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官之战,宿命中的对决!

 LDS551 2019-10-03


蜀后主建兴九年、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二月。魏国大司马曹真四路伐蜀无果,在洛阳一病不起。

三月,趁曹魏内部军权交接的真空期,诸葛亮开始他波澜壮阔的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的目标依然是祁山。在这里,诸葛亮第一次遇到了他宿命中的对手:司马懿。

随着曹魏集团内部青州派系的军方第一人曹真病危,颍川派系的司马懿在一片争议声中全面接管了魏国军权。在官渡之战时投诚曹操,时任征西车骑将军的张郃,此时正在司马懿麾下听令。

诸葛亮率兵4万,北出陇西道,经成都-广元-武都-成县-西和-礼县,于3月底抵达了礼县祁山堡

诸葛亮一方面派王平围困仅有二百守军的祁山堡,一方面安排魏延、吴班等,占据有利地形修筑工事。

面对诸葛亮的围点打援策略,从洛阳出发、尚未赶到主战场的司马懿的决定是“令偏将领四千精兵守上邽(天水市清水县),自己率部救祁山”。但张郃认为,应该分出兵力,驻守于雍(陕西宝鸡)郿(陕西眉县)一带。

目的有两个:1.攻敌之所必救,趁着诸葛亮主力在祁山,翻越秦岭,直扑汉中,抄诸葛亮的后路。2.守卫长安的门户,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在平原上发挥曹魏骑兵的高机动性,拖垮诸葛亮的部队。

司马懿拒绝了张郃的建议,按原定计划展开了防守。

在得知司马懿主力前来救援之前,诸葛亮派王平继续围攻祁山堡,自己则率蜀军主力翻越陇山,奇袭清水。在击败了留守清水的守将郭淮后,诸葛亮将清水周边的还没成熟的麦子烧毁一空。

然后,诸葛亮碰到了前来增援的司马懿。

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大军避而不战,只是一路尾随从清水撤退的诸葛亮,并在每次都在快要追到诸葛亮的时候停下来扎营,然后避战。

反复再三之后,张郃向司马懿提建议:屯兵于卤城(陇南市礼县盐官镇),然后派奇兵袭扰蜀军粮道,解除王平对祁山堡的围困。

但司马懿还是没有听张郃的,他继续按照原定计划,尾随在诸葛亮后面。带着大批粮草辎重缓慢的向南撤退的诸葛亮,在事先选定的决战地点卤城(陇南市礼县盐官镇)安营扎寨,和司马懿对峙。

司马懿的谨慎,激起了全体魏军将士的愤怒,被围困多日的祁山堡守将甚至写信质问司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换位思考一下,刚刚就任大将军的司马懿,作为曹魏西线的最高指挥官,他就这么一箭不发的把诸葛亮给礼送出境,自己回朝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到了五月上旬,司马懿终于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主动寻求决战。他先派张郃绕道南下进攻围困祁山堡的王平,然后自己率主力从盐官出击,两面夹击诸葛亮大军。

等待已久的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结果是,南线的张郃久攻不下。在北线,诸葛亮大破司马懿主力,大获全胜“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一千三百张”,史称:卤城之战。

甲首三千级需要专门解释一下:三国时代,大部分上战场的士兵是没有铠甲穿的,能穿上皮甲的就算很不错了,能穿铠甲的,肯定就是军官。当时战功以首级数论,也就是说,光军官的首级就三千个,普通士兵的就不用说了。

盐官大胜,是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最大的一场胜利。司马懿的主力被击败后,曹魏的西部雍凉防线几乎瞬间崩溃。诸葛亮的盟友,号称控弦十余万的鲜卑首领柯比能,此刻也在曹魏北方防线跃跃欲试。

形势空前大好,诸葛亮开始整顿军队,准备进攻陇山的门户:街亭(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

然而到了六月,驻守汉中负责后勤保障的季汉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李严急报:天降大雨,军粮无法运达前线。诸葛亮不得不放弃战场优势,在粮尽前退回汉中。

刚刚惨败,撤守清水的司马懿见诸葛亮退军,认为有机可乘,下令让张郃追击。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并不赞同追击主动撤退的季汉军。司马懿却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只能听从命令。

早有准备的诸葛亮设伏于木门道(礼县盐官镇罗家堡村境内,稠泥河南入西汉水河口地带),混战中居高临下的季汉士兵射中张郃右膝,张郃败退后伤重而死。

第四次北伐,到此宣布结束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北伐?

公元222年7月,刘备在夷陵之战被陆逊击败,季汉国力降到最低点。公元223年3月,刘备病逝,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主动修复与吴国的关系,吴与季汉重新结盟。公元225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了四川南部大后方。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魏明帝曹睿即位。诸葛亮趁曹魏政权交接之际,从汉中出兵攻打南郑(汉中市南郑区),久攻不克,无功而返。公元228年,诸葛亮认为季汉偏安一隅难以发展,长此以往魏国国力大增,季汉将丧失胜利的希望,应该趁此时魏国关中和陇西防备空虚,进攻魏国,克定中原,兴复汉室。于是在这一年的春天,他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出师表》,拉开了北伐序幕。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我们一直说三分天下,其实不然。当时东汉十三州当中,曹魏掌握着十个:豫、兖、青、徐、冀、幽、并、司、雍、凉,还有荆州北部。并且掌握着当时80%以上的人口,接近两千万。孙吴掌握着三个州和荆州南部,五百多万人口。季汉只有益州,最多一百多万人口。

季汉以一州之力抗衡曹魏十州,走和平发展路线明显是不现实的,你在发展的同时曹魏发展速度是你的十倍!

当时曹魏为防备东线的敌对势力公孙渊,在河北边界屯兵10万;在南方江淮一线屯兵8万,和东吴对峙,在西部雍凉战线屯兵5万,防御季汉。曹魏除了各地外军,战斗力最强的核心是驻守洛阳的中军,有十万兵力。

如果季汉偏居一隅和平发展,等曹魏灭了公孙渊之后,抽出来的机动兵力能使对季汉和对东吴的力量对比的瞬间逆转,要知道整个季汉常备军力也就十万人。

诸葛亮很有节奏的五次北伐,不仅打得雍凉(天水到宝鸡一线)没有粮食储备,连西安洛阳都到了饥荒边缘。雍凉无法修生养息,关中核心区域也必须承受中军长途支援的耗费。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曹魏“关中大饥”。

季汉被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死后,看不清形式的蒋琬费祎消停了十几年。这期间曹魏缓过劲,腾出手消灭了公孙渊,东线的十几万大军直接压到西线,导致雍凉地区军力逆转。灭蜀之战正式开始的时候,季汉能拉出来军队的总共也就不到七万人,结果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战略行动而不是军事行动,目的并不在于消灭曹魏,而是创造消灭曹魏的机会和基础。

第二个问题:该怎么北伐?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旧都就是长安,其实诸葛亮北伐从来就没想过要对长安动手。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无险可守。就算第一次北伐时,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出陈仓道奇袭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肯定会以倾国之兵来争夺。

守长安,季汉孤军深入,后勤保障路线太长。一旦曹魏切断陈仓道、斜谷道等地,那么季汉军队的后勤补给粮草肯定难以为继。

到时曹魏大军兵临长安,双方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粮草短缺的季汉,肯定不是曹魏的对手。

放弃长安,从长安到陈仓道一马平川,以步兵为主的季汉军,在平原地带根本无力对抗以骑兵为主的曹魏军团。曹魏军团势必会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把撤退中的季汉军拖垮耗死在关中平原。

这就是诸葛亮当初不同意兵出陈仓道子午谷的原因,因为当时的长安,根本不在他的战略当中。

这也是司马懿不同意张郃分兵防守宝鸡眉县的原因,因为司马懿很明白,诸葛亮根本没打算进军关中平原

第三个问题:北伐的真正目标在哪里?

当时,从汉中到长安一共有四条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但是这些路诸葛亮一条都没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陇西道

严格来说,陇西道根本就不是去关中的路,而是去凉州的路。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全据凉州。欲占据凉州,必先夺取天水。天水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诸葛亮自己都说过:盖关中要害,常在秦州,争秦州,则自陇以东皆震矣。

只要能占据天水,就等于切断了曹魏对陇西凉州等大片土地的控制。占据天水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凉州后能够安心消化吸收,人口和土地多了以后,军队和粮食自然也就多了。

最重要的是陇右盛产骏马,有了足够的骏马才能够组建优秀的骑兵军团,使以步兵为主的季汉军团的战场灵活机动性大大提高。而且曹魏骑兵的骏马大多数都是从陇右获取,少数是从幽州(河北)并州(山西)获取。一旦季汉占领陇右,那么曹魏的骑兵数量和实力都会大大的削弱!此消彼长的优势不言而喻。

陇右又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四川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

关于陇山的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隗嚣(据说就是他妈发明了呱呱)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

公元30年,四万东汉大军西进伐陇,隗嚣部将王元塞断陇山之间的道路,坚守陇山。汉军久攻不克后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倾国大军四年。

诸葛亮就是看到了陇右的地利优势,如果派兵防守陇山各个隘口,就能有效阻挡曹魏军的进攻,从而达到占据凉州的战略构想。

只要守住了陇山,就能挡住曹魏军的支援路线。而只要能把魏军阻挡在外,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凉州诸郡。

因此,陇右天水才是诸葛亮前四次北伐的首要战略目标。说句题外话:从关中到凉州还有渭河河谷这条路可以选择,但是这条路太过艰险,并不适合行军。 

直到20世纪初,清帝国经由渭河河谷,修筑陇海线。因为秦岭山脉太过险峻,这段路修了30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才修完。

第四个问题: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你得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过无数次北伐。成功的只有一次半,朱元璋占据江南,从南京起兵北伐,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这算一次。他的儿子燕王朱棣也是从南京起兵北伐,推翻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这算半次。北伐必然失败的原因实在太复杂了,与本文无关不再累述。

关于当时季汉最可靠的人口资料,数据来源是《晋书》记载的季汉灭亡时交出的人口图册,共有九十四万人,其中士兵的数量是十万人。由此可知,诸葛亮北伐能动员的士兵,不可能超过十万人。

十万士兵是不可能同时上战场的,还需要留一部分人专门运送粮草。而且十万人一次性出征,随军也根本不可能携带太多粮食,只能是前期先带一部分出来,然后再陆续的从国内往前线运输。

这就出现了《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的各种断粮道的问题,深入敌境的季汉军队必须时刻关注粮道安全,不可能走得太快太远。

而且一旦国内报告说粮草难以接济,诸葛亮就必须在短期之内马上回国,否则拖得越久,变数越大。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当军中粮食已经吃完,回国的路又被魏军挡住了,那就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最关键的是因为连年战乱,关中陇西早已残破不堪,根本不可能就地筹备粮草。

根据《晋书》的数据,雍凉二州当时一共只有十六万户,按照一户五口计算,也不过六七十万人。 

这点人口是根本无法养活双方共十几万的大军的,尤其是作为入侵者的诸葛亮,更没有办法从当地获取粮食。 

第一次北伐因为出其不意,还能在雍凉获得部分投诚郡县的存粮。经过反复北伐以后,魏国的土地上,也早已不可能再筹措到粮草了。因此,诸葛亮只能经汉中千里转运粮食到前线。

第四次北伐结束后,魏国曾有人认为,诸葛亮很快还会再次入侵,应该赶紧巩固雍凉防线。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每次北伐均受制于粮草不足,下次进攻前最起码要攒三年的粮食。

司马懿确实猜对了,诸葛亮真的是攒了三年粮食,才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北伐。

事实就是这么可悲可叹,从公元228年开始第一次北伐,到三年后的公元231年组织第四次北伐,再到又三年后的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人生的最后时段,竟然都是在攒粮食

粮食问题一直是北伐的最大难题:粮食不够,是个问题;难以运送,又是问题;到了平原地带,季汉步兵如何防御曹魏骑兵对漫长运粮补给线的攻击,还是问题。

也正是因为季汉军始终存在难以解决的补给问题,司马懿才能始终以逸待劳,不战而胜。

甚至可以这么说: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是诸葛亮;而诸葛亮最大的敌人,却是缺粮。

再深究季汉长期缺粮的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国力相差太大。

虽然都是连年战乱,但魏国所占据的是当时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富庶的中原地区;而季汉则是国小民寡,地贫人弱。以弱击强,诸葛亮成功的可能性本来就不大。

诸葛亮之所以要把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囤积粮食上,说到底无非就是想靠个人的努力,来抵消国力上的差距。虽然魏国有绝对而且全面的优势,但最起码在某一些时间节点上,诸葛亮觉得还是有胜利的希望的。

残酷的现实最终击碎了他的梦想,公元234年,风烛残年的诸葛亮出斜谷道(陕西眉县),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他计划破釜沉舟,毕其功于一役,集中兵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克复中原,还于旧都。

无法结尾的结尾:

我曾在秋天到过五丈原,遥想有汉400余年,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的那一刻,仍有一位老人,坚持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一次次北伐劳而无功,在那个寒风萧瑟的夜晚,终于鞠躬尽瘁!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