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割据时期的西藏21

 白发布衣cexroq 2019-11-27


日落青唐之董毡的联横2

木征带着败兵向着巩令城逃去,王韶命景思立紧追不舍。木征进城后,城门尚未来得及关闭,宋军已追至城下,木征见势不妙只能穿城而走,景思立趁机夺了巩令城。本在城中驻守的木征之弟结吴延征无奈,“举其族二千余人并大首领李楞占呐芝等出降。”宋军占据武胜和巩令二城后,第一阶段战役目标基本达成,王韶将武胜城再次更名为熙州,并将熙、河、洮、岷、通远等地划为一路

王韶占据熙州后,借着宋军休整之机,再次开始在河州周边开展统战工作,他上请宋庭召谕“且诏沿边安抚司晓谕木征,限一月降,优与官爵。不从,即多设方略擒讨。”在北宋的军事压力下,瞎药和穆楞川大首领温逋吕厮鸡及所部首领三百八十七人降宋,河州木征的实力再次受到削弱。

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王韶的军队整顿完毕,遂渡过洮河向木征的老巢河州发动进攻。战争进行的很顺利,王韶部将景思立先后攻克香子城、坷诺城(后改名定羌城,今甘肃广河,兵至河州城下。河州城下一战,木征再败,《宋会要》载“先锋斩首千余级,木征遁去,生擒其妻瞎三牟,并子续本洛,言尽得六州之地二千余里。”经过几次和宋军交手,木征发现吐蕃和宋军野战已不是其对手,于是,他开始凭借着熟悉地形的优势和宋军展开了游击战。

说起来,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北宋的官兵士气低落、不堪一战。其实北宋边兵的训练素质还不错,军械也很精良,士兵的求胜欲望也很高。在西北地区和西夏交手的过程中,士兵素质并不见得差多少,只是北宋领兵的大多是文官,缺乏具备战略眼光的帅才,而久在边疆的将领,在宋军中又毫无发言权。多次战败后,军无士气,对敌畏之如虎,只敢守城不敢与敌野战。但在王韶带领下,宋军屡战屡胜,士气高涨,即便是野战遭遇吐蕃军队也不落下风。

潜伏在河州周围的木征,终于寻得了宋军的一个破绽。宋军为了保证在河州的军事行动,占据香子城后,将其作为后方的补给基地,大量的粮食辎重被囤积在此。因为宋军在河州进展的极为顺利,很短时间内就占据多座城市,有限的宋军被逐渐分散在河州各个城池据守,导致香子城本就不多的兵力不断被抽调。木征得到了消息后,马上率领吐蕃军队夜袭香子城,在城中内应的协助下,非常顺利的拿下了香子城,缴获了大量的宋军辎重。王韶惊闻香子城遭到进攻的消息,为免军心浮动,暂时封锁了消息,派侍禁田琼率弓箭手七百余人前去援救,但援军行至牛精谷时中伏,田琼和其子永吉被杀。王韶无奈,只得暂停了在河州的进剿,再派苗授带领人马,星夜急驰,奔向香子城。苗授在原来香子城城守的协助下,复夺香子城,赶走了木征的军队,并进兵牛精谷,击退吐蕃援军,前后杀吐蕃族众五千余人。王韶又派景思立、王君万等人率军在香子城周边围剿吐蕃军队,斩吐蕃族众三千余人,并夺回部分被劫走的物资。

正当宋军将注意力都放在香子城周边之时,木征却趁机率兵复夺了河州城。上次木征被王韶用声东击西之计击败,这回木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复夺了河州城。河州丢失后,香子城、积庆寺等地的宋军首尾不相及,王韶担心陷入木征诸部的重围,“乃止解香子城,破积庆寺诸羌而还”。

回到熙州的王韶,感觉很难一蹴而就的拿下河州,于是,他改变了策略。一方面他继续招降河州周边的吐蕃部落,同时,向朝廷上奏为宋军请功,以激励宋军。很快宋庭召准了请功之请,并规定了“每获首一级赐绢五匹”的赏格。不久之后,王韶派兵再渡洮河,占领康乐、结河(今甘肃临洮西北)、刘家川(今甘肃广河东)等城镇,并再次占领坷诺城、香子城。王韶占领这些城镇后,派兵镇守,巩固了河州外围的区域,并再次对河州形成了合围之势。

宋军的兵力部署已经就位后,王韶又给木征下了一个套,这次他用的是调虎离山之计。王韶先是率部向南穿露骨山(今临夏西南)入洮州境。露骨山也是一处天险,山高谷深,道险隘狭,就连王韶都得下马步行。但穿越天险的好处就是,吐蕃部落根本没想到宋军会由此而来。木征的兄弟巴毡角匆促之下,很快就被宋军击败。木征为了救援其弟所属部落族人,仅留下首领结彪带领部分士卒守河州城,亲自率精锐尾随宋军,伺机出战。王韶见计策奏效,“乃密分兵,遣景思立攻河州,而寻木征踪迹所在与战,破走之,然后抵城下。时守者犹以为木征至,已而知其非是,乃出降。遂城之。”

王韶再夺河州后,又乘胜进军至马练川,降瞎吴叱。再克宕州(今甘肃宕昌),打通洮河路。九月十八日,宋军入岷州,该地羌族首领木令征等降。旋即,王韶分兵破青龙族于绰罗川(今青海东部与甘肃交界处),迭(今甘肃迭部)、洮州羌族首领钦令征、郭厮敦相继军中以城听命,洮河界的巴毡角也举族归附宋军。

从熙宁五年开始,至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止,熙河之战历时一年有余,基本完成了战役之前制定的战略目标。王安石在所著《临川先生文集》中记述,是役“收复熙、河、挑、眠、叠、宕等州,幅员二千余里,斩获不顺蕃部一万九千余人,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各降附者。”这是北宋历史上少有的开疆盛事,宋朝朝野为之弹冠相庆,封赏不绝。

但熙河之战,对于唃厮啰政权的首领董毡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熙河地区作为唃厮啰政权的东南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防护作用。现在这一地区为宋所占,且不说同为吐蕃族裔,就是河湟地区也顿觉唇亡齿寒。加之,西夏此时经过了几十年的对外征战,国内民生凋敝不堪,国力开始渐渐走下坡路。于是,在西北地区的三国演义,便开始上演了另一个版本,从宋蕃联合抗夏,演变成了夏蕃联合抗宋。

为了恢复对熙河之地的控制,董毡积极与西夏联络,拉近两国的关系。西夏当然愿意和吐蕃结盟共同对付北宋,两国几乎是一拍即合,联姻再次成了稳定两国关系的选择,《西夏书事》记载,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西夏梁太后)及闻王韶降青唐,将复河徨,吐蕃诸部势蹙,遣人请以爱女为蔺道比(董毡之子)妻,董毡许之。”

董毡一面与西夏搞好关系,另一面则趁宋军立足未稳之时,派属下大将鬼章(果庄)率数万之众进入河州、岷州、洮州等地开展策反工作,试图与木征内外呼应,收复熙河失地。《长编》记载,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二月,鬼章(果庄)“诱胁赵、常、杓家等三族集兵西山,袭杀河州采木军士,害使臣张普等七人”,正式挑起战端。随后,鬼章还致书于景思立,信中言语傲慢,成功的激怒了景思立。景思立正是如日中天之际,熙河战役结束后,以功而“迁四方馆使、河州团练使,知其州”,携北宋大胜之余威,早就不把吐蕃放在眼中,这次见到鬼章如此狂妄,只率六千骑兵便贸然出击。当时,王韶恰巧入京述职不在河州,景思立独领兵权。面对属下韩存宝及瞎药的劝阻,景思立不以为然,“自将中军,使存宝及魏奇为先锋,王存将左,贾诩将右”,出城与吐蕃决战。

鬼章显然是个老谋深算之将,他并不与宋军在城边交战,而是将宋军逐渐诱致踏白城附近。踏白城位于今甘肃临夏积石山县癿藏镇旧城村附近,距河州城约50里,因其控制古银川驿要路,历来都是军事重镇,至今尚有城垣遗址。景思立敢于轻兵冒进,估计也是考虑到踏白城能够成为据守之地。但鬼章却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事先就已和木征合兵一处,在离踏白城不远一处险要之地,筑城三座,截断了宋军的去路。鬼章所部在城下和宋军展开血战,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虽然宋军士气很高,但无奈吐蕃联军人数多达三万,最终宋军大败,景思立、王宁、李元凯和降宋吐蕃首领包约皆战死,“惟存宝、巢、思谊得脱。”踏白城之战后,鬼章将景思立首级割下来,传阅诸酋。一时间,周围诸国皆慑于吐蕃,《长编》记载:“时出之以摄制,西域、于闻等诸国皆畏惮之。董毡籍此一战之胜遂复其国,而王师亦不复西矣”。

其实,导致景思立身死的踏白城之战,只是董毡在熙河地区攻势的一个缩影,随后几年中,董毡与北宋又进行多次交锋,例如,王韶得知景思立被杀时,奉诏返京刚刚行至兴平(今陕西兴平县),他立即拔转马头,急驰秦州,领兵入熙州,调兵遣将,挥兵西向,直趋河州。在河州又集中溃散的宋军,攻击吐蕃人占据的要寨,历时月余,“前后斩七千余级,烧二万余帐,获牛羊八万余口。迫木征率酋长八十余(人)降”。

熙宁九年(公元1076)二月,鬼章率众入河州山后地区,掠夺归顺北宋的吐蕃部落。并打出“佛子”唃厮啰的旗号,招募吐蕃属民,“以旗号蕃字至洮、叠州诱胁顺汉部族为寇”。是年十一月,鬼章又于岷州令丁谷聚兵,胁迫属羌瓜家族叛宋。同时,又以兵三万据铁城(在今甘肃峨县境),“收贝斯结,罗斯结族以临青唐”,十二月,鬼章又率部入洮东斯纳家族地。从这些宋史的记载可以看出,鬼章所部在熙河地区活动频繁,他借着与拢右吐蕃同族同根的关系,不断在熙河地区拉拢吐蕃族裔,对北宋在这一地区的统治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