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邝裕民代表的是“戒”

 LEON波格 2019-10-05
《色·戒》上映后,对王佳芝和易先生的解读长篇累牍,数不胜数,而处于边缘位置的邝裕民似乎不是那么被人关注,即使有人会在分析王佳芝时顺便带上他——一个不那么男人的男人。这当然是从他对整个暗杀行动的策划领导到彻底失控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当然这种论断更符合他对王佳芝的感情,以国家大义的名义牺牲个人利益,即为大爱放弃小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观的,邝裕民的英雄主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在那个时代下一种普遍的家国英雄主义。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批判这个角色,倒是从王佳芝的角度去反观这个改变命运轨迹的人,王佳芝的命运有多可悲可怜,邝裕民的角色就有多可恨可憎。

从纵向看,邝裕民的人生轨迹并非复杂,他是那种天生的革命卫士,似乎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一生的方向。邝裕民的行为与大时代环境和个人环境是不能脱节的,影片王佳芝回忆一开始见到邝裕民的时候,身边是一群奔赴抗日前线的士兵,此时在车上的邝裕民眉头紧皱,与车上开玩笑的女学生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不是从赖秀金口中得知他的哥哥死于抗战,我们或许不太能理解邝裕民的愁绪。而从这一线索,再联系到邝裕民拒绝演“布尔乔亚”戏剧,毅然投入爱国剧的演出,我们就能理解邝裕民胸中的抱负,远非只是在校园里挥斥方遒。与之相对比的是赖秀金,在岭南大学迁往香港时,她明确表示自己再也不想回去了,好不容易因为战争来到香港,她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邝裕民明显是与赖秀金的想法相反的,他不满于向后退的逃避主义,更不屑于借机谋求个人利益的机会主义,他想的是冲上前线,像广大勇敢战士一样抗日杀敌,保家卫国。

成为话剧社的导演以后,邝裕民有了抒发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他在舞台上穿上军装,一身正气凛然,他专心投入于这个角色,正如他所流的泪都感同身受。“中国不能亡!”这是那个时代最振聋发聩的喊声,在邝裕民精心安排的爱国剧上,无疑激起了每一位爱国观众的热血,观众的激烈反应也给了邝裕民某种反馈——既然演戏也能救国,那就来一票大的。在现实中他是文弱书生,这与他想象中的英雄战士格格不入,也只有在戏剧的舞台上,他换上军人的面具,才真正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在观众的喝彩中达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这迫使他想到一条曲线救国的办法,利用暑假演一出暗杀汉奸的大戏!用邝裕民自己话来说:“我们赚观众的眼泪,把嗓子喊哑,也不比杀一个货真价实的汉奸来得实惠!”随后他还用“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来表明自己的决心,细心的观众在此一眼就识破了李安的“诡计”,这句同样豪迈的话出自一位刺杀清朝高官的英雄少年,他叫汪精卫(只不过现在已经遗臭万年了)。狡猾如李安,在行动还没正式开始前就预判了这场闹剧的结局,也预示着王佳芝和邝裕民的命运。

如果说香港的暗杀计划只是邝裕民作为一个不成熟男孩的一时兴起,那么一种更深刻的命运深陷则发生在王佳芝与易先生的交锋上,在你进我退间,这场原本敌我分明的单纯战争开始悄然变质。每个人都发生了变化,王佳芝从情窦初开的少女向风姿绰约的麦太太转变,甚至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王佳芝,是那个看到心上人都害羞得低头的小女生,还是在床上主动缠绵的风情少妇。同样,邝裕民也不再是从前的邝裕民,这一性质从杀老曹那一刻就发生了改变,如果说王佳芝为色诱易先生初尝禁果是女人的失身,那么邝裕民被老曹识破后愤而杀之则是男人的“失身”,本来只是胆小的文弱书生,在一刀一刀笨拙地捅进老曹身体时,这个男孩也完成了一场独特的成人仪式,从此他不再只是空口呐喊的学生领袖,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可以拿起枪杀人的地下特工。

影片一笔带过了香港闹剧之后三年间的故事,从邝裕民找到王佳芝开始,我们才得知邝裕民成了真正的情报人员,而面对三年前的闹剧,邝裕民也表示“当时我们太幼稚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也许不是邝裕民选择了这条路,而是这条路必须由邝裕民走,并且,也必须拉上铺路的王佳芝,这是他们的命运,不可抗拒。在影片的这部分,邝裕民的行为动机很明确,配合王佳芝的情报完成最后的刺杀,而这部分也是王佳芝和易先生打得火热的重要部分。在回忆的三年前,从王佳芝的角度来看,邝裕民无疑是她当之无愧的主角,英俊潇洒,气度非凡,更有满腔热血和爱国情怀,这样一位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男生很难不被女生喜欢,所以王佳芝最初的情感萌发来自邝裕民。王佳芝是个女人,女人有着天生的感性思维,在国家大事面前,男人表现出政治理性,女人则是被男人这种理性触发了感性,这也是为什么王佳芝愿意加入暗杀行动,她根本不知道这会付出多大的代价。但只是因为邝裕民,她义无反顾。

也许邝裕民非常清楚王佳芝爱他,所以她才会在三年后答应继续暗杀易先生,在他的眼中,自己还是王佳芝生命里的男主角,在王佳芝的生命里,真正的男主角才粉墨登场。易先生是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大汉奸,是理所当然的坏人,是汪精卫手下的走狗,这也是邝裕民欲杀之而后快的原因。王佳芝对易先生的色诱一步一步打开了易先生的心理防线,同时也一步一步瓦解了自己的底线,以致于最后任务的失败,都只是因为那一刻的动情。易先生胜过邝裕民,在于抛开社会属性这层外衣的男人属性,至少在观众眼中,邝裕民送心上人入虎口的做法实在太不男人,易先生虽然在肉体上侵占了王佳芝,但最后阶段是真正对王佳芝动情的,不然也不会听着《天涯歌女》掉泪,也许“天涯海角觅知音”真正让易先生找到了知音,甚至最后王佳芝死后来到王佳芝的卧室睹物思人黯然神伤,都可佐证易先生是真的动了情。这在邝裕民眼中当然不可想象,他高估了王佳芝对自己的感情,对抗战的决心,同时低估了易先生对王佳芝的反作用力。作为男人,邝裕民没有给心爱的女人一丝情感慰藉,反而将王佳芝一度推入易先生的情感漩涡,可以说这是邝裕民一手造成的。直到行动前,邝裕民试图给王佳芝爱吻,王佳芝拒绝并说“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这样的反问更让人痛心,也意味着邝裕民彻底失去了王佳芝。

《色·戒》的片名用符号将“色”和“戒”隔开,这本身就是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如果把“色”看做一种感性,那么“戒”则代表一种理性。如果做人物对应关系的话,邝裕民则代表了“戒”。

邝裕民由内而外散发的领袖气质决定了他必须像一位领导者一样处理问题,也决定了他必然要舍弃一些私利或私情,这种隐忍被认为是理智的,是“戒”。所以在面对王佳芝破处问题上,他显得不是男人,他不敢自告奋勇去争取,即使他知道王佳芝最希望的人就是他。相反,他选择了用一种大公无私的做法,让团队中唯一有经验的梁闰生上场。邝裕民不敢面对爱人,太残忍了,赖秀金转告王佳芝的时候,邝裕民在阳台上想必是痛苦、愧疚、不舍、悲伤、尴尬的。然而既然已经是团队中的领袖,他就必须做到“不徇私”,在这种领袖心理和自我安慰中,邝裕民的痛苦才消解一些。

邝裕民对王佳芝和国家民族,就像一位皇帝对美人和江山,有的人不爱江山爱美人,有的人爱美人更爱江山,邝裕民当然属于后者。他在权衡了内心所需之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也许很清楚自己的心,但毫无疑问,他不懂女人。在和平戏院中,邝裕民依旧说着大话,誓言保护王佳芝的安全,甚至强要一吻以明心志,那是小男人跟不上时代脚步,无法体会女人心的踉跄。表面上,邝裕民错失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事实上,他却是从来不曾理解过王佳芝,更别想掌握或拥有她。

佛家的“戒”意指出家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种防非止恶的戒律戒规,触犯了戒条则是破戒。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邝裕民从一位胸怀天下的书生到投入革命的特工,中间是有破戒的。当老曹识破他们只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时,邝裕民激动的神情已经起了杀意,在此之前,他们只是将“杀汉奸”放在嘴边的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实践过。老曹的意外撞入正中下怀,于是一群学生笨拙地拿刀捅向老曹,至此,他们不再是纯洁的学生,他们手上都沾满鲜血,破了杀戒,多了业障。佛家讲求因果报应,这场暗杀中以老曹的死告终,三年后则是以邝裕民等人的死告终,一种无力的宿命感。

有人说,王佳芝的背后是张爱玲,邝裕民的背后是李安。确实,邝裕民这个角色最像李安,他有李安自己青春期的投射在里面。李安在拍片时一再提醒摄影师一定要拍出青春学子的纯真、青涩和惨淡情怀,因为李安自己当年就是因为那样既燃烧又投入的话剧经验,才知道自己一辈子都是要为戏而生的。这也是当邝裕民一叫“王佳芝,你上来”时,她的精气神一下子被唤了出来,就再也回不了头的感觉一样。

邝裕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同时也是一个无法保护心上人的爱无能男人,他能在戏剧的舞台上掌控全局,却无法在人生的舞台控制自己的命运。他当然想不到最后的失败仅仅是王佳芝的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之间的力量比生命还重。最后回到邝裕民的眼神,不知是责难还是愧疚,我想因为是释然吧,这场闹剧终于结束了,早该想到的。还好,黄泉路上没有易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