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义窑· 八百年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艘满载瓷器的大船意外沉入海底,埋藏起曾经的辉煌与荣光,也留下太多的未解之谜;八百年后,大船重新浮出水面,并被悄然唤醒,沉睡在海底数百年的闽清义窑也得以重见天日。 。 。 01 闽清瓷都 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随着“南海一号”的出水,闽清义窑也开始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最早发现的古陶片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闽清窑大约兴盛于12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下半叶,根据釆集得到的瓷器样本,上限可至宋前,下限可延迟至明代。 02 闽清义窑 闽清义窑是我省宋元时期青白瓷的最大窑址,分布于东桥乡义窑村和青窑村沿安仁溪一带。在东桥镇的义窑、青窑、大安、安仁溪一带挖出古窑的山头有20多座,绵延10多公里,100多个古龙窑遗址,义窑下岗窑址有2座保存完整的宋元窑。 03 义窑青白瓷 闽清义窑属民窑,主要生产日用青白瓷,包括碗、盘、热壶、碟、罐、盅、炉和瓷雕塑等,因其釉色以青白为主,黑褐为次,釉厚而均匀,统称为青白瓷。当时生产的日用粗瓷除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永泰、闽侯、龙溪等邻县,还曾远销东南亚等地,可以说鼎盛一时。随后至乾隆、嘉庆间,闽清瓷器生产已从义窑移至池园丽山头,一直延续生产销售至今。 04 义窑瓷特点 工艺上受景德镇窑和耀州窑影响较大,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装饰上,采用了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既丰富了器类,又增加了美感。采用划花装饰的器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饰卷草篾划纹的碗。釉色多偏青或偏白。胎质有粗有细,粗则胎体厚重、修足草率,薄胎则发色接近影青。烧造方法采用漏斗状和桶状匣钵烧成。 05 龙窑结构 闽清古窑的窑炉也独具特色。因为像龙一样,顺着山体往上延伸,故名“龙窑”,2004年,闽清发现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龙窑,长达104米的龙窑,填补了福建省古陶窑完整性的空白,在全国也非常罕见。龙窑多依山而建,倾斜在30~40度左右,一般长50~60米,最长达百余米,呈阶梯形向上延伸。构造有拱顶、窑节、窑门、窑壁、窑底、烧火孔、窑坪等,除烧火间外,各窑节内成梯层空腹。拱顶是以契形窑砖拱砌而成,它高出山坡地面,并在窑身两旁间断地以石垒成窑堆。据了解,这是典型的宋元时期的砌窑工艺,这种行制在窑业上称作“分室龙窑”。 06 传承与发展 索佳艺缘起于闽清,最早从事陶瓷外贸生意,陶瓷远销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索佳艺致力于推广传播陶瓷文化,修复、传承并创新,将发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为企己任,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为宗旨,致力于发展闽清义窑文化,重新点燃义窑窑火,恢复义窑昔日荣光,让义窑的陶瓷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她们重见天日之时, 依然光亮如新, 细腻晶莹, 如晓月清空, 历史湮没了过往, 但她却美轮美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