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是十分特殊的一位,他出身行伍,早年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由于与主和派政见不合而屡遭劾奏,最终退隐田园。他的词作,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婉。他的豪放词十分擅长用典,大都抒发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174年,是他在建康(南京)任通判时所作。 注: 岑:远山。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张翰,字季鹰。据《世说新语》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辞官回乡。 求田问舍: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看到自己曾经种植的柳树已十围粗,不禁流泪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倩(qìng):请托。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那是一个秋天,寒风瑟瑟,凉意渐起,辛弃疾独自一人登上了建康城西下水门城上的赏心亭。举目望去,辽阔的大地上,一片萧条肃杀之景,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像一条巨龙,向远方奔腾。 他望着远处的隐隐约约的山丘,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想起了北方沦落的国土,想起了自己决心收复故土的豪言,忧愤之感油然而生。 想着想着,太阳已经西垂,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长空中悲鸣,这只孤雁,不正像我这个孤独落魄的江南游子吗? 身上的这把宝剑,陪伴我多年了。今天,我拿着它,狠狠地把这楼上的栏杆拍了个遍,可是,满腔的壮志,能倾诉给谁听?谁又知道我为何要登楼? 大雁的哀鸣声已渐渐远去,一切又归于寂静。 一阵西风吹起,他的思绪开始纵横古今,一位位历史风云人物,在他的眼前铺展开来。 张翰,他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他怀念起家乡美味的鲈鱼,于是就索性辞官回了老家。可是,我的家乡济南呢?早已落入敌寇之手,我还能回去吗? 许汜,天下大乱之时,四处购置田产豪宅,纵使他家财万贯,能和人中豪杰刘备相比吗?他自己恐怕都无颜去见刘备。 桓温,当年路过金城时,看到自己当年栽的柳树已经碗口粗了,感慨万千。你们看,亭子旁边的这棵树,我看着它一天天长大,可是自己呢?青春年华已逝,曾经的壮志,曾经的夙愿,却渐行渐远。 抚今追昔,辛弃疾不禁悲从心中起,潸然泪下。 但我堂堂七尺男儿,哪能沉湎于悲悲戚戚?然而,四周空无一人,连叫一个擦拭这英雄泪的女子,都已经找不到了! 这首词风格豪迈中见悲凉,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上阕写景,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用了七个短句,一气呵成。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显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阕抒情,作者连用三个典故,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寒秋,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伫立在苍茫的黄昏中,正极目远眺,万水千山从他的心中奔腾而过。 不怕你满腔壮志,只恨你生不逢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