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笔记——真伪青白瓷

 来来永胜 2019-10-03

   靜心細品宋元瓷,千年窑火無字詩。

  祥雲作舟因緣渡,笑入藏海與君識。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将乐窑、德化窑等。在众多的产地中,景德镇这个古老的制瓷重镇,至今千年,仍窑火不息,还有许多能工巧匠可以仿制出以假乱真的青白瓷。现在收藏大军日渐充盈,面对日益“精湛”的仿制技术,许多收藏爱好者因没有机会经常接触到各类的仿制品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笔者混迹市场多年,现不避絮叨之嫌,略谈青白瓷鉴定的几点,供藏友们参考:

一、釉表


湖田窑是宋代青白釉的典型代表,因此,现代作坊大多以此为“标型”,千方百计在釉色上下功夫,但往往过犹不及。宋代青白瓷釉料中含有较高成分的钙,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青白瓷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有工艺(如刻花、印花、堆贴等)和拐角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而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较小,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较一致,透光性差。有些仿制者也注意到此问题,所以故意在印花、转角处多喷釉,人为形成聚釉,但这种人为聚釉难以形成小釉珠,且聚釉不自然。另一方面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贼光”,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为去掉光亮,会采用酸蚀手段,腐蚀过后,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暗亚。


宋  将乐窑影青梅瓶


现代仿品:化学原料做旧


宋 将乐窑影青条纹杯口瓶


现代仿品:“贼光”

现代仿品:腐蚀严重釉面暗亚

 

二、胎质


说到宋代青白瓷的胎质,大致就是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但这是相对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工艺水平而言,与现在的瓷器的瓷化程度不能同类而议。宋代青白瓷的胎质,多见糙米黄和浅灰白,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所以胎质没有那么坚密。另外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而现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质雪白光滑,为了掩人耳目,会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或者在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

宋 垫饼置烧底足


现代仿品:“抹黄泥”做旧

三、底足


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前两种因为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故参考二中提到的胎质,是不难识别的。现下许多仿品在垫饼置烧类产品中做文章,让很多人真伪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而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的深,与真品对比,显得呆滞生硬。有的更简单,用淡淡的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以掩盖器底的“秘密”。还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窑艺,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续貂”自露马脚。

 

宋 真品底足


现代仿品:底足显得很“生硬”

四、器型


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等,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现代作坊中生产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但那毕竟是仿品,具备一定常识还是容易鉴别的。

宋 将乐窑影青蟠龙盖罐


宋  将乐窑影青瓜楞执壶

现代仿品


现代仿品


现代仿品

现代仿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