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阴阳

 尹耀彬 2019-10-04

中国人有自己的思想方法,与印度、中东、西方的神造的文化不同,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无神的世界,中国文化的终极起源是道家,“道法自然” 为名符其实的自然辩证法。

首先,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从事物之性的分析开始,认为万事万物都具有相对性,这种事物的相对性是普遍地存在的。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如天地、上下、春秋、冬夏、昼夜、阴晴、朝暮、旱涝、高低、寒暖、湿燥、大小、轻重、饥饱、雄雌、男女、夫妻、父子、兄弟、长幼、生死、授受、主客、言默、有无、显隐、强弱、刚柔、动静、曲直、伸缩、内外、启闭、贫富、难易、是非、吉凶、祸福、兴衰、起落、买卖、供求等等。要用一种高度集中与高度概括的哲理性辞语以行表述,便谓之以阴阳

除了阴阳,我们的先祖们还认识到:举凡万事万物之中,阳性事物主动,阴性事物主静。阳性事物表现出明显的性,阴性事物表现为一定的性特点。一言以蔽之:凡事物,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燥,阴湿,阳显,阴隐。所以,轩辕黄帝就说: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阳,而屈缩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黄帝经·称经》。而阴阳事物之间所存在着的,是一种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为己根的关系,阴阳相交则产生新生事物,使事物得到兴旺发达,生生不息,并会不断得到发展;而事物的阴阳平衡则是保证此种事物发展的根本性条件,因而就总结出了阴阳相交则万事亨通,阴阳不交则事物凋零、乃至灭绝的观点。在《易》经中,就以阴阳(天地)相交之图案画命名曰《泰》,相反,对阴阳(天地)不交之图案画则称之以《否》,并强调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通也《周易··彖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彖传》。

祖先们之所以强调阴阳事物之间的相感、相交、平衡意义,是因为事物的阴阳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阴阳相对是永恒的,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新的阴阳平衡就会立即形成,不然,事物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比如,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就是调理人体各部分器官、功能,使其保持阴阳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这就是关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道理的阐述。中医首先是哲学,不辩阴阳无以治病。建筑、风水、文学、艺术、无不与阴阳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于事物阴阳的区分,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因此,研究一切事物,探讨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以之制定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分阴阳,那就必然要产生错误,以之律己则害己,以之教人则误人。
  中国的祖先们还认为,事物同性相斥规律和异性相引规律,同样又构成了对立统一、守恒等规律。正是这种性质不同的规律同时存在于自然界而交互作用,才使万事万物变得既纷纭复杂而又各有其序。在事物阴性与阴性、阳性与阳性的同性事物之间,普遍地存在着互相排斥的自然规律,常见‘有同行如敌国’、‘文人相轻’的现象。因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主客观等许多具体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既相互利用,又相互争夺,双方或斗或和,总免不了一些磨擦的存在。这就是文章中常常见到的和而不同同性竞争的双方又可以实行和平共处的智慧。提倡利者,义之和也《周易··文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我们不要去相信一些歪理邪说流行,作为一个中国人应以祖先留下的阴阳学说作为我们思维的出发点,必将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早在四千七百年前,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就提出了“阴阳的相对,道生法”的观点。就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总体上的相对论特点,是世界上提出历史最久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2011-11-23    1300

图片来自百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