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门十三品

 家有学子 2019-10-04

中国自古就有祭祀山岳的传统。《祀典》记载:“日月星辰,所昭卬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于民,祀以报之。”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把山岳视为有神秘力量的存在。中国名山首推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中国古代帝王相信五岳不仅仅是五座名山,还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们满怀虔诚在五岳举行祭祀,目的是祈求江山社稷万年永固。在祖国母亲七十华诞之际,让我们走进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那些隐藏在祖国大好河山里的书法经典!

褒斜道

褒斜道横穿秦岭,是连接八百里秦川与汉中盆地的重要交通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自战国起,断续修栈道,故又称为“褒斜栈道”。褒斜道北端有大石门,南端有小石门,现在通常说的褒斜道石门是小石门。东汉开通了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隧道,即石门隧道,东汉以来,石门通而复塞,塞而复通,多次修复。古人纪事颂德,将文字雕刻在石头上,有碑、碣和摩崖。石门隧道两旁有摩崖石刻百余方,有的记录了开通、修复褒斜道的过程,有的是参观游览题记。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

《开通褒斜道刻石》

《石门颂》

《石门铭》

《杨淮表记》

《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

《杨淮表纪》

《石门》题字

《玉盆》题字

《石虎》题字

《衮雪》题字

《李苞通阁道题名》

《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记》

《山河堰落成记》

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整拓

石门颂

《石门颂》摩崖石刻高261厘米,宽205厘米,22行,每行30-31字。东汉建和二年(148)由汉中太守王升发起,为颂扬原司隶校尉杨涣复开石门之功而刻。

清代杨守敬评价其书法:“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整拓

《石门颂》内页选

石门铭

自东汉开凿石门后,随东晋南迁,褒斜道被废弃不用,石门因而闭塞。至北魏正始元年(504),南梁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正始三年(506),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请修复褒斜道,重开石门,魏廷派遣左校令贾三德率领工徒一万人,石匠百名,进行修复。工程至永平二年(509)竣工,由梁秦州典签王远写了这篇歌颂羊祉、贾三德二人功绩的铭文。河南郡洛阳县人石匠武阿仁刻字。

《石门铭》摩崖刻石高180厘米,宽225厘米,共26行,每行20字。书法飞逸奇浑,翩翩欲仙,乃书中仙品!


《石门铭》整拓

《石门铭》内页选

杨淮表记

《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

《石门》摩崖

《玉盆》摩崖


《衮雪》摩崖


《石虎》摩崖


《山河堰落成记》

《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南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刻于石门南数十步褒河西侧的山崖间,通高226厘米,上沿宽510厘米,下沿宽506厘米,通篇系檗窠大字,字径约20厘米,波势纵横,气势磅磗。在“石门十三品”中,它的风格十分独特。

内页选


《李苞通阁道题名》


《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刻于三国魏景元四年(263),为魏晋时期因修治褒斜栈道而镌刻的摩崖石刻。

《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记》
《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记》刻于西晋泰始六年(230),是魏晋时期因修治褒斜栈道而镌刻的摩崖石刻。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亦称《李君表》。东汉桓帝(刘志)永寿年间刻于石门北口西壁。隶书7行,每行8至10字不等,刻石千余年为泥沙所封闭,无人知晓。清同治十三年(1874)始为褒城教谕罗秀书发现。因石质剥落,笔画残泐,几不能识。


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
《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南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刻,南郑县令临淄晏袤书,27行,每行28字左右,字径5—6厘米,楷书。

 整拓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局部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