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性失明”的今襄阳隆中!

 秋天的海 2016-08-30
 首先严明:
1.我是中国人,所以不要搞地域攻击!
2.我只是对历史感兴趣而已,崇拜南阳诸葛亮,而隆中属于南阳(习凿齿)、襄阳属于南阳(刘逸明),所以我在南阳论坛上发帖是可以的。
3.我只是对历史感兴趣,和政治无关、和南阳、襄阳政府无关。
4.我只是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存在错误在所难免,网批评指正。
···························································
选择性失明”的今襄阳隆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丞相躬耕地在哪里,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主要论证隆中说的不合理性。
一、子虚乌有的“躬耕于隆中”
查遍《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没有“隆中”这个地名,说“躬耕于隆中”子虚乌有。
二、“注释”一定正确吗?
“隆中说”的源头是南朝裴松之只是《三国志》引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请注意这是注释,我们认为“注释”未必正确。如2003年人教版教材《出师表》注释“南阳”为“南阳,今湖北襄樊一带”,如果襄阳人拿这条“注释”来作为作为证据,大家有何看法?
1、裴松之的注释
我们来看习凿齿有关诸葛亮和南阳、襄阳、隆中的解释:
(1).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习凿齿《汉晋春秋》(注意:隆中是“号曰”出来的!!)
(2).秦兼天下,自汉以北好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习凿齿《汉晋春秋》
(3).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习凿齿《襄阳记》!
(4).襄阳有孔明故宅——习凿齿《襄阳记》!
怎么,襄阳只引用第(1)条呢?,怎么不用其他三条呢?
2.习凿齿的注释
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我们来看“号曰隆中”,习凿齿为何用“号曰”,“号曰”一次本身具有戏剧性,我们可以讽刺潘正贤“潘正贤,湖北襄阳人,因······,号曰'天涯特朗普'”。可见,“号曰”表示借代,故习氏隆中不是真隆中。那么真隆中在哪里?《蜀记》告诉我们“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可见真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
综上:习凿齿造假,今襄阳隆中为假。
三、霸权主义
1.“南阳”只能是南阳郡。
东汉三国时,南阳属于荆州,治所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中心),时人常以“南阳”代指宛城。如《后出师表》“(曹操)困于南阳”,如《孙坚传》“比之南阳”,如《张绣传》“张绣在南阳”,如《黄忠传》“黄忠,南阳人也”……这里的“南阳”都是代指宛城。既然“南阳”可以代替宛城,那《前出师表》中“南阳”为何不可以代替宛城?所以,南阳卧龙岗是可能的躬耕地。
2.只许襄阳推导,不许南阳推导
这一观点以东湖论坛襄阳社区【圣泉台】为代表。
丞相在《前出师表》开篇点名“今天下三分”,可见丞相用的是“三分”时的行政区划。建安二年(197年),“玄卒,亮躬耕陇亩”;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前往“南阳”三顾茅庐,卧龙出山。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晋书》),山都县、邓县、隆中隶属之。《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简称“《三史》”)虽未言邓县属于襄阳郡······但我们能推导出来。根据《三国志》云“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和1988年《襄阳县志》“樊城,古邓县也”,可以知道襄阳郡管辖邓县,故襄阳郡管辖隆中。所以,“躬耕于南阳”不是“躬耕于襄阳郡隆中”。
我根据相关记载隆中属于襄阳郡,【圣泉台】不以为然,以《三史》没有记载“襄阳郡管辖隆中”为由驳回了我的观点。我们要质疑的是:既然你不让我推论,为何你们却推论出“躬耕于隆中”?《三史》没有“隆中”的记载,你们不也是推论的的吗?怎么这么霸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岂有此理??
对于襄阳郡,大部分襄阳认识诸葛亮不承认汉贼设立襄阳郡,我们认为有点主观臆断;
(1)《关羽传》云“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2)《出师表》“今天下三分”,丞相已经承认了三国。
(3)隆中、南阳此时都是魏国的土地。
(4)襄阳郡设立于208年,东汉灭亡于220年。

四、主观臆断
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1.诸葛亮在襄阳有那么多朋友、亲人,他怎么能跑到宛城呢?
反驳:(1)照你的观点,诸葛亮只能在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附近,那是家乡啊!家乡肯定有许多亲人——百善孝为先啊!在古代,孝敬父母多重要啊!可是,他为何跑到巴蜀(今四川)做官呢?
(2)我从小在襄阳长大,在襄阳读书,读大学,父母、亲人、朋友、老师、学生、老板、同事都在襄阳——毕业后独自一人去北京,很正常啊!
2.南阳战乱,刘备、诸葛亮不怕找死吗?
反驳:(1)“躬耕南阳”的10年间,后八年(199年——207年)南阳不是战乱。
(2)丞相只是“布衣”,“割发代首”表明曹操尊重农民。
(3)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敌占区就没有中国人了吗?我军士兵就不敢打入“敌占区”??
五、结论
躬耕于南阳“不是躬耕于隆中。襄阳说有太多的漏洞!!套用标题作为结论——“选择性失明”的今襄阳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