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黄元章553333 2019-10-03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关于“阴”《说文解字》有:陰,闇也。闇者、閉門也。閉門則爲幽暗,故以爲高明之反。水之南、山之北也。日之所照曰陽。然則水之南、山之北爲陰可知矣。山北曰陰。自漢以後通用此爲霒字。霒古文作侌。夫造化侌昜之气本不可象。故霒與陰、昜與陽皆叚雲日山以見其意而已。《釋名》说: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玉篇》幽無形,深難測謂之陰。《易·坤卦》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关于“阳”《说文解字》有:陽,高朙也。闇之反也。不言山南曰昜者、陰之解可錯見也。山南曰陽,故从。《傳》陽,日也。《註》陽謂日中時也。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又通作揚。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有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由上可知“阴阳”的概念是朴素的,就是在说一个物体所在,太阳能射到的地方,就是阳,而太阳射不到地方就是阴(伏羲画卦,—为阳卦、- -为阴卦其义即此)。后才引申阳性上扬,阴性下沉。阳性直上,阴性直下。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阳性动,阴性静。静则沉,动则浮。由静而动则升,由动而静则降。任何物体皆有阴阳属性,其内部亦然。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阴阳概念的本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是具体的。一个物体含阳多了,含阴自然会少;同样地,含阴多了,含阳自然会少。自然四时变化的根本亦是阴阳,四时变化是太阳规律照射(阳热照射地面,进而降入地表,再深入地下水储藏,最后潜水之阳再次通过植物温升)作用的结果。阳热是自然界变化的动力。就人体生命而言,阴阳是人体内相对的两种能量的体现:温热的能量是阳,寒凉的能量为阴,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能量处于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的状态。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阴阳未交合图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阴阳已交合图

郑钦安是在《医理真传》中言:“医学一途,至微至精,古人立法立方,皆原探得阴阳盈虚消长,生机化机至理,始开渡世之法门,立不朽之功业,诚非易事也。”先天阴阳运动所成之象构成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就病理而言,阳盛者阴亦盛,阳衰者阴亦衰,是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则知阴气上僭,实乃阳气之虚。火旺则阴自消,阴气消尽,如日烈而片云无。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郑氏熟谙先天阴阳的升降之要,认为“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不发于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而不降于下也”。这就是《易》所说的“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同时还反复强调学者在治病时不应该忘记先天阴阳的底蕴,探求人身立极、二气消长机关,“能留心于此,而治病便不难”。郑氏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辨认一切阳虚、阴虚证之法,指出“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忽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求之。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忽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郑氏指出“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解之”,“惟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正。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坎离互为其根,真水上交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往来不穷,升降不息,性命于是能立。其中,尤为强调“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寄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他以坎的两阴爻夹一阳爻来说明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真阳寄于阴中,心肾相交首先需要依靠真阳的发动。又在随后进一步提出气血一卦解,气属阳,血属阴,无形之气寄于血中则成坎,有形之血藏于无形之气内则成离。“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所以,人身之有形之躯壳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郑钦安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而不病,亦全赖乎坎中真阳之气化生气血津液,来荣养五脏六腑、九窍百脉、周身躯壳。元阳之气旺盛,六淫不可即得而干之,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不可蜂起。他指出:“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百病丛生。”亦即《易·坤卦》所说“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正因如此,钦安治病特别注重固护真阳,每辨明阴阳,凡元阳虚衰者,郑氏便投以回阳之剂,若使元阳稍不足,亦投以姜附以阳中求阴,故世人咸称其为“姜附先生”。郑氏言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他还指出扶上、中、下三部之阳的常用中药,桂枝、参、芪扶上之阳; 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磺扶下之阳。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

郑氏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是人体生理病理的重中之重,元阴元阳之气的偏颇及不足是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只要细心探求阴阳盛衰,临证即可不失其真,反之则流散无穷。

本文节选自电子书彭子益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及郑钦安之《医理真传》,有较多删改。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请相信,如果缘分十足,你一定会被治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