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礼与乐的关系

 三辅 2019-10-05

诸子认为:礼乐,都是做人极重要的事件。但是乐比礼还要重要,因为礼是呆的,乐是活的;礼是机械的,乐是天成的;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心的。一个人不修身习礼,固然不能自立,但专习礼,而不用乐去调和它,不但渣滓不能消融,就是连性情亦不能涵养,流弊甚大。所以于礼之外,尤注意于乐。

《荀子》说:“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意思是说:况且音乐,是调和人情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不可替代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所以礼制音乐的纲领,可以总管人们的思想了。深入地触动、极大地改变人的心性,是音乐的实际情形;彰明真诚、去掉虚伪,是礼制的永恒原则。

荀子对礼乐关系这些深刻的论述。《乐记》则予以继承与发展,其把礼与乐的关系论述得更加辩证、完善。由于乐具有如此特殊的作用,因此,《乐记》一再强调统治者要利用乐来教化人民,弘扬乐教,以乐治国。并从礼乐配合、礼乐并重的角度,论述了乐对辅助政治、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特殊作用。如:

《乐记·乐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记·乐情》:“乐统同,礼辨异”。 认为礼与乐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它们一个强调同,一个强调异。

《乐记·乐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认为礼与乐二者一个讲“和”,一个讲“序”。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皆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就能显现出种类差别。

《乐记·乐化》:“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 这即是说,乐偏重于治心,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潜移默化地使人“承听”和“承顺”。礼偏重于从外在行为上规范人,强制人们去遵守。乐从内,礼从外;乐从情感,礼从理智;乐从潜移默化去感染人,礼从制度规范去强制人。礼乐配合,使人们内则无怨,外则不争,使社会呈现一种所谓内和而外顺的礼乐之治的升平景象。总之,礼与乐各有其本质、特点和作用,同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

《乐记·乐论》:“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是说过于偏重于乐则使人放荡不羁,过于偏重于礼则使人离而不亲。

《乐记·乐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是说乐若超过极限,则招致忧乱;礼若没有节制,则产生邪恶。所以礼乐相辅相成,交互为用,不可分离,二者共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