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时期40余万的部队需要多少后勤,长平之战是否虚构?

 挑燈看劍r7wtm5 2019-10-04

春秋时期的军队构成是以贵族为主干,征发国人作为车战主力,这两部分人是很少的,庶民和奴隶是没有参战权利的,一般都是徒步辅助作战,所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会太大。比如《国语.齐语》中记载,齐桓公时期,齐国也只有八百乘兵力,一乘一般为30人,差不多2w多人。

到了春秋末期、战国时期,由于农田制度的改革,国人和庶民先后转化为自耕小农,这种普遍存在的自耕小农就成为各个诸侯国军队的主力。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各诸侯国就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从而军队的来源急剧增加了。

战国时代各国在边地设郡,主要是为了国防,所以一郡的长官叫守,郡守有奉命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利。中区也普遍设郡县,征兵制度实际上已推行到全国,郡县成为征兵的地区单位。比如《战国策.齐策一》记载,齐国的国都临淄有7万户人家,下户每户有三男子,不用从远县去征发,临淄的兵卒就已经有21万人。再比如《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役,秦王听说赵的粮道已经被切断,就亲自到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这意味着整个河内郡15岁以上的百姓全部征发到长平,数量当很庞大。

同时战国时代经常是刀兵绵绵、大战迭起,参战国往往是征发全国壮丁而起倾国之师。比如题目中提到的长平之战,据《战国策.秦策三》中记载,赵国“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也就是说赵国几乎是征发举国之师与秦国决战,作为战国中后期的二号强国,赵国征发40w以上大军自然不在话下。

各国常备兵数量

依据《战国策》记载的纵横家对各国军力的评估,七大国的常备军数量还是很庞大的,这里我们罗列一下苏秦等人的评估:

秦国,带甲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总兵力在100万以上

楚国,带甲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总兵力也在100万以上

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总兵力接近100万

魏国,武力20万,苍头20万,奋击20万,厮徒10万,总兵力70余万

齐国,带甲数十万,参照纵横家的齐魏相当之说,总兵力当在60万上下

燕国,带甲数十万,战车700乘,骑6000匹,总兵力也在60万上下

韩国,一说见卒不过20万,一说带甲数十万,总兵力当在30万上下

在当时信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纵横家们的评估可能有些夸大。

综合史料记载的各种数据,对战国中期战国七雄的常备军数量,做一个合理的评估,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秦、赵、楚三大国,常备军大体保持在40万至60万之间。

第二层级,齐、魏两大国,常备军大体保持在30余万至50万之间。

第三层级,燕、韩两战国,常备军大体保持在20余万至40万之间。

总而言之,各国拥有的常备军数量,再加上大战前的郡县征兵,拥有40万大军在战国中后期应该是很普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