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窍门:审题两个点,翻译五字诀 (原创)

 昵称32901809 2019-10-07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窍门:审题两个点,翻译五字诀 (原创)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翻译是“怕中之怕”。

文言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表述的能力,是检验学生文言阅读理解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为高考语文的传统题型之一。

其中既要学生熟悉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的相关知识,又要能在特定语境下准确地解读翻译,还要对古今语言特点的差异了如指掌,有的甚至还涉及一些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等等。因此,该题型便成了高考乃至平时训练中令学生经常丢分、望而生畏的“难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窍门:审题两个点,翻译五字诀 (原创)

究其因,无非两个,一是学生缺少坚实的知识积累,对相关知识或知之不透或知之不全或一无所知;二是没有得当的解题方法,面对译句不知如何运思,从哪入笔,因而手足无措,一片茫然。

基于此,在学生具有坚实的知识积累之前提下,笔者就翻译时如何运思,从何入手,须注意哪些等方法步骤做简要的归纳,以期对同学们圆满完成正确翻译有所帮助。

一、审题要抓“两个点”。确定“得分点”,谙熟“知识点”。

得分点,就是命题者重点考查,要求考生“必对”的地方,是阅卷时“得分”的对应点。如:

①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2006年上海卷)

②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007年上海卷)

③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010年上海卷)

从评分标准知,①句得分点是“大意连贯”、“补全省略部分”(各1分)和“累”“披”(各1分);②为“省略部分补全”,“倒装句式”和“异”(各1分)。③句得分点为“讽”、“出”、“使”和宾语省略现象。一般而言,得分点全对未必满分,但得分点全错必定零分。所以,审题时明确“得分点”,非常关键。

知识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如下表: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窍门:审题两个点,翻译五字诀 (原创)

大凡要求翻译的句子,肯定是富含“知识点”的句子,这些“知识点”就是“得分点”。如上述例句中“得分点”就涉及到“一词多义”(“累”、“披”)、“意动用法”(“异”)、“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和“状语后置”(“游学青﹑徐﹑并﹑冀之间”)等语法现象。由此足见,对文言知识点,务须掌握的清清楚楚,了然于心。

这些知识点看起来纷繁复杂,其实,若按照“化繁为简”和“以简驭繁”的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化繁为简:无非“词”(特殊词法)、“句”(特殊句法)两字而已。以简驭繁:“词”含六个(多、活、偏,古、兼、通)要点;“句”即四种(判、被、倒、省)句式。如此这般,谙熟“知识点”,自然不在话下了。

总之,面对译句,不要急于动手,而应先认真审视所给译句,了然命题者考查意图,依据“知识点”,理出“得分点”,这样便“瞄准”了放矢之“的”,杜绝了盲目翻译。

二、翻译落实“五字诀”。这五字为“对”、“留”、“删”、“补”、“调”

“对”是对译,也就是一对一的翻译。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之为“组词法”,将译句中的“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

③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2007年上海卷)

这句话的译文为: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其中的“叛”“败”两词就属于用“组词法”对译而成的。另一种情况是“替换法”,将译句中的某个词一对一的用另一词来替换。如例③中的“无几”、“以”、“卒”和“至于”均属此。二者的不同处在于,前者有相同的构词成分(叛—反叛;败—失败),后者则没有。

“留”是保留不译。文言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名以及典章制度名等)都原封保留,无须翻译。如:

④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2008年四川卷)

其中的“永乐元年”为年号名,保留不译。上述例②中的“青﹑徐﹑并﹑冀”(简称)、例③中的“并州”则都是地名,也保留不译。需要指出的是,译句时要有“专名意识”,尤其是古人的名、字、号等称谓变化多端,须根据语境加以识别,否则,极易发生把“人名当实词”而出力不讨好的事。

“删”是删除,指文言句中无须翻译,去掉后又不影响句意表达的词。主要有“发语词”(夫)、“音节助词”、“语气词”、“个别连词”以及一些“标志性词”等。如:

⑤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2008年江西卷)

此句的答案为,“子产死了,谁来继位?”其中的“而”、“其”均可删除。

⑥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2000年上海卷)

“之”、“是”均为前置标志,均无须翻译,删除。

“补”是补充,有两种情况

一是补出文言中省略而现代文中不能省略的成分。如:前文提到的例②,就是个省略比较集中的句子,依次有“主语省略”、“介词省略”和“宾语省略”,在原句中补出即为:“(仲长统)游学(于)青﹑徐﹑并﹑冀之间,与(之)交友者多异之。”这种情况简称为“补省”。

二是指翻译时,根据语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以使句子前后衔接紧密,语意畅达,比如增加关联词等,这种情况简称“增补”。如:

⑦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2008年湖南卷)

该句的译文为:“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译句中的“审讯之苦”可看成是“补省”(宾语),“是因为”则为“增补”。

“调”是调序,就是依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句式而言。如:上述例②中的一个考点就是状语后置,翻译时就要将“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状语)提到“游历求学”(谓语)前。

又如:例⑥中,两半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式,“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意即“贱金玉,宝人民”,(“贱”“宝”都是意动用法)译时均要调整语序,故正确的译句应是:“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窍门:审题两个点,翻译五字诀 (原创)

需要指出的是,高考并不严格要求学生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上海卷从2009年开始,更是将翻译的提法变成了“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这一改变侧重于“达”——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即可。标准明显降低。

显然,在翻译时,只要我们能结合语境,将上述“五字诀”落到实处,达到把“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这一低标准的要求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所述,前面所讲的两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五字诀”中的前三字(“对”、“留”、“删”)主要是就“知识点”中的“词法”而言,后二字(“补”、“调”)则是针对“知识点”中的“句法”而言。明乎此,记忆理解起来就有章可寻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窍门:审题两个点,翻译五字诀 (原创)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只要摸清规律,掌握方法,最容易失分的题其实也最容易得分。

附 复杂译句简析:

⑧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2001年上海卷)

根据语境审题:

词法角度:

①通假:“支”同“肢”,“肢体”意;

②一词多义:“中”是“射中”意;

③词类活用:“碎”、“折”均为使动用法。

句式角度:

①前半句是判断句。“也……矣”是判断句标志;

②后半句为倒装句:“何中”为“望”的宾语,“之”是前置标志。

全句的翻译涉及“对”、“删”、“补”、“调”四字。

正确译文是:“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窍门:审题两个点,翻译五字诀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