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理论” 引领 “创新实践”

 思维智慧院 2019-10-05

编者按

《消费资本论》是一个创新的理论。我们说,创新理论 引领 创新实践。当实践面临着一些困难的时候,大家就会疑惑,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大家是不是应该再回过头来,认真去学习和领悟这个理论呢。

今天,我们来给大家讲讲,理论在实践中遇到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也许,大家能从中感悟到点什么。

很多人对《消费资本论》存在一些误解,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我想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在于经济学理论的理性特征和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人们对一个新理论的误解。

这也是在我们总结了很多案例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经济学研究往往是假定其他变量在正常变动的情况下,去研究某一变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很多经济学模型它是基于假设所有实施条件都是正常的情况来进行研究。对于一些经济规律的总结,也是基于理性分析之后的结果,它往往适用于一般情况。这就是经济学的理性。

而现实是复杂的,虽然大多数人表现出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与行为,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就出版过一本书叫《动物精神》,这本书阐述了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的人性,如同动物精神一般,在有些时候是非理性的。这就说明了,人们在现实中,确实是存在非理性的情况。

(一)经济学的理性

《消费资本论》的提出,符合经济学理论的理性特征,它是建立对人们正常消费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陈瑜教授是从整个商品经济循环过程中,发现消费者支付的货款到了企业,能够进入到下一轮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创造了利润和价值。从而提出,消费能够转化为资本,消费者也应该参与这一利润和价值的创造。

从经济学和经济行为的研究来看,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从经济模型上也是行得通的,即消费者的每次消费被记录,在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后,从可分配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分给消费者,这有何不可。

过去企业创造的利润,要么留存一部分转化发展的资本金,要么拿出来一部分给货币出资人股东进行分配。《消费资本论》提出,消费转化为资本后,就是说可以拿出来一部分利润给消费者进行分配。

简单点说,就是企业利润这个大蛋糕给谁分?怎么分?的问题。以前主要是留作企业的留存资本和股东投资收益,现在多了个消费者收益。但这个是可以实现的。

(二)现实的非理性

《消费资本论》提出后,一些企业就开始探索实践消费资本论。探索实践之路可谓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都有。虽然很多人,也会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从理论到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但的确也不排除有些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表现出的非理性。

这里,可以列举一些这几年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1)《消费资本论》研究的前提 是人们的正常消费。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如果是基于正常的产品销售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有些企业并没有产品销售,他们只是虚拟一个项目,让大家往里面投钱,然后说这就是“消费”。“消费”如果脱离产品,如何叫“消费”呢。

(2)有些企业是用一些质量不佳的产品,虚拟很高的价格。让消费者以订单的形式购买,消费者自己其实也不会去消费的,买完之后呢再销售来回赚取差价。这些行为看起来是有商品交易,可实际也算不上真正的消费。他们并不是以消费为目的来购买这些产品的。

(3)《消费资本论》提出消费者可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但是企业到底创造了多大的利润?如何分配?这些都是要进行科学计算和分析的,不是拍脑门就可以决定的。

但现实中,有些企业给消费者承诺,你来我这里消费,我就可以给你返多少多少钱。如果企业真的可以真实实现还行,但更多的企业只是以此为噱头,引诱消费者非理性消费,更为严重的演变成资金盘和圈钱等非法行为。

(4)消费者面对过高的收益回报,不计后果的去投入。他们忘记了《消费资本论》讲的是真实正常的消费。他们不以消费为目的,而以收益回报为目的。他们甚至去抵押房屋、去贷款、信用卡借贷等来消费,然后却不拿走商品。这样的消费已经变味了,已经不是消费了。

这里,只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现象,可能现实比这个还要疯狂的多呢。这就是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三)经济学的理性和现实非理性的冲突

经济学的理性特征和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使人们无法分辨,当一些企业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到底是谁的过错?尤其是消费者,他们受害了,但他们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害?到底是谁让他们受害的?

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是普遍的现象,它不是就一个企业来进行分析。所以,《消费资本论》可以告诉人们,消费者可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但是却无法告诉人们,企业能够创造多大的利润?无法告诉人们,消费者应该获得多大的利润?

因为,企业到底能够创造多大的利润,只有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产生,没有哪个经济理论可以预测企业能够创造多大的利润?这个不是《消费资本论》的缺陷,而是任何一个经济理论或者著作都无法预测的问题。这就是理论和现实的区别。理论可以指导现实,但理论无法决定现实。

经济学理论无法决定企业的诚信。经济学理论也无法决定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诚信的问题。有些企业即便设计了科学的模型,可是还可能出现不诚信的问题。比方,企业拿到货款后,他应该投入下一轮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企业却跑路了,或者把资金挪作它用了。消费者的货款没有进入到再生产和经营的过程,没有创造利润,其实就没法让消费者享受到利润分配。

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他们对自己的资金具有支配权,所以如果不建立消费者参与监督的机制,不建立政府监管机制,就靠企业自律。如果企业是自律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可能会很好的实践这一理论,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企业不够自律,或者有了私心,他们可能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甚至干出违规违法的事情来。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真的会发生的事情。

有些企业对外宣传是在实践“消费资本论”,甚至还在重要媒体上打广告做宣传,但这些都无法解决企业的诚信问题。如果企业在经营中,存在不诚信的行为,他们照样也可以“挂羊头卖狗肉”。

所以,经济学理论可以告诉你风险的存在,但如何去识别风险?还是需要消费者依据现实去面对和判断,现实是非常复杂的。

小 结

现在一些企业出现了问题,很多人就埋怨《消费资本论》,认为是这个理论的问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任何一个理论都无法保障的。

《消费资本论》的实践,需要那些诚信的企业、有自律的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实现。《消费资本论》的实践,也需要消费者能够理性的判断,理性的参与。《消费资本论》的实践,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

《消费资本论》作为一个经济学理论,它希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共享利益,它希望可以建立的是一个更加和谐的经济秩序。《消费资本论》是一个好理论,我们希望人们能够理性的认识和实践《消费资本论》,让科学的创新理论引导人们现实中的创新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