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评论】“舞台”是一门哲学

 关外大雁 2019-10-03

9月28、29日,连续两天观看了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的《泪洒相思地》。当然,正因为28日因一些琐事没有看全,才29日又“故地重游”。

这个戏比较经典,很多剧种都移植改编。而临汾小梅花们在旧本的基础上又大动了一番脑筋,看了宣传册介绍,导演是个生于翼城的年轻女孩。这出戏固然有她的智慧在其间,我还是看到了幕后高人的痕迹,这说明临汾在培养新人,特别是担纲的“四梁八柱”上是独具匠心的。

这个戏是由一帮子年轻人完成的,不仅是演员,乐池转一圈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气息。总得来看,乐队水平是比较高的,整体音效下来是趋于平衡和谐的,从琵琶、古筝等特色乐器的独奏效果来看,也能感受到院团治艺的严谨细实。从音乐风格来讲,这个戏更像越剧,伴唱较多且基本都是柔情似水的歌,应该来说年轻人是比较喜欢的:剧像诗、曲似歌,诗歌是最好的组合。包括最后罗曼蒂克的谢幕出人意料,吓人一跳,应该来说也是一个“亮点”。

第一次看临汾的戏。印象中,临汾在蒲剧界以表演见长,就是将传统的“四功五法”能够体现地淋漓尽致。那么,既然有如此丰富的表演,肯定离不开有更加丰富的音乐包衬,特别是武场会出彩。之前,也看过他们在快手发的《火焰驹》中马贩子出场的小视频,花脸出场后台人员喷火,加上乡下演出的舞台场景,让人顿感戏味绵长。

今天的《泪洒相思地》是有所突破的,能感觉到她们在努力跳出旧的思维和程式,展示蒲剧由俗向雅的嬗变,从演员服装到台上舞美到演员唱腔的味道,都有修饰雕琢的感觉。整场演出效果呈现不错,已经改变了梆子戏“常处江湖之远、难登庙堂之高”的烟火色,最起码坐在剧场打击乐不闹腾了,演员也不再声嘶力竭地喝喊,观众可以静下心来一丝一缕地品味。

看完戏,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关于戏曲走向的问题。看过一个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其中虽然以讲述昆曲为主,但对“花雅之争”对昆曲的影响分析得很中肯。花部,乱弹,当时取胜的原因就是因为“接地气、有烟火色”。而今天,我们很多梆子戏又在向“雅”追随,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是涓涓细流似有“汇流成河”的趋势,而且惯性一旦形成再想扭转,我看并没有那么容易。看戏中,我一直在欣赏唱词文本,能感觉到一丝散文气息,当然才子佳人应该是这样“琴瑟交鸣”的。但是一场戏下来,总感觉有些压抑,就是从演员到乐队都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不通透。

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有两组词萦绕脑海:凝和散、取和舍。“凝”必然重,“散”必然淡。有人会说,这也是一种哲学,散文就一定没有筋骨吗?这就要穿透迷雾深度解析。“淡雅”,这是《泪洒相思地》给我的整体感觉。现在很多人把“淡雅”当成“优雅”,我看未必。艺术作品应该追求个性,应该自己的特色,就像蒲剧《挂画》一样,经典地毋容置疑。艺术总是要追求卓越,特别是名家带团一定是要体现艺术高度和情怀的。在追求的路上,就有了“取”和“舍”,就像今天的戏曲舞台一样,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借势发力。昨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在强调文场渲染效果的同时,武场表现力和演员的表演棱角相对有些削弱,“此消彼长”很正常。这样造成的影响就是,演员脚下轻飘飘的,表演缺了力道,不是特别带劲、不是特别过瘾。记忆深刻的是第二场,小书童张福上场念的“小扑灯娥”数板,小击乐出来的效果十分诙谐可爱,令压抑的心情为之一快。蒲剧的打击乐是极大丰富的,如果只是沦为唱腔中的响动,那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参赛“杏花奖”对院团和演员来讲,都是一件大事。对业内人士来讲,看戏必定是一种艺术考量,要指出问题建言献策;对于观众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欣赏,因为“隔行如隔山”,每一个行业都是一个大世界,在科学面前永远应该保持理性。但是作为业外人士,思维方式不同,更容易突破一些壁垒,注入新鲜血液。这也是一种舞台外的哲学。

戏曲是即兴的艺术。即兴,需要定与变的协奏,需要业内与业外通力配合,这样的舞台才是一个圆,圆而无缺这不正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吗?

舞台是一门哲学:是与非并无定论,只在每个真正爱戏人的心中。

(2019年9月30日10:00于太原)

文|苏林和

转自:山西省戏剧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