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自驾出游,翻过一座乡村小山,突然看到远处飘浮着一缕炊烟。这个久违的景象,很自然就想起故乡,想起那些青砖、瓦房、柴灶,想起院子里的鸡鸣狗叫。
生活在城市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炊烟,觉得,那是人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的许多记忆都已被岁月尘封,惟有老家的炊烟,留在心中没有飘散。它们总是缥缈如云,朦胧如梦,不时拨动我的念想,让我心中涌起一种踏实的温暖。
每次读马致远的“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读陶渊明的“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就会想起故乡的小院,瓦上的炊烟。它们总是迎来小村的每一个黎明,又送走每一个夜晚;它们一直见证着故乡的沧桑,陪伴着小村的繁忙与悠闲。
小时候有许多事情,虽不言说,却一直挂念。小时候,我经常关心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屋顶上有没有炊烟。放学了,远远看见自家屋顶上那缕青白的烟雾时,心就会顿时热了起来。因为袅袅炊烟里,有妈妈的呼唤:“孩子——快回家吃饭——”
我记忆里的炊烟,就是这样和着日升日落,描绘着村庄的生活画卷。它们与光阴重叠在一起,总是第一时间报告着一日三餐,反映哪家烧的是炭,哪家烧的是柴。到了年关,它们更是会把各种粑粑和腊肉的香味,在各家院子里四下漫延。
岁月往事大都随风而去,可裹携着浓郁乡情的炊烟,永远是我梦里的牵挂,始终是一条连接故乡的纽带。这也许是因炊烟下的那份守候,也许是不想让岁月模糊牵念,或许,只是为了那缕如丝如雾轻烟,曾经美丽过家乡的斜阳,温暖过我的流年。
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除了家乡故土,还有就是炊烟。它承载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生息息,它世世代代俯视了人间的沧海桑田。在那些难忘的光阴里,每缕炊烟下,都演绎着一出出离合悲欢;每缕炊烟下,都有一个温暖的篱笆墙院。
女儿小的时候,每次见我凝神远处的炊烟时,就会不解她说,那有什么好看?
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炊烟里的乡情,也体会不到它的温暖。可对于我们,那却是最后一块精神领地,记忆里的炊烟下,永远煮着一份温馨与恬淡。
飞速演化的时代,让生活不断改变,同时也带来一些无法弥合的遗憾。往昔的飞燕已难寻旧巢,现在的归人也难觅炊烟。如今的乡村,液化气、沼气和电力,已经取代了烧柴的土灶,炊烟正在地平线上快速地消失,一去便成永远。
现在回到故乡,早已没有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那种画面。我行走在故乡的陌上,许多或喜或悲的过往已经模糊,只有那些炊烟,却像一根长长的丝线,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故乡,依然是我剪不断的乡愁,理不清的乡恋。
日月流转,时代变迁,远去的风景,流逝的炊烟,这些都会让人不舍与留连。我虽费劲思量,还是觉得,没有炊烟的乡村,总是像一幅没有颜色的画卷。在我心中,那些酸酸甜甜的往事,虽已袅袅飘远,但对炊烟的记忆,始终不会被岁月风干。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王菲的歌声,经常会萦绕耳边。或许,世事本如此,无需太过执意,亦不必十分伤感。别管,季节是不是已经苍白,别问,草青草黄了多少遍,我只是将这首老歌反复在记忆里循环。岁月已走远,软歌犹聆,更觉得绝唱的凄美婉转。炊烟虽已逝,村落已更新,幸好夕阳的美丽一直都在。
其实,人世间的情和事,都是在失去和拥有之间。袅袅的炊烟,它就像一页翻过去的历史,记载了我们的欢乐与辛酸。坐在城市夕阳映照的窗前,望着天地之间,走过生命的悲喜,我心里那缕远去的炊烟,还是一直一直装点着我平淡的流年。
袅袅炊烟,的确在岁月里渐渐飘远。可是它,还是始终像一根青色的丝带,一头栓在故乡的上空,一头系在游子的心上,直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