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威海卫城区的这些城门和街道,你是否知道呢?

 @知行合一 2019-10-04

明朝肇立,中国沿海即频遭日本流亡武士及奸商浪人的劫掠,“倭寇之患”为害日盛。因此,自建国起,明朝政府即择沿海险要地带广设卫所,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防建设。至1398年,于境内设卫屯兵,始称“威海卫”。

威海卫由正三品衔的指挥史统领,直隶山东都司,实行以军隶卫、以屯养兵、军屯自给、军户世袭的体制,额定兵员5600人。1403年又组建捕倭屯田军,卫所城池及墩堡炮台等海防设施也次第营建。

军镇之设,是威海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跃而为正三品要员驻节的海疆重镇,就此步入中国封建时代区域中心城镇的行列。

卫城东门,摄于1923年。位于现在的百货大楼一带,城门上的文昌阁建于清顺治年间。

卫城东门外,摄于二十世纪初。据说是紫气东来的缘故,旧时新官上任都要从东门进城,走由东向西的路线。

东城墙外的农田。

卫城西门外景观,摄于1924年。西门名为迎宣门,西门外奈古山山麓为旧时的官立公墓,专门用于掩埋家贫无藏地者以及无主尸骨,名为“漏泽园”。

卫城南门,摄于二十世纪初。南门名为德胜门,其上建有观音庙,位于现在的统一路与世昌大道交接初。

关帝庙戏楼。位于现在的华联购物商场附近,始建于1821年,1931年整修道路时被拆除。

卫城东街,摄于1920年代。即现在的和平路东段。卫城建成后,衙门、文庙、卫学等公共建筑多集中于东街北部一带。

卫城东街的临街店铺与手工作坊,摄于1921年。

卫城东街,摄于1920年代。即现在的和平路东段。卫城建成后,衙门、文庙、卫学等公共建筑多集中于东街北部一带。

文/图来源:《1398-1949 岁月威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