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汉末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历史”与“文化”

 公司总裁 2022-03-24

南阳民众坚持不懈地“维护”诸葛亮“南阳”躬耕地,其捍卫的并不是所谓的“地域历史”,而是其独特的“地方文化”。

什么是历史?

历史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记录下来的或考证出来的,已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其人并没有在南阳郡,而是在蜀国的汉中郡。

汉中郡距离南阳郡那么远,并不在南阳郡的管辖范围,所以他老人家说的这个南阳,当然就是个粗略的地域概念。单从这两个字着手,根本就无从得知当年隐耕的详细位置。

诸葛亮躬耕之南阳,是汉末的“南阳”。一千多年过去了,南阳行政区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多次调整。今天的南阳显然与汉时的南阳大不一样。

文章图片1

东汉末年的南阳郡与今南阳地区对照图

今天的南阳是具有多重意义的:

▲非南阳籍的外地人眼中的南阳:包含了若干县及县级市的南阳地级市所辖整个地区,这里全都称作南阳;

▲南阳市卧龙、宛城两个(大)区之外的南阳籍人(如新野县、邓州市人、方城县等诸县〈市〉之人)眼中的南阳:只有(大)卧龙区和(大)宛城区(包括两区下辖乡镇)的南阳市区,才能称作南阳;

▲南阳市卧龙、宛城两个(大)区之内的南阳籍人(如)眼中的南阳:只有两个核心城区的南阳市中心城区,才称作南阳。

文章图片2

今天的南阳

汉时南阳,就是单纯的南阳郡。南阳郡之内,并没有一个叫做“南阳”的地名,也不存在把哪个地方专门称作“南阳”的现象。今天的南阳市区和中心城区,对于南阳人来说都称作南阳,但汉末并不称为南阳,而是称为“宛(县)、宛城”。

如今的南阳地区,虽然是承袭于汉时的南阳,但其辖境已经缩小了许多。今天鄂西北的襄阳、十堰、随州的很多地方,在汉末都属于南阳郡。诸葛亮躬耕之南阳,对应的并非单纯的南阳市中心城区,而是整个南阳地区,加上今天的襄十随部分地区。

文章图片3

汉末的南阳

所以,汉末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其隐居躬耕地位置对应于今天的湖北区域某个地方,一点都不奇怪。

那么,诸葛亮当年隐居躬耕地到底在哪里呢?

东晋《汉晋春秋》已经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三国志》注释: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个位置,怎么也扯不到今天襄阳城北几百里远的“南阳卧龙岗”。

文章图片4

什么是“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说某个地方或某片地区的人们,在某个时期特殊环境的熏陶下,产生出一项全民性的共同喜好,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风气或习俗。

有些地方社会风气,缺乏文化底蕴支撑,只能算是一种表面的社会现象。有的地方文化,流行一段时期就消亡了。有的则经过长期的酝酿润泽,最终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

地方文化的范畴很广,涉及到文艺、体育、宗教、饮食、健身、养生、经商等方方面面。

如东北二人转,河南豫剧,沧州武术,安徽黄梅戏,重庆烧烤,四川麻辣烫,景德镇陶瓷,潮州功夫茶,八十年代的全民气功热,今天的全民广场舞等。

上面这些例子中,有的就属于传统文化,有的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章图片5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宛城卧龙岗”之南阳地域文化,播种于隋,澎涨于唐,萌芽于宋,出土于元,健硕于明,繁茂于清,挂果于今。

后汉至隋三四百年间,诸葛亮隐居躬耕之说,只见有南阳之陈述,不见有宛城卧龙岗之记录。

因南阳盆地位于中国之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北分裂时期,南阳沦为两地边境地带,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南北两国频繁争夺之地。南阳(包括襄阳)地区常常被肢解瓜分,邓州的优势渐渐显现,风头开始高过南阳。

隋初开皇三年,南阳地区传统的“南阳郡”之行政区被废,取而代之的是邓州,治所为穰县之穰城,同时宛县被废改名为南阳县。从此,南阳遂成为县名。

后邓州曾经两次恢复南阳郡之称,南阳县行政区一直存在于历朝历代之中,直到当代改县为市。

隋朝南阳由郡名转变为县名后,时间一长,南阳为县就形成了当地人的认知习惯,行政区划常识。

此后至唐末,邓州虽两度改名为南阳郡,但治所仍在穰城,且时期均并不长久,而最终南阳之郡还是彻底废掉了。南阳为县之惯称已深入人心,南阳为郡名的传统认知并未东山再起,弱化到了几被遗忘的地步。

隋唐年间,南阳郡之称谓被废除,被抛弃,南阳县之称被强化,被铭记。目不识丁的南阳平头百姓们,对于鸿儒口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理解,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来诸葛爷是躬耕于俺们南阳县哩。

到了唐初,南阳县就有好事百姓在南阳县寻得一处僻静之荒岗(卧龙岗之前身八里岗),为诸葛爷修建庵庙进行供奉祭祀,以纪念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县”。

初为简陋寒碜的矮小草棚,放一木牌位。传扬开后,逢年过节有心者就为之焚香烧纸,以表缅怀之意。后来,慕名而来者日益增多,矮小草棚升高为休闲凉亭式样。再后来,便有了文人咏叹,甚至碣文立碑,始称南阳诸葛庐。

文章图片6

唐代众史官如张九龄等人,据两晋南北朝遗留资料修订编著晋史,自然知道真正的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其实是在襄阳隆中。故唐代之史册,从未记载南阳县之诸葛庐,更无诸葛孔明躬耕于南阳县八里岗之记录。

唐张九龄等众史官集体编著《晋书》,为东晋的史学家习凿齿作了传记。《晋书·习凿齿作》对习凿齿的评价很高,并无批评之语。

唐代国家级的地理志书《元和郡县图志》襄阳府部分,直接明白无误地记载了“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而在南阳府部分,并没有提诸葛亮一字一句。这说明,唐人对习凿齿著作中的历史记载并无异议。

宋代同样。《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是此时期的地理志书,都记载了诸葛亮宅,在襄阳府。

从元代开始,唐初建造在宛城八里岗上的诸葛庵庙,由传说中的诸葛亮躬耕草庐,在元政府的支持下悄然转正,成为“历史事实”。

其标志是:南阳宛城卧龙岗为诸葛亮躬耕处,在历史上首次进入国家级的志书《大元一统志》中。

文章图片7

自此以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宛城卧龙岗的说法,便在南阳地区落地生根。明、清乃至当代,南阳民众沿用这个说法,并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内涵,如修造纪念建筑、举办祭祀活动、编撰演绎戏曲、创作诗词文学、刻碑铭文咏叹赞颂等,加强、巩固了地域意识形态,演变为独特的凌驾于史实之上的地方传统“历史”文化。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南阳”在所有世人的眼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基于这种层面的理解来说,其具体的隐居躬耕位置其实不足为道。两地都可以各显神通,大力宣传推崇诸葛亮躬耕文化,获得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