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惠民魏集镇魏氏庄园的前世今生及其主人

 无冕之王001 2019-10-06

在黄河下游左岸的惠民县魏集镇驻地魏集村,有一处闻名中外的魏氏庄园。它与四川大邑县的刘氏庄园、烟台栖霞县的牟氏庄园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庄园。其中,魏氏庄园是我国北方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

山东惠民魏集镇魏氏庄园的前世今生及其主人

魏氏庄园是由福寿堂、徙义堂、树德堂三组建筑群构成的,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树德堂,是魏氏庄园的标志性建筑。魏集村西北隅的福寿堂历史最久,建于同治4年(1865年),由魏毓柄的五子(又名魏五子)魏振菖所建,原有房屋70间,占地4亩多。据说,魏毓柄之子魏振芮、魏振英、魏振庄、魏振莱兄弟四人分家时,魏振菖出生不久,没分到家产,当地戏称“福寿堂分家,魏五子没份”。但他可以任意取用其他家的东西,后来成了几家中的首富。魏振菖秉承家风,重德行善。咸丰年间,天灾流行,水旱频扰,魏振菖独出资财,修理谭马扫、白龙湾等堰,治水以买土筑堤不使民无恒产,工程各项司事人员具有薪水之费,使人人乐于勇为,故巨工乃能速峻;魏振菖既恤时难,力出巨款,又捐谷数千石,急着缓之,疲者振之,拯人之危殆则备,往如不及。远近之人沾其惠者,实不能枚举,于是六十四庄之群众赠给“乐善好施”匾额,旌其门。

山东惠民魏集镇魏氏庄园的前世今生及其主人

位于魏集村十字街的徙义堂(商号协增),为魏氏家族第十世魏肇祥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原有房屋80余间,占地近5亩。据说,魏肇祥娶刘鹗《老残游记》中的黑妞为妻。魏肇祥爱好养骡马,他养的骡子,慈禧太后都喜欢。

树德堂是清代布政司理问、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宅第,1890始建,1893年竣工,历时四年,系清宫庭大师按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经许多能工巧匠精心施工而成。庄园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呈“工”字型,气势恢弘,由住宅、花园、池塘、祠堂、广场五部分组成,共计房屋140余间,占地50多亩。城垣建筑平面为矩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四周城墙高大坚固,森严壁垒,雄伟壮观。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木土混合材料,集古代防卫城垣和北京四合院功能于一体,内宅兼北方传统民居及南方阁楼建筑之风格。既有阔绰、气派的大门,又有装饰华丽的垂花门;既有雕饰精美的影壁,又有样式多变的仪门;既有小巧玲珑的城门楼,又有科学方便的供水设施和排水系统。尤其是庄园的内部装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鲁北地区的风俗民风。其木雕艺术,图案丰富,花纹精细,花草鱼虫、人物禽兽均形象逼真,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其砖雕艺术,种类繁多,无处不在,有太极图、三鱼纹、草龙、喜鹊登梅、万字纹等,体裁丰富,美不胜收。其石雕艺术,刻工精湛,技艺高超,刀法流畅,各具特色。其他如房屋脊背的装饰,门上、室内匾额的装饰,外檐、内檐装饰等等,均为我国民族建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门前有拱桥,桥前有两根高耸的旗杆,南侧现有一棵古槐,是取“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之意。门前是开阔的广场,原先建有荷塘。庄园的最大特色是集较强的军事防卫功能与舒适的四合院民居为一体,在我国北方绝无仅有。其城堡式防御功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山东惠民魏集镇魏氏庄园的前世今生及其主人

一是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城堡呈国字形,城墙东南角设有拱券门。拱券石质门额镌刻“树德”两字,为光绪16年惠民籍举人张会一所书,字体浑厚有力。大门由铁皮包镶,由35路1225颗蘑菇形圆钉铆固。城门顶原有观察楼,视野开阔。住宅外围城墙为青砖砌体,城墙高10米,基宽3.8米,顶宽1.5米。城墙顶部外侧有垛口,射击孔、弹药龛,内侧砌有女儿墙,中间为宽窄不一的墙顶跑道,内墙四周建有12个壁龛式射击掩体,每个壁龛内可站立2——3人,壁龛内有上下两层的对外射击孔。东南角、西北角建有半突出墙体的碉堡,射击孔分上、中、下三层。城门两侧建有哨房和兵器库,石质楼板的中间还有供上下联络的“传话孔”,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解放战争时期,魏集区公所曾遭受数倍于我的敌人围攻,我方在人员少、枪支弹药少的情况下,固守城堡三个月,未使敌人迈入城堡一步。

二是院院相联,屋屋相通。高大的城墙之内,13个院落以南北为中轴线形成了对称布局,所有房屋为硬山、分卷棚顶和花脊两种营建方式,形成了前厦回廊式建筑风格。院落间以院门相互联通,相邻建筑以仪门相通。令人惊叹的是,房屋间都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联,出入便利。若遇危险情况,主人可从这些机关逃离。会客厅东墙上的壁橱是隐藏保镖的地方,据说,如果主人和朋友在家谈生意遇有不测,只要以暗号相示,保镖便会破壁而出予以保护。

三是墙房相连,内外相接。内宅的北大厦东西两端山上设有两座吊桥,通至城墙顶部。拉起吊桥,敌匪无法进入内宅;放下吊桥,宅内人可通过吊桥快速转移。城堡内生活功能设施齐全,设有石碾、石磨、裁缝房,砌有地窖可保存蔬菜,并挖有两眼砖砌水井,地下建有存煤池,还拥有贮粮(油)库。为解决冬季取暖,各房间内建有火墙、火炕及地暖设施。据传,城堡三年不开门,不靠外援,照样有吃有喝也有穿。

山东惠民魏集镇魏氏庄园的前世今生及其主人

魏氏庄园发家有多种说法。 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魏自显,明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迁至山东棣州永安镇(今惠民县魏集村)。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逐渐发迹,十世时家族鼎盛,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家族先后与23个官宦人家联姻。

魏氏家族在财富上的暴发比政治上的暴发稍晚。至四支七世,太学生出身、后任布政使司理问职衔的魏毓柄(1780-1841)“禀承父命”开始经商。魏毓炳是个精明商人,既卖杂货也贩卖金银(当时叫跑银水)。有次魏毓炳到蒲台(古县名,今滨城区南)赶集时,上厕所偶然听到银价上涨的消息,于是迅速到各银号“仓卒洽谈,一口收市”。待时机成熟抬高银价出售,大发横财,当时有“魏集一张饼,卷了蒲台城”之说。又传说,魏毓柄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本地茶叶市场很好,于是到南方贩茶并与一位茶庄主人交上了朋友,道出了想赊购十几吨茶叶的想法。虽是萍水相逢,由于碍于面子,茶庄主人还是应允了,但说要到魏毓柄家认识一下其家人(其实是想了解一下其家底)。魏毓柄满口答应,但他明白:成败在此一举。回到家,找到曾在云南为官的上辈魏某向其吐露了自己的打算——借其豪宅为“家”招待南方客人,魏某爽快同意了。几日后,茶庄主人来到了魏家,见宅舍豪华富丽,家具摆设精致讲究,认定是个有钱又有势的主儿,于是双方约定先进货,后付钱。时间不久,三大船茶叶就运来了,魏家的茶叶生意也红火了起来。不多久,南方的茶庄主人派人来说:“茶庄失火,东家宣布茶庄破产,外债不还,内债全消。”魏家又发了一笔横财。在这个时期,魏毓柄又涉入了私盐生意。清朝与历代一样,盐业也是国家专营,但魏毓柄借助家族的势力取得了官府的默许和支持,得到了食盐专卖权,开办了多处盐店,成为魏氏家族暴富的重要财源。大量收买土地是魏家发财的又一手段。清朝末年,当地有三年大旱、两次黄河决口,每次魏家都用较少的粮食换取农民的大片土地。此外,经营当铺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利津、高青赵店、惠民李庄、济南等地都有他们的当铺。至惠民县解放前夕,魏氏庄园主已拥有土地2670亩,占全村总数的79%。

魏氏家族历史中另一重要人物是魏毓柄的重孙子魏肇庆(1853-1902,字燕昌,号吉云,郡贡生,钦赏同知职衔)。他自幼入庠读书,天资颖爽,出类拔萃。幼端序则见长,事亲以孝闻,文才丰硕,又擅长书画,颇有功底。他少年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又因嗣父、叔父两门均无男丁,作为三支独传,使本来热衷功名的他不得不弃儒从商,在家支撑家务。魏肇庆靠在甲午海战时捐白银1000两作军饷,被钦赏为同知职衔,正五品阶。同知在清代为知府或知州佐官,分掌或督粮、或缉捕、或水利等吏务,是一个极实惠的肥缺。此时魏肇庆及其家族所营,不仅在京津等地开设了钱庄、盐铺及当铺,还参股了济南等地的布店及纺织厂。

魏肇庆一生积极赞助各种公益事业,公念先人素富行富之志,躬理家政,俭于自奉而丰于济人。见故里贫家子弟无力延师而失学,于是立义塾以养蒙正,使其有进取之途径,曾独修考棚。又向本邑粥场捐银补助,嗣奉文积谷,又捐仓谷一千五百石。事闻,蒙赏,给“好善乐施”匾额。是时清政混乱,治安无力,地方匪盗蜂起,黄水连年为患,为防御计,继承了父亲、嗣父、叔父三家庞大家产的他,于1890年开工,历时四年始建成豪华雄伟、壮阔坚固树德堂庄园之居第。

兴建树德堂的动因,与庄园主所处的时代及其本人的经历、遭遇不无关系。首先是太平天国的影响。太平天国时期,魏家得利于黄河漕运,是鼎盛时期。当时魏家的商号有协和、协增、南协增(他们经营的药铺规定:别人不还账,不能要帐)、重兴号、同春茂等字号,并相继兴建了大规模的庙宇。当时魏集村外有围墙,东西南北都有大门,120门大炮,能自制火药。张宗禹率领的太平天国西捻军曾于1868年过往惠民8次,虽两次攻惠民县城未克,遭清军重创后西去,但在魏肇庆家族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其次,晚清时期,鲁北一带匪盗猖獗。1888年,村内商铺曾发生了入室抢劫事件,此事让魏肇庆深切感受到了老宅难以保护家人性命和财产。第三,庄园所处的魏集村南距黄河仅数里,黄河洪水肆虐,使得这一代百姓胆战心惊。据记载,城堡修建前的38年间,竟有19年闹水灾。特别是1886年以后的5年间,黄河年年决口,洪灾成为困扰魏氏家族生命财产和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于是,他们利用手中丰厚的财富大兴土木,抬高庄园宅基,修建豪华的住宅成为必然。据说,“协和”(树德堂的商号)10米高的城墙每层砖花费50两银子,每块烧好的城砖都用小米汤浸泡后方可使用,以确保百年不碱。庄园城堡地基高出地面3米,耗资巨大可想而知。

据说为了树德堂的设计,魏肇庆遍访鲁北及胶东一带官贵名绅邸宅,却感到不尽如意,遂去京城寻访。魏肇庆年少时曾在北京上太学,京城皇家建筑的气派和民居的隽永给他留下了强烈印象。魏肇庆生父及嗣父均曾在京城做官,凭着关系,找到宫廷御用设计师并不费力。据传设计师说:“设计我容易,只怕你没钱建。”魏肇庆微微一笑说:“我就是不缺钱。”建树德堂耗用银子10万两,是当时大清国北洋海军全年军费的十三分之一。

树德堂建成的翌年春,光绪二十年(1902年)春暖花开之时,魏肇庆择定吉日,举家从“协和”老宅迁入庄园。而魏肇庆却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49岁的他因风湿病复发而辞世。这个兴盛了近百年的家族从此逐渐走向了衰败。

据说,魏肇庆一直恪守一夫一妻之家风。其妻为其生育二子二女。长子魏堃,曾在京任内阁中书,后弃职回乡管理族务。但举人出身的魏堃,明显缺少父亲的经商才能和兴趣,各地店铺放任族人和亲属自主经营,各店铺连年亏损,相继倒闭。蒲城当铺竟因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家中积蓄甚至不够还押当人之债。还有一种说法是魏堃娶了5房妻妾,且吸大烟,“协和”一支败落始于他。魏堃死后留有三子,长子骏翥14岁夭折。次子骏翮,曾在王坪口办培英学校,参加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并变卖过家产购置军装武器,后来转辗各地,因病去世,无后。三子骏翯幼时随其母改嫁他乡(今滨城区李则镇刘家口)。魏肇庆的二子叫魏杰,早亡,无后。魏肇庆的两个女儿,因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上家谱,没有资料记载,据传,其小女非常漂亮,相貌美丽,天性孤傲,一直觅不到门当户对的郎君,到了38岁也没有出嫁,最后香消玉殒了。如今,庄园内其小女当年的闺房完好,并有魏肇庆专为爱女修建的茅厕。

魏肇庆的孙子魏骏翮(字孝村),家学渊源,悟性高,很勤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曾在王坪口办培英学校,参加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并变卖过家产购置军装武器,后来转辗各地,先到东北,又到北京,最后到江南,既没加入共产党,也没追随国民党,最终在抑郁矛盾中,因病去世,无后。据说何思源在山东主管教育时,对魏骏翮很赏识,他来武定府时,就住在魏氏庄园。

解放前,魏氏家族过着十分富足的生活。城堡内13个院子、256间房子,庄园主不过十几人,而管家、保镖、丫头、奶妈、厨师、裁缝等就有80多人,鼎盛时达200多人。后来“协和”一家老少都抽大烟,他们熬烟的黄河水是长工每天从10多里外的黄河里挑来的。庄园华丽的哈巴狗吃肥驴肉、肴鸡,每只狗有一套顶子床,纱蚊帐、绸缛缎被和狗衣狗帽,并有保姆整天照顾。狗死后有棺材、有砖窝。“协和”出丧,百里内无人不知。每次出丧,都雇有念经的和尚以及演员、乐手、护兵队、纸草匠等数百人。从家里到坟上,布幔子联成一片,几里地不见天日。有时持续一个半月,用银两1万余吊。徙义堂主人魏肇祥的母亲做寿,前差一个月就筹办,寿辰时,扎松门,贴寿联,铺地毯,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大门外是对台大戏,院内是堂戏,大摆酒宴,一闹就是40多天。

然而,望族不过几代。魏氏庄园虽没遭受过匪盗袭击,也未遭受过黄河水淹,却没能抵挡住家族的衰落。

魏氏庄园建成之初为“树德堂”,1945年滨州一带解放,称“地主庄园”,1977年改称“魏氏庄园”。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庄园经历的不同时代。“树德堂”时期,庄园由鼎盛走向衰败。到魏肇庆的孙辈,己不得不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据说当时周围村落的人们都来魏集收购拆旧的建筑材料及器具、古董等,一度曾形成一个旧货市场。但魏家对庄园的自损是局部的,并未伤筋动骨。“地主庄园”时期,先是土改“斗地主、分浮财”,庄园内的一切设施,包括家具、摆设、衣物等均分给了当地农民,此时的庄园已成了一个空壳。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为加固黄河堤防,保卫解放区,当时的渤海区委决定拆除庄园的西、北两面的外围墙,并将门台、石基、石阶、上马石、石碑、牌坊、廊柱及其他附助建筑全部拆除,运抵黄河险段固防。解放后,当地粮食部门占用庄园作为粮库,为扩大粮食储量,粮库管理人员擅自将庄园内的房屋打通、改造。但这却成了好事,若非粮食部门占用,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这样的“劫难”,庄园也许早就不复存在了。“魏氏庄园”时期,以1977年庄园被山东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人们终于认识到了魏氏庄园是一处世人鲜知的建筑群,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堡式建筑之一,是民居建筑中的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