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贤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贤对待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公平,没有任何偏袒。同样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寻常的经历,并不是上天安排,而是自身修炼的结果。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千古第一完人。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稻盛和夫,梁启超,张居正,曾国藩等视其为榜样。道德经讲“大器晚成”,通常大的最完美的玉器都是最后才做成;王阳明的一生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王阳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祖上可以追溯到王羲之,父亲王华是状元,从小跟着爷爷王伦长大,受着良好的教育。出生后五岁还不会说话,因指点改名后才开口讲话,一说话就把平日里王伦念的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十一岁立下“读书做圣贤”的志向。但圣贤之路何其容易,至于有多难或许只有经历过的当事人王阳明才知道。当时整个明朝都是贯彻朱熹的理学,而王阳明通过各种事情反复验证都觉得这与真正的圣学有矛盾,因此受到各界排挤和打压。三十多岁被宦官陷害入狱贬至龙场后,内心非常煎熬,觉得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没有任何收获,在人生理想即将破灭之际将自己放在棺材里面悟出来心学的第一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感悟到圣贤所做的任何事留下的所有话都是为了将快乐洒向人间,带着这个概念回顾孔子的理念发现都是通的,后来又以此提出了影响无数伟人的心学概念: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当时的环境下所有人都学习朱熹朱圣人的先知后行,而王阳明却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开,知而不行不为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概念一出来受到了众人反对。孙中山看了心学之后作出“知难行易”一本书,包括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也深刻贯彻“知行合一”,通过历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证明王阳明的正确。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未见此花时,心与花同寂,看见此花,眼前便觉得明亮起来。每个人都有两个心;一个是道心,一个是人心,道心就是圣贤之心,人心是社会经历和环境影响的欲望和世道之心。内心的动机决定了一切道德行为,王阳明的概念是无论外界好坏,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因此一切的痛苦和快乐也都可以由自己决定。 致良知:王阳明前期讲致良知,后来只讲良知并且多次提到,或许这个是心学的核心所在。良知人人都有,王阳明讲过人人心中有仲尼,各个皆可为圣贤也印证了这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学习了解才发现阳明心学的道行实在太高,但是只要学到一些并且运用到实际中做到“知行合一”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的。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强调要一直在内心寻找自己热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心即理)。 王阳明的一生是非常坎坷曲折的,创立心学被整个时代排挤打压,建功立业被宦官和昏庸皇帝抢功……但这些都不影响王阳明传奇的圣贤之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心中不平可以看看王阳明,他在那个无比艰难的困境中是如何经历过来的或许能帮助自己走出黑暗。因为多方面原因可能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心学内容很少也比较片面,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