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尖”字念成“团”字也算对吗? 史震己 京剧的唱和韵白字分尖团,在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前辈艺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尖团字与上口字、四声念法等,共同保持着京剧特有的音韵传统。然而,目前京剧界能把全部常用尖团字分得清楚的演员并不多,有的竟然把最常见的“妻”字都说成团字。更有甚者,还热衷于宣扬“把尖字唱念为团字也算对”的观点,从而成为不辨尖团的挡箭牌。 有不少资料提到,王瑶卿先生曾对区分尖团的问题有过叮嘱,但可能只是口头上说过,并未见诸文字,故大家引用时并不完全一致,大概的意思是:一时分不清某字是尖是团时,宁可把它念成团字,不要把它念成尖字。此说的道理在于,如果把尖字念成团字,起码尚与北京音相符;若把团字念成尖字,则既与北京音不符,也不合京剧声韵。笔者认为,王先生此说,是在一时难辨尖团的前提下的一种权宜之计,也就是说在能辨尖团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严格区别的。而片面强调念尖为团“也算对”的人,恰恰是抽掉了其中的重要前提,这是对王先生的误解乃至曲解。试想,既然无条件地念尖为团“也算对”,那就可以把所有的尖字都念为团字,岂不就没有了京剧要区分尖团这一重要音韵特征了吗?因此,刘曾复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对此提出了严格要求:“该尖团就尖团,该上口就上口,不希望在这方面做出让步,因为这也是基本功的组成部分。” 做到严格区别尖团真的那么难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杨振淇先生的《京剧音韵知识》,附了常用尖团字表,共列举常用尖字444个。若去掉其中并不太常见的少数字,如“趙蛴檫圊嘆”等,再筛选一下,也就剩400个左右。再看在一些唱段和整出戏中尖字所占的比例: 《甘露寺》“劝千岁”11 个, 《借东风》“习天书”9个, 《坐寨》“ 将酒宴”11 个, 《红娘》“ 小姐小姐多风釆”13个, 《文昭关》伍员的唱念中共有尖字46个, 《穆桂英挂帅》穆桂英的唱念中共有尖字72个, 《锁麟囊》薛湘灵的唱念中共有尖字115 个, 且一些极常见的尖字在这些唱念中会多次重复出现。戏曲院校的学生“ 坐科”八年究竟能会多少出戏呢?即使与过去富连成等科班相去甚远, 据说也有二三十出。根据上述统计, 这二三十出戏中会出现多少个尖字?大概不会少于40 0个吧。如果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扎实,八年中牢记这400个左右尖字, 能说是很难的吗?关键在于重视程度如何。 记得孙毓敏、陈琪、刘桂娟、王珮瑜等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教唱京剧时,都是先把唱念中的尖字逐个告诉学员,这种做法非常值得肯定。如果戏曲院校的老师在教每出戏、每个唱段、每句韵白时都能这样做,记忆力正强的十几岁的孩子牢记400个左右的尖字不仅不算难事,而且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至于基本定型的成年演员,那就要看自己的重视与努力程度了, 没把握的字查查相关的资料,恐怕是举手之劳而已。请勿再以“ 也算对”做挡箭牌来为尖团不分辩解,并误导年轻人了。 中国京剧 2018-02 京剧道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