然而然地包含了诸葛亮在襄阳种过地,因此也间接表明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国家级论定(一C):2018年统编教材配套名著编写组

教育部统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科书第六单元《出师表》第128页第四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注释:〔南阳〕东汉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

(一C)小结:

1、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是指在南阳郡亲身耕种。

2、注释中写的很明白,诸葛亮在隆中躬耕,但隆中在东汉时期属于南阳郡管辖。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国家级学习平台(一D)刊文:2019年9月20日发布《前出师表》

国家级学习平台是指学习强国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由中宣部管理,主要是为推动全民学习并增长知识而创办,但不具有学术论定权限。

学习强国网络平台所刊登的《前出师表》一文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注释是:诸葛亮平民身份时期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亲自耕种以待时,襄阳时属南阳郡。

(一D小结):

1、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兴汉之前的身份是平民,在隆中以耕种的方式度日。

2、表明了隆中的方位、距离,同时指出襄阳当时属南阳郡管辖,因此才有躬耕于南阳的说法。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二A)省级论定: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作品《河南风物志》(节选书中《武侯祠》一文)

1985年,河南省政府组织编撰《河南风物志》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胡世厚为河南汝南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历史专家。

权威著作《河南风物志》收录的武侯祠一文是这样写到~

诸葛亮十七岁时跟随在江南为官的叔父到了襄阳,后因叔父罢职,于是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陇亩。

建安十二年,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

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之所,那里有武侯祠一座。襄阳秦汉时属南阳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

(二A)小结:

南阳市隶属于河南省,作为直接领导,对南阳可以是可以是了如指掌,包括历史文化在内的任何范畴,省级层面是一清二楚的,因此,在《河南风物志》这本佳作中如实写出与诸葛亮、南阳、襄阳三者相关的文章。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三A)本级论定:南阳官方编撰发行《诸葛亮小传》

1976年,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发行《诸葛亮小传》一书,该书详细地介绍诸葛亮了生平。

《诸葛亮小传》第二部分“躬耕”南阳写到:

诸葛亮十七岁的时候(公元一九七年),叔父诸葛玄去世了。这年,他便在隆中盖了几间草屋,和姐弟一起定居下来。

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

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

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三A)小结:

虽然这书出版年代较为久远,但内容相当严谨,而且当时不大可能存在利益驱使的因素,这本书可以说是当地官方少见的记载真史出版物。《诸葛亮小传》一书出自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可信度极高。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四A)明代官方史书论定:《邓州志》

明代嘉靖年间,邓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编撰《邓州志》。该志书第二卷“郡纪”写到:“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四A)小结:

1、十二年是指东汉汉献帝年号建安的第十二个年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茅庐。

2、经徐庶推荐,刘备得知孔明家在南阳郡邓县隆中。

3、刘备在新野接见徐庶,后者向前者推荐了孔明,于是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4、《邓州志》明确了不仅三顾茅庐典故的出处,还指出孔明的家在隆中。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四B)清代官方史书论定:《新野县志》

清代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在卷之七“古迹”写到:

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

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四B小结:

以目前新野县现有的地方志对比,清代乾隆十九年修编的这套官方志书保存最完好,作为邓州(邓县)最近的同级“邻居”,两地官方志书均未提及诸葛亮在宛县安家种地,但明确了诸葛亮被刘备于隆中三顾茅庐请出,表明诸葛亮与宛县没有躬耕隐居的可能性。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四C)清代官方史书论定:《南阳县志》

清代光绪年间(光绪30年),南阳知县潘守廉主持编撰了《南阳县志》。该书写到:

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

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四C)小结:

1、《南阳县志》是由当地众多高层次人才联手编撰,共涉及17位进士、举人、秀才历经六个年头才刊印的高质量作品,所载之事皆为上乘,最后还被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

2、因《南阳县志》出自当地官方,权威度不言而喻,而且影响力很大,全书记载之内容基本可认为史实。

3、《南阳县志》明确记载诸葛亮家在襄阳隆中,实指诸葛亮第二故乡。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

诸葛亮躬耕地隐居地结论

当前只有一个疑点就是,史书一说邓县隆中,一说邓城隆中。根据阅研史料推理分析认为,不管是邓县还是邓城,但躬耕隐居地(诸葛亮家)都指向隆中,南阳市区周围的邓州、新野等地古代官方志书均记载诸葛亮家、躬耕地在襄阳城西的隆中。地理类史书《水经注》和清代巨作《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也可佐证襄阳隆中实为诸葛亮躬耕隐居地。

翻阅古今大量文献最终得出结果,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实际上就在湖北襄阳隆中,这是包括国家级、省级(河南)、本级(南阳)在内的各级官方一致认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