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验案(瓜蒌红花甘草汤) 李XX 右侧胁肋部疼痛6天,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右侧胁肋部有成簇状小水泡3天,乏力,两腿酸软,胸闷憋气,偶有口干,大便不畅,舌苔白腻,质暗,脉细弦。 诊断为带状疱疹,辨证属于肝经火郁,处方以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处方如下: 瓜蒌30g 2015年5月11日复诊 患者诉服上药1剂后即疼痛止,水泡渐消,现带状疱疹已愈。唯仍有胸闷气短,欠寐,偶有腹胀,大便溏,食欲可,脉细弦,苔薄腻质暗胖大有齿痕。 虑其高龄体虚,卫气不固,故外感邪气而致带状疱疹发作,素体痰湿内盛,气陷血瘀,故以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合升陷祛瘀加减化裁善后。 生黄芪30g 党参10g 柴胡10g 【按】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生蛇。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带状疱疹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者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带状疱疹亦有特殊类型需警惕,一为眼带状疱疹,是由于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二为耳带状疱疹,是由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三为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例如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临床中亦需要警惕该不典型疱疹。 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后遗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或者不恰当,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眼带状疱疹,可能诱发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如耳带状疱疹,可能引发内耳功能障碍。如果当疱疹病毒由脊髓处的神经根向上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即人体的大脑实质和脑膜时,会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目前西医的主要的药物治疗为,应用抗病毒药物及神经痛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者配合糖皮质激素。 该患者疱疹主要以胁肋部为主,此为肝经循行所经之处,且此次发病以劳累后及情志郁怒后发作,舌暗,苔白腻,脉细弦,辨证属于肝经火郁,处方以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 方中瓜蒌一味,《重庆堂随笔》谓:“栝蒌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魏)玉璜先生言之最详。”红花入心、肝经,活血化瘀通络,白蒺藜入肝、肺经,疏肝解郁,仙鹤草,又称脱力草,入心、肝经,除收敛止血之效之外,亦善解毒、杀虫、截疟、治疗脱力劳伤,适用于外感邪毒兼有虚证者,补虚不敛邪。鲜地黄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瓜蒌红花甘草汤源出于明代名医孙一奎《医旨绪余》,原书记载:其弟性多暴躁,于夏季途行过劳,又受热,突发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疱疮三五点,脉弦数,其痛夜甚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用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愈甚。又加青黛、胆草,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疱疮又增至百数。”从他记述的症状来看,应该是带状疱疹无疑。孙一奎于是求教于他的老师黄古潭先生,黄师曰:“切脉认证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改用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连皮捣烂,加甘草二钱,红花五分,一剂而愈。 邹孟城先生的著作《三十年临证探研录》,亦收录此专病专方:
最近读到余瀛鳌先生一篇回忆其师秦伯未先生的文章(《古医籍各家证治抉微》),文章说:1959年仲夏某日,一人因缠腰火丹(带状疱疹)来诊,发病已三日,已用过中药,无效,左胁下、腰部疱疹继续增多,痛甚,索阅前医处方,与龙胆泻肝汤相近。秦用瓜蒌一枚、红花一钱半,生甘草三钱,过了几天,患者电话告知:服药后当天晚上疼痛已然减轻,得以安眠,共服四剂而愈。秦先生用的方,就是孙一奎此方。附录于此,以供临证者参考。”
综上先贤对此方的分析,可见该方为治疗带状疱疹的专病专方,适用于辩证属于肝经火郁者,用药中瓜蒌用量宜大,为取效关键。 (朱婷婷整理)
史老评语:黄古潭首创,孙一奎是方未名,由近贤何绍奇定名为“瓜蒌红花甘草汤”此方常用效卓。何绍奇同门师兄也,英年早逝,今年恰逢其故去十周年,追思痛惜。 本案患者老年女性,虽有肝经郁火,然气阴两虚体质显然,与孙一奎原文所述其弟性暴躁,途过劳,又有区别,结合现代病因认识,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力低下,还应从“标本兼顾”,临床在此方基础上,稍事加味,取效更捷。 就一方结合文献复习是理论结合临床的重要方法,可取! |
|
来自: 简单2dlygc4ma3 >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