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重“阳”的历史及渊源

 大风歌rm0asmhv 2022-03-22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医学与哲学密切相关,发生和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成长的中医学自然深受阴阳学说影响。《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理论是中医文化的起源。

中医文化就是以中为主位的文化,中就是一,就是道,中医学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中”与“和”是天下的根本,因此中医归根到底是效法自然的。

为什么我们又提倡扶阳呢?因为生病则为失中,故《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医云:“偏阴偏阳之谓疾”,判断人体“中”的得失即为诊断疾病的标准。

中医认为,阳气是诞生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是人身立命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推动着脏腑功能活动,在人的生命发生和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及祛邪外出的动力, 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痊愈。

阳气充足,则身康体健;一旦不足,便百病丛生。故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必须时时重视顾护阳气,处处不忘扶助阳气,以达“阴平阳秘”或正复邪去,阴阳复归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之目的。

扶阳气的含义有二:

其一, “扶”有扶助之义, 即保护、补养阳气, 宜于寒邪、失治、误治损伤阳气所致的阳虚证;

其二,“扶”有调理之义, 即通调、治理阳气, 宜于寒邪、痰饮、水湿之邪阻遏阳气所致的阳气郁滞之证。

扶阳的思想渊源当推《周易》

《周易》中的干、坤分别代表阳与阴,干由纯六阳爻组成,故为至阳,其性纯阳刚健,乃天元之始,万物之父。

如《周易·彖传》在论述“干元”时谓:“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是对“元气”最初的解释,蕴含无限生机的干元之气,是万物化生的源泉,生生不息,统贯整体。而在论述“坤元”时却说:“乃顺承天”,坤从属于干,响应干元的召唤,化生万物。提出了阳主阴从的思想。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出了阳气的运动刚强劲健,才能导致事物的生化;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才能发挥事物本身应有的作用。

说明《周易》的思想核心,始终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气促进了一切事物的生化,维持了自然的秩序和层次。《周易》对于一切事物的解说,认为首先有阳物质的动,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相互转化与彼此消长,以致和谐,使万物感应而发生变化,这亦是《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的总结。从《周易》对“干、坤”的论述可以看出,它强调了阳气在万物化生过程和生命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而阴处于从属地位,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

阳气理论是《黄帝内经》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第一,阳气“卫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知阳气有保卫外部体表的功能,固密肌腠而抵御外邪,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第二,颐养精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什么阳气能精养神、柔养筋?因为阳生则阴长,阴长则心血旺,而心主神,血者神气也,故能养神;阴长则津液四布,故能养筋。第三,“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指阳气的处所,春夏在外,秋冬在内,阳气失其所应有的处所,就要威胁到人身的寿命和健康了。

从后天八卦谈扶阳的重要性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郑钦安医学思想主要来源之一是《易经》,所以在其著作中,多见利用卦象来类比脏腑和脏腑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说明各脏腑生理及病理特征,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

乾坤二卦是先天八卦,坎离二卦是后天八卦,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乾坤二卦是其他卦象的“父母”,通过二卦的结合,化生出其余六卦,郑氏尤为重视坎离二卦的作用。

中医重“阳”的历史及渊源

郑氏认为,“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坎中真阳,肇自干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两者相辅相成,互根互用。在人体中,坎卦代表的肾脏,与离卦代表的心脏关系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其根。

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天上之热,君火也,地下之温,相火也。君火为相火之标,相火为君火之本,相火升则君火显明于天上,君火降则相火封藏于地下。君相二火,游行于上下之间,寒来暑往,四时更代,则六气迭入,地道周备,故万物化生。地体虽实,而六气内化,则冲虚而通畅也。

因此,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以君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

在人体中,坎卦对应的是肾脏,离卦对应的是心脏,故郑氏结合坎离二卦对此二脏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得出君相火在人体中有着重要意义的结论。

从阳爻的来源看,这三阳爻皆来自干卦,本为一体。当先天八卦转为后天八卦时才产生分离,先天为体,后天为用,阳爻虽然位置不一,但来源相同,因此可以推出真火与凡火实为一体,但因为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势能,所以由此产生气机的运动。

又因为古人重视中央位置,在乾坤二卦向坎离二卦的转化过程中,干卦的二爻中央位置转化为坎卦的二爻中央位置,又因郑氏认为阳爻阳气的能动性最强,所以在君相火中以坎阳相火为要。

由此可见“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人体脏腑经络之生克关系协调及阴阳升降、气机调畅之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君火与相火在互相生化、制衡中维持着人体的水火交通,保证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从时间上来讲,子时肾中真阳发动,运真水上交于心,午时,心中一阴初生,降心火于肾,两者如环无端,推动气机的运行,当人体有了气机的运行才能化育生命。

生命在于运动,正是依赖于肾阳与心阳的推动作用,人的各种生命活动得以延续。在坎卦中的阳爻来自于干卦的居中之位,合于坤卦之两阴爻后,阴重而阳轻,居下。离卦中的阴爻来自于坤卦的居中之位,合于干卦之两阳爻后,阳重而阴轻,居上。

从坎离卦象的来看,阳爻皆来自于干卦,但是,坎卦的阳爻来源于干卦的中位,为一阳,离卦中的阳爻来源于干卦中上下两侧,为二阳。所以以离卦中的君火为主体,坎卦中的相火处于从属地位。

相火与君火虽然来源相同,但是由于位置的不同,功用亦不相同。君火居于人体上焦,统摄上身之关窍精血,在病理条件下,君火失去统摄之功用,导致流涕、口中流涎、流泪等上部病变。相火居于下焦,统摄下身之关窍精血,不力便会出现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等症状。当相火与君火俱不足时,便会出现变证,如本来在上之心病便会转移至小肠,肺之病传之于大肠,在下之相火随上腾之阴越于上,导致出现虚火牙痛等症状,详见郑氏对真阳的病理进行的形象描述。因为相火和君火本为一体,随着相火或君火的虚弱程度变化,两火会互相影响,导致更加复杂的情况出现,

中医重“阳”的历史及渊源

明代张景岳为其代表,在《类经·运气类天元纪》中云: “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阳在上者,即君火也。阳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应离,阳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应坎,阳在内也,故相火以位。”笔者以为,张景岳从功能、形态、性质及隶属等方面对君火与相火进行阐述,此解释颇为贴切。

笔者根据考证,从中医经典及其脏腑理论着手,并参以《周易》,阐明君相二火之概念,剖析“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意义,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