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末期,北魏在当时的前身代国故地崛起,并且打败后燕之后,后燕土崩瓦解,随后灭亡大夏,征服北凉,前后打败北方草原的柔然等少数民族部落,成为当时一统北方的强盛政权。北魏从建国到崛起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当时的北魏第一谋臣崔浩。 早年经历西晋末年之后,五胡乱华,除了一部分的士族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和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南迁之外,还有大批的特别是位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方的士族因为路途遥远,战乱阻隔留在了当时的北方故土。崔浩所在的家族就是当时河北地区清河崔氏家族,其父母以及联姻都是当时的北方高门士族。起点这么高,加上崔浩自身才华出众,因而当时成为北方留守士族中的知名人士。到了拓跋珪创建北魏时期,崔浩前往投奔,并且成为其信任的辅臣。在这个时期崔浩没有太多的出众的事迹,409年,拓跋珪被刺杀后,明元帝拓跋嗣初即位,拜崔浩为博士祭酒,崔浩才开始成为北魏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 北魏明元帝时期在明元帝时期,崔浩主要谋划了当时北魏朝廷重大事件,比如415年反对迁都,417年反对阻击当时日盛的刘裕北伐,以及针对东晋南朝的政策,南征和后来的议立储君问题。 415年,北魏的首都平城(山西大同)以及周围的郡县遭遇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有手下大臣向明元帝拓跋嗣谏言迁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邺城是当时的北方地区的重镇,经过魏晋时期的经营,加上其先后成为后赵,前燕以及后燕的首都,其人口密集,地理位置重要。崔浩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其理由是当时的迁都条件不成熟,认为迁都虽然能解一时之忧,但是长远来看,很容易因为迁都导致国家动乱,北伐柔然等部落趁机南下侵扰,北方国土防御不稳,并且南迁自然会成为南朝警惕的目标,大家可以看地图,邺城位于黄河以北,当时距离并不远。 416年,东晋刘裕率领大军北方,水陆并进,并且曾经向北魏借道,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议,当时朝中大臣大部分反对,认为刘裕此举有借机攻击北魏的意图,毕竟中国古代就有假道伐虢的例子。不过崔浩反对,认为北魏当时北方由柔然的侵扰,如果攻击刘裕北伐军,则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但是当时的拓跋嗣并没有同意崔浩的意见,派遣大将长孙嵩率军十万防御,并且在进攻刘裕北伐军中,被刘裕军采用的却月阵大败,死伤惨重。事实证明了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道理,并且由此可见崔浩对于当时时局的的把控。 虽然北魏军大败,当时其所面对的境况并不太糟糕,但是刘裕北伐的目标是后秦,对于北魏并没有直接攻取的意图。而崔浩在面对拓跋嗣的问询时,准确的分析了当时刘裕北伐成功之后,无法守住关中之地,势必会与当时崛起中的郝连勃勃建立大夏冲突,同时北魏可以趁机坐观虎斗,静待时机,一举统一北方。 崔浩在北魏明元帝期间,对于当时的北魏朝廷辅佐献策,成为当时北魏朝堂位高权重之人,并且其劝说拓跋嗣沿袭汉人朝廷的做法,立嫡长子为储君,这为巩固北魏,沿袭其统治有着非凡的意义。当时北魏作为北方胡族政权,还保留着强者为尊的传统,因为在皇位更迭的过程中,多次出些动乱的情况,比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就是在正值壮年时期被其儿子杀死。立长子为储君,可以更好的完成政权的过渡,防止国家因内斗实力受损。 拓跋嗣作为北魏历史上比较有抱负的皇帝,自然不甘心静观其变,于是在当时建立的刘宋的刘裕去世之后,拓跋嗣决定南征,想要攻取当时位于黄河以南的洛阳、虎牢、滑台等河南重镇,崔浩在劝阻中触怒拓跋嗣,拓跋嗣派遣魏将奚斤攻击滑台不利,拓跋嗣率军亲征,虽然攻取了青、兖二州不少郡县,但是却在亲政的途中病重,最终于423年11月去世。 北魏太武帝时期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他是北魏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从他的谥号中带武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为长年征战并以强盛武功为后人所知的皇帝。由于崔浩历经三朝,权位日盛,因为遭到了当时北魏朝堂其他官员的嫉恨,拓跋焘虽然知道崔浩的才能,但是也不得不将其罢黜。随后在北魏攻取大夏的朝廷议政中,崔浩被重新启用不久,就在朝堂上和群臣讨论计策,并且最终改变了拓跋焘的部署,北魏军在全力进攻下,大夏国主郝连昌兵败,统万城被攻陷,强盛一时的大夏国实力受损。 随后拓跋焘为了打破南北容易被夹击的困境,于是决定集中力量攻击柔然,在被群臣担心刘宋会趁机北上的情况下得到崔浩的极力支持,并且和朝廷其他大臣争论,进言得到了拓跋焘的支持,随后北魏大举进攻柔软,并且大败柔然主力,从此柔然不再成为北魏的主要威胁。432年,拓跋焘灭掉了位于现在辽宁地区的北燕,439年灭北凉,一统中国北方,至此之后,北魏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朝方面的威胁了。 国史之狱,诛灭九族在崔浩多次谏言被北魏皇帝采纳,备受宠信,但是也因为才能出众受到北魏其他群臣的嫉恨,特别是在各种朝议中崔浩都是正确的少数派,加上当时的太武灭佛行动,大力打击当时中国北方盛行一时的佛教势力,这让当时的朝野间怨声载道,而直接导致当时的鲜卑贵族和崔浩等汉族大臣决裂的时期,是崔浩掌权之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来规定整理氏族的高下,也就是以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来决定仕途。这虽然让北魏朝堂得以正常的进行取仕,当时很多北方的鲜卑贵族以及胡族,加上很多北方寒族出身的大臣都站到了崔浩的反对面。 最终矛盾的总爆发是北魏朝堂著名的国史之狱。439年,拓跋焘任命崔浩撰写北魏朝的历史,由于编写的北魏历史的《国记》对于当时北魏建立发展时期的各种历史甚至是不光彩的地方并没有避讳,并且这些记载历史刻在石碑上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最终造成了鲜卑贵族联名向拓跋焘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于是下令诛杀崔浩,并且诛灭了当时和崔浩家族有关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北方众多世家大族,,史称“国史之狱”,崔浩的谢幕,还连带着自己的家族一起受难,可见当时的虽然北魏已经开始慢慢汉化的行动,当时胡汉之间的矛盾对立仍然十分尖锐。 《史记》有云: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崔浩作为当时北魏难得的汉族良臣,在为北魏的崛起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过虽然其功劳如此之大,但是也难以善终,反应了当时北方胡族政权比较尖锐的胡汉问题,而崔浩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因为他的死去而消失,最终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其各种政策其实也不难发现崔浩给后世留下的经验教训和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