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到这两点,草书才能升华

 江山携手 2019-10-06

 1,国学积淀让书法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大量临习历代前贤留存下来的各类碑帖等书迹,从中吸取传统的精华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但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较深厚的国学、文学艺术等尽可能多的各类知识和艺术修养。“读万卷书”,有了这种积淀,心里才有了底气、才气。许多知识本质上是贯通的,或者说有它的旁通性。

  书法是借助文字、词章、诗赋等来表达的艺术,不能把书法从文学、哲学、历史等中间剥离出来,作为一种纯点线技巧的操作去追求。文理相通十分重要,即:文能达意、字能传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仅16个字就把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感情的沧桑、景物的变更,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文字内容本身的文理性和思想性对书家的心理有响应和暗示作用,这种来自文字内容的美感力量冲击着我,影响着我的情感波动,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入笔端。而作为欣赏者,从二者有机的统一中,心灵可以感受到美的享受。历览中国书法史上有建树的贤达,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有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人文情怀落于笔端。

  2,情感联结艺术

  大文学家韩愈对张旭书作描述曰:“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文对张旭情感融入草书说得精辟细致,张旭草书《古诗四首》就是典型的体现。兰亭文人会聚修禊,曲水流觞,兴会之际,王羲之灵感迸发,撰文作书,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书法与情感完全融合到了一起,过后他重新再书,达不到那种韵味和境界。

  书法是生命情感的一种激发和迸发,它超脱一般的笔墨技巧,或无病呻吟无情无感的应酬之作,它必须要动真气、元气。如果感受不到这点,就不能悟到书法的真谛。

  书法的本质是要展示美,在书法研习和创作过程中,通感是生活、艺术修养的综合反映,有时短暂而易失。书法创作要善于捕捉通感生发的心理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把生成的美趣情感融泄于笔墨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体味艺术通感,给书法添加美的因素,善于把这种艺术通感转化为书法艺术创作的互动效应,给书法插上美丽的翅膀,使她飞得更远更宽广,让书法艺术之光洒向全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