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碑学深入经典

 江山携手 2019-10-06
书法创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打基础阶段。当时书法尚未复兴。他主要致力于对晋楷、颜柳等经典作品的临习和对北碑中的《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以及《张黑女墓志》等的研究和临创实践。他上手比较快,眼界比较高,少走了不少弯路。这个阶段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对书法的法度,用笔结体的把握,章法布局的安排布置以及创作意识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解认识和掌握。二是融汇阶段。这个阶段,他开始深入碑学临写了大量经典碑书作品,当然还有金文、汉隶、汉简和章草等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各个时代最优秀的版本。下功夫比较大的有《广武将军碑》《嵩高灵庙碑》《石门铭》《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好大王碑》《瘗鹤铭碑》等。汉隶主要取法《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西狭颂》《封龙山碑》。还有章草中的《急就章》《章草千字文》,清代的沈曾植、何绍基以及当代的于右任、王世镗、王遽常、谢无量、徐生翁。他在意临阶段临习创作的方法不与人同,不像别人那样,写完一帖再换一帖,写完一碑再写另一碑,而是采取十几种碑帖齐头并进,混杂临习的办法。当然,这种临创方法有弊端,不易求精到,写专一。至于金文他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临习《毛公鼎》时间较久,其次是《散氏盘》《王孙钟铭》《季子白盘铭》,对当代黄宾虹也作了一些借鉴,吴昌硕的大篆他也比较留意。他临碑范围之广,数量之大,促成了后来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和艺术素质的提升。三是借鉴帖学的阶段。张坤山的学书重点放在对碑学的研究上,然而他没有忽视对帖学的涉猎。为补充碑学的营养,滋润书法作品的逸气,他开始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帖学经典作品的营养,他没有奢想实现达到碑帖相融的境界,只是通过临习帖派名作,达其碑中有帖而已。他临习研究的经典名帖主要有,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米芾的《蜀素帖》《研山铭》,以及明清董其昌、傅山、王铎、张瑞图、倪元璐、徐渭、黄道周等。对这些经典人物的作品,有的是常看常写,有的则是多看少写。写的比较多的是颜真卿的行草书和傅山的大草,他认为颜书能补之碑学气概,傅山则能增加碑之圆浑劲健。通过对帖学的研究和思考,使他的书法有了碑与帖两个书法流派体系的支撑,路子比以前更为宽阔,潜能较之以前更为雄厚。这期间他还利用创作之余,零零散散地写了大概近百万字的文章,多数登在了专业报刊上,前不久他已将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了《张坤山书法论谈》和《张坤山书法文集》。这些文字多数是他个人的创作体会和对当今书坛有关创作方面的想法,每篇文字不长,言简意赅,紧紧结合创作实践,分析创作功过得失,学书者有操作性,愿读他的文章。四是出个人面貌阶段。这个阶段他开始大开大合式的对其创作进行梳理,首先以碑书为龙头,在古典主义碑学的创作基础上,借鉴吸取了当代大师级碑派人物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仅仅属于自己的碑学创作之路。他以碑入草,草书古朴凝重、老道苍茫;以碑入篆,使金文多了古风古意;以碑入隶,使隶书线条更为涩辣生动;以碑入楷,使楷书有了朴茂沉静;以碑入行,则使行书张弛有度,蕴藉深远。张坤山书法的碑学化,提高了其作品的境界格调,营造和铸就了一种带有碑学体系性质的碑学面貌,因此,他的书法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