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评二则·《惠州西湖忆东坡》、《脱发戏题》

 自赏一枝花 2019-10-05

《荆花》诗刊约诗评二则

           郭庆澄

 惠州西湖怀东坡

路焕京

罪诏谪身老病欺,岭南风物怎相宜?

思无邪处苦犹乐,德有邻时野可栖。

九百岁桥说故事,三干顷浪拱苏堤。

倾城载载怀坡老,十万花灯如荔枝。

评析:

       这是一首怀思古人的诗。作品通过追忆苏轼与惠州西湖的情缘,表达了作者对“坡老”的怀念之情。

      凡怀思古人之诗,其旨趣应是既抒发作者个人的感情又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所以,除传述所怀思其人其事其功之外,亦须渗入作者的独特情调。

       此诗是否具备了这样一种艺术要求呢?苟作浅析。

       首联直起,切入人事:“罪诏谪身”指的是苏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宋哲宗(1093)八年十月,苏轼被贬谪到惠州之事。对句 “怎相宜”三字之设问甚见功力:苏公被贬岭南,其人“宜”于此地“风物”否?又,岭南于苏公之来,“风物”得其“宜”否?极自然地引出颔联与颈联的内容来。颔联出句“苦犹乐”,是指苏公于惠州西湖作诗属文坦荡而恬静安适的心境。对句“德有邻”指的是苏公于惠州的文化影响,得到惠州人民的爱戴,也指苏东坡资助建造惠州西湖“西新桥”之善举。“野可栖”,可指其时苏轼“已绝北归之望”,于孤山以东两公里的东江岸边的白鹤峰上建造房屋,欲长伴红颜知己侍妾王朝云以终老之事。

      颈联采用虚写的手法,概括苏公对惠州的文化影响。尾联之结,也颇有特色:出句直接抒情“倾城载载怀坡老”,对句“十万花灯如荔枝”情融于景。这个对句,妙在喻“花灯”为“荔枝”。人们都熟知苏轼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名句,将今日惠州西湖“花灯节”的胜景与对苏公的怀念联结起来,既自然又亲切。

      此诗用事甚切,皆为苏公其人于惠州西湖其事,即此诗内容不能移于他人他地他事;情于事中,作者不多作感情抒发,是唐人作法。而于“渗入作者独特情调”方面,似略显薄弱。尾联出句的叠词“载载”,似不大雅致。        另此诗用的是新诗韵,运用娴熟,也值得称道。

       但瑕不掩瑜,此诗不失为一首较成功的怀古思人之作。

 

 脱发戏题

 李金明

春回万物又新生,发未归来渐不惊。

信我前程应似锦,先从顶上见光明。

评析:

    这首诗题目表明所写对象是“脱发”之事,作诗情调是“戏题”之趣。“戏题”之诗,一般是以轻松的笔调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思想的诗作,且有以题诗作为消遣之意。

       此诗便是借为“脱发”题诗,抒发作者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作在表现艺术上甚为出色。一是抑扬有致:首联起句以“扬”起:春天来了,万物更新,是为积极美好的事象。对句则以“发未归来”之“抑”衬其“不惊”的平静心态。尾联以“扬”转结:出句直接表明对“脱发”的心绪与对此类不尽如人意之事的坚定信念:只要有明朗的心态,前程便会如花似锦般美好。第三句与第四句的转结,处理最为巧妙:“转”的“信”是结中所说的“光明”的前提,且这“光明”既是明写“脱发”之“顶”的形象,又喻指第三句所说的“前程”。这是双关手法的恰当运用,显得幽默轻松,切合“戏题”之题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