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王阳明

 昵称53281735 2019-10-01
很多人在研习王阳明心学时,更多的关注于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冥冥之中觉得王阳明是位大牛,要不然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也不会说出“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名言。但是要真切理解心学思想,就必须落到“致良知”三个字上,阳明先生晚年常常对自己的弟子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真的是大道至简。今天我就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娓娓道来,以供诸君参考,如有不妥,还请斧正。

    王阳明晚年曾提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先必须说明什么是“良知”。我们通过第三句话可以明显的看到什么是良知。我来把“知善知恶是良知”翻译一下:良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这个本性具有强大的功能,打个比方,良知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没有好坏之分,但它如同一面镜子,能照见世间万事万物的善恶。再来说说为什么要“诚意”。每个人的这面镜子(良知)虽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却往往容易失去它应有的映照功能,为什么呢?很简单,有灰尘掩盖了,灰尘是什么?就是世间常有的“私利、私欲、偏见、傲慢懒惰的积习”,所以才有了所以才有了“有善有恶意之动”。要“致良知”。接着探讨什么是“致良知”。“致”:就是体认、践行的意思,也就是四句教中的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将“致”和“良知”合起来理解就是“格物致知”,简单的说就是在每一件事情的磨练中,每一次心灵的挣扎中,无时不在用良知这面镜子映照善恶(践行);同时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越来越深刻体会自己的良知,使良知这面镜子不但不为善恶所染,反而越来越明亮,功能越来越强大(体认)。好吧我们每个人都来檫擦镜子吧。最后回到问题的原点什么是“善/恶”。这个问题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人们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中,总是简单的把善恶归结为道德伦理,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毕竟儒家学说提倡“仁爱”的思想,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层面。其实王阳明在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就已经讲清楚了。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看到了嘛?良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心,而本心是无善无恶的,良知又怎么会有善恶呢?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在善恶问题上,王阳明以寂然不动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即是至善。所以至善,从其本体而言无分“善恶”,从起使用上表现上只分“恰当”与否。下面这个故事极透彻地说明了这个观点。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于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一枚钱币的两面,谁都离不开谁,离开了善无从谈恶,离开了恶也就无从谈善。所以广义来说“善”就是恰当,“恶”就是“过”和“不及”。

    请问:你说吃个酱肘子是善是恶,我们都知道这东西好吃,对于高血脂的的人来说它就是“恶”——过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就是善,我想吃也能吃——恰当。

    人性中总是趋利避害的。你说这是善还是恶?如果我们追求我们正常的生存利益,这是天经地义,这就是“善”;但是一味追逐无止尽的名利,这就是贪婪就是“过”。碰到坏人为非作歹,如果我们有能力而不去斗争,这就是懦弱,就是“不及”;没能力去做还要强做,最后反而搭上性命,这就是不知进退,就是“过”。所以在我看来良知就是没有善恶的本心,它能辨善恶,善就是恰如其分,恶就是过犹不及。善就是中庸之道,中就是所作所为恰如其分不走极端,庸就是所用之道平平平常常而不唱高调。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怎么合适怎么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注意不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明末王阳明心学中的一些流派,恰恰把王阳明心学引向歧途,觉得心即理,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良知之用就是中庸之道,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如果你要的更多更奢侈,那可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了。王阳明在平叛宁王之乱时对弟子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你的良知和本心不动摇,就能沉心静气,发现世界的真假善恶,就能发现万事万物的本质,就能进退得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