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末农民起义中得人心的张士诚为何败给朱元璋?对部下太好也是错

 海枯石烂海枯 2019-10-04

在“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一民谣的号召下,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反元烽火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人们耳熟能详的朱元璋、陈友谅等人初期都是红巾军将领。而在红巾军之外却有一位独树一帜的义军领袖,在东南沿海地区创下一番基业,这个人就是私盐贩子张士诚。张士诚与其说是争霸天下的枭雄,更像是一个讲义气的江湖大哥,这是他迅速崛起又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性格决定命运。

元末农民起义中得人心的张士诚为何败给朱元璋?对部下太好也是错

元末农民起义

张士诚出生在东南沿海的泰州兴化白驹场,家里世代以物流业为生,说白了就是划船为官府运盐的,从十岁开始就赚钱养家,靠出卖劳力补贴家用。元朝末年朝政败坏,上有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无数,下有小吏士绅仗势欺人、侵吞民财,张士诚和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差,后来就干起了贩私盐的营生。

但贩私盐在古代是杀头的罪名,张士诚还没有任何背景,常常被当地士绅勒索,不但私盐被抢走,人还被打了,张士诚暗怀不满。同时白驹场盐警依仗监督盐民的权力,常常克扣盐民工资,还向盐民勒索钱财;而张士诚为人仗义疏财,常常拿钱帮助这帮盐民,慢慢的树立了威信,盐民们也就成了张士诚起家的班底。

元末农民起义中得人心的张士诚为何败给朱元璋?对部下太好也是错

张士诚像

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受红巾军起义的鼓励,张士诚和自己的兄弟联络了一帮盐民共18人,歃血为盟,杀欺压百姓的盐警当投名状,起兵反元,因为元朝对铁器管理极严,张士诚等人只能用扁担当武器,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十八条扁担起义”。一方面是张士诚平时的名声起了号召作用,另一方面是他们将从富户、官府手中抢的钱粮分给当地百姓,张士诚的队伍迅速壮大,攻下泰州、兴化,又用诈降的方式偷袭高邮,建立“大周”,张士诚自称“诚王”,此后攻占扬州,截断京杭大运河南北水路运输。

张士诚是所有反元义军中第一个称王的,枪打出头鸟,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元朝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围攻高邮。所有人都以为张士诚死定了,谁知元朝自废武功,因为高层斗争解除脱脱兵权并将其毒死,临阵换将造成百万大军崩溃,张士诚神奇的获胜了,还收编了大批溃兵,实力和名望大涨。此后张士诚军攻陷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不断扩大地盘,到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势力地盘纵横两千余里,麾下兵马数十万,雄霸东南,成为元末群雄中最富有的一位。

元末农民起义中得人心的张士诚为何败给朱元璋?对部下太好也是错

张士诚剧照

张士诚本身是底层出身,对于元朝末年民众生活的辛苦非常了解,再加上地盘处在东南沿海,从盐业和海外贸易中获取暴利,因此张士诚对治下百姓是真好,不但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还给民众分田地、分财物、农税能免则免,各地流民纷纷来投。

得民心可以说是张士诚立身的根本,不论是元朝百万大军围高邮,还是朱元璋攻灭张士诚的平江战役,张士诚能够长时间困守孤城,就是因为当地人的支持。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平江(苏州)地区的税收占明朝收入的十分之一,就是因为朱元璋恼恨当地人支持张士诚,收取重税给予惩罚,《国榷》上记载“上恶吴民殉守张士诚,故重其科 ”。

元末农民起义中得人心的张士诚为何败给朱元璋?对部下太好也是错

作为一个君主,对民众好是对的,但对属下好有时就是错的,特别是不讲原则的好。张士诚为人讲义气,发家后乐于和属下分享富贵,到了赏罚不分的地步。平时张士诚就是各种赏赐属下,田地、豪宅,曾经的苦兄弟都成了大富豪;而这帮人打了败仗、犯了错,张士诚也不惩罚,依然让他们担当重任,弄到最后张士诚手下成了一帮没有斗志的咸鱼,都不愿意拼命了。

一个势力要保持战斗力,都要依靠严格的赏罚制度,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恩大成仇,光靠施恩去笼络属下,最后大家会将任何赏赐当成自己应得的,索取更多。张士诚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对属下太好,以至于完全没有上位者的威严,手下将帅们对于他的命令是各种敷衍,不给好处不做事,给了好处也不用心做事,最终看似庞大的张士诚势力迅速在朱元璋打击下崩溃了。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张士诚兵败被俘,面对朱元璋的招揽拒不投降,在被押解到应天府当夜,自杀身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