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人问, 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注释 ①九日:指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山翁:即西晋山简,人称“山公”,亦称“山翁”,性嗜酒,曾镇守襄阳。这里借指令狐楚。 ③霜天:秋天。白菊:据说令狐楚最爱白菊,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诗》:“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箱。”又有《酬庭前白菊花谢书怀见寄》。此借喻令狐楚对诗人的栽培、赏识。阶墀(chí):台阶。 ④十年:令狐楚卒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到写这首诗时首尾十三年,“十三”系约举成数。泉下:犹言九泉,黄泉之下。 ⑤樽(zūn)前:酒席前。 ⑥汉臣栽苜(mù)蓿(xū):汉代张骞通西域,携回苜蓿种子,种植于离宫旁。此借喻令狐楚能吸引各方人才。 ⑦楚客:指屈原,诗人借以自喻。咏江蓠(lí):咏叹香草江篱。江蓠,一种香草,屈原《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蓠”。这里以江蓠暗指令狐绹。 ⑧郎君:指令狐绹。官贵: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二月,令狐绹拜中书舍人。九月,充翰林大学士承旨,职掌禁密,所以说“官贵”。施行马:官署前施投的挡众木。汉代制度,光禄大夫门前特设行马以标志其品秩。行马,官署前所设施的用交叉木条制成,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栅。 ⑨东阁:东向小门,开之以迎宾客。窥(kuī):见。 译文 想当年,我曾和尊父把酒共欢;霜天万里,缤纷的白菊铺绕台阶。 十多年了,他老人家在九泉下安息。今日又是重阳,我空对酒樽深深怀念。 谁曾想,你不学令尊像张骞那样裁花浇苗,我只能像屈原那样徒然地哀吟江蓠的诗篇。 如今你位高官大,府门前已架设行马。那招贤的东阁,我从此再也无缘窥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这年重阳节,李商隐去拜访好友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恰好他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李商隐感慨之余,就题了这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 赏析 首联为追忆之辞又兼切重阳,诗人忆及曾与令狐楚共把酒之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而在,对自己的赏识栽培宛然如在。白菊是令狐楚的最爱,亦是令节之景物,诗人触景思人,字句里怀楚之情,溢于言表。“霜天白菊”,自况最为精切。 颔联怀念令狐楚而又兼为诗人今日之遭际感伤不已。友人十年泉下消息全无,今日重阳诗人独自把酒,恍如隔世,思绪繁冗而悠长。“有所思”既缅怀追感令狐楚之厚遇栽培,亦怨恨令狐绹之冷遇排斥、不念旧情。今昔相形,父子对比,不能不益增感慨,统于沉思默想之“有所思”一语中,语淡情深,含蓄有味。 颈联埋怨令狐绹对自己的冷遇和排斥。上句借汉张骞事喻令狐楚能吸引人才,而“不学”二字,又伤心的是令狐绹不肖乃父,不能继承父风。既然如此,下句则承上言,只能以“楚客”自喻,行吟泽畔“咏江蓠”以终朝夕了。这两句双关之意显然,用典下字巧妙。 尾联寓悲凉于蕴藉,感叹令狐绹今官贵,门施行马,而己被拒于门外,再也受不到昔日的礼遇。这两句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内心沉重的忧郁,但内心仍希望令狐绹能回心转意,重视自己,接纳自己。 诗由重阳把酒赏菊展开联想,深情追怀令狐楚对自己的赏爱栽培,怨恨令狐绹对自己的冷遇排斥,今昔对照,感念怨愤交并。“十年”一联,将缅怀追思之情,长期牢落之感,今昔迥异之慨与“九日樽前”之现境融为一体,空灵含蕴,语浅情深。“有所思”三字束上起下,感念怨愤,耐人寻味,前后幅之过渡也很自然。后幅感情由深情缅怀转为怨怼不满,写法亦由微婉转为发露。 名家点评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绹父名楚,商隐又受知于楚,诗中有“楚客”之语,题于厅事,更不避其家讳,何耶?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何焯:一气鼓荡,言不为蓄骏之计。又引纪昀:蒙泉以为一气鼓荡,信然。然后四句太讦,非诗人之意。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触物思人,已成隔世。“十年泉下”虽“无消息”,“九日樽前”却“有所思”,一开阖,总说伤心。“不学汉臣栽苜蓿”,既未曾施恩;“空教楚客咏江蓠”,但责其思慕。“郎君官贵施行马”,彼先拒我;“东阁无缘得再窥”,我岂无情。通篇如诉如泣,妙不可言。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讽编不能继其先志也十年泉下之思,正以今日樽前之不如昔耳。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一二昔。三结一二。四起。五指绹,六自己。七结五六,八结前四。汉臣比楚,楚客自比。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通篇训诂往往有不得其腹联承接之解者,皆由误看“有所思”三字,以为承上思山公把酒之时,不知其为透下思郎君官贵之日也。……此诗盖感其先世之旧德而叹后人之不古若也……其时言绹但谓“官贵”,则犹属未相之先,不然,韦、平继拜,则立言有不止于官贵者。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此感旧作也,流美圆转之作。义山贪用事,多不忍割,如此“苜蓿”,何所指也?又不避楚讳,皆不可之大者。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苜蓿”句只取移种上苑之义,言令狐(绹)不肯援手,使之沉沦使府,不得复官棼近也……后四句当作虚料解,意味乃佳。 清末民初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九日》诗能寓悲凉于蕴藉,然不如韩昌黎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虽不无怨意而终无怨辞,所以为有德之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