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岩 高32公分 菩萨头绾高髻,呈双面盘香型,为唐代贵妇流行发式。面相丰满圆润,广额宽颐,弯眉长目,隆鼻薄唇,双目半启半闭,唇部略抿,含频欲笑,文静高雅,雍容大度,显示出端庄凝重,且富有智慧。这两件作品刀法细腻、线面并重,精工细琢,给人以流畅中见安祥优美的感受。 这件菩萨头,是典型的唐代雕刻风貌。头像发髻高耸,戴花冠珠饰球球,前额露出一排卷发,颊颐丰润,下颌及颈部刻有弧线,显得肌丰肤润。高眉长目,鼻梁挺拔俊秀,眼线微曲,半启半闭,唇角深凹;神情娴静温顺,庄严中微露妩媚,肃穆中蕴含生机,庄重大度,风韵嫣然。显现出人性的温馨,没有宗教神秘奠测的气氛,但给人以超凡离尘之感,为理想中美好人物的化身。可说是一件登峰造极之作。从这件作品看唐代雕像已由秀骨清瘦转化为丰腴健美的审美观。 金刚头像是出自天龙山的另一件佳作。金刚系佛界护法神的尊称,因其特定的任务,造型一般威武雄壮,刚健有力。此尊金刚头像,广额丰颐,浓重的粗眉在鼻梁上方隆成肉结,显得圆睁怒目咄咄逼人,眼眶旁深深两三条鱼尾纹,增染了威严与力度,张口欲吼的唇部令人望而生畏,宽阔的鼻翼加重了金刚威武之势。雕刻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金刚朴实粗犷、勇猛顽强的性格巧妙地表现出来,显示出孔武有力的佛法护卫者的豪迈浩大的气魄。这两件头像,石质细腻,雕刻精湛,前者刀法圆浑,线条挺秀;后者则雕法刚柔相济,线条粗犷刚劲,均为唐代天龙山石窟的精品. 佛头(局部) 此件龙门唐代佛头,造型十分别致,佛头呈圆锥尖塔形,丰颐秀眉,高鼻梁,樱桃口,透过微启的双唇,流露出温婉怡静、慈祥亲切,具有一种人与神融合后所构成的特殊神情,体现了唐代特有的审美观念。 菩萨半跏坐像,高52厘米,上身略作扭转,右脚自然下垂踏于一子莲山;左腿轻松搁在莲台上,右手握飘带于膝上,左手残缺,似为拍抬举说法相。发髻高耸,头戴花冠,冕旒长垂,颈饰璎珞,披帛自肩绔绕至双臂下垂。曲眉丰顾,形貌姣美娟秀,体态倩美健壮,神情端穆和悦。莲座精美而又不失于琐细,更衬托出高雅庄重的美感。 菩萨立像躯部,为白色大理石制作。头部残损,躯体呈富有节奏的扭动。像通体近全裸,只在右肩斜披一缕薄纱,下腰束露脐部,轻薄透明的纱巾若烟笼水洗,肌体曲线全然托出,匀称而健美。丰腴润净的肌肤富于弹性,并充溢着青春的活力,颈项装饰华贵而典雅,衣裙线条委婉流利,柔美自然。虽头部残断,仍不失其艺术魅力,与古希腊的维纳斯残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女僮头像,丰满娟秀的面容流露出聪颖智慧、活泼天真,紧闭双唇又充满了稚气。有着较强的艺术魅力。 力士头像就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是纯世俗化的人物头像。头像高43厘米,深目虬髯,于深沉含蓄的目光中流露出睿智与机敏.从高耸的颧骨、突起的眉峰中表现出他饱经沧桑、刚毅坚强的性格;从微闭的双唇,起伏的颊肌,和修整的髯鬏中,表现出秉性浑厚和气宇不凡。整个造型比例准确,轮廓分明,刀法粗犷有力、线条遒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菩萨立像 这是一尊观音菩萨像,高134厘米。观音是梵语观世音菩萨的略称。据《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说:观音能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他可以变为三十三种姿态,以应众生要求,解除各种灾难,因此观音成为信徒们最可信赖的菩萨,他与其他菩萨的区别是在宝冠上加了一个如来形相的小化佛。此尊静立于台座上的观音宝冠上即刻划了一坐化佛和二弟子,是典型的观音菩萨像。离刻比例匀称,体态健美丰满,右手向上(残损),左手下垂持一花篮,手抬的动态极为轻盈妙妍。裸露的上身满披精微的串珠璎珞,金环胸饰,臂腕藏环钏,透体的轻纱披帛绕臂,随着婀娜多姿的体态婉转流动,俊美端庄。 铜铸菩萨立像 唐 铜铸菩萨立像局部 铜铸菩萨立像局部 观音半跏坐像,经碳-14测定为宋代大型木雕,观音头戴华冠,胸佩璎珞,轻纱透体,披帛自肩背飘忽而下,双臂戴腕镯,左手上举托腮,右手拈一枝莲花,下身着瑞裙,右腿盘曲,姿态绰约,安娴飘逸地坐在海石座上.容貌端庄秀丽、神态安祥,风度典雅似在沉思, 似在倾听,是宗教木雕罕见之佳作。 罗汉头像,堪为宋代木雕佳品,额丘、额沟、轮廓起伏逼真,颧骨高突、齿床隆起,凹目高鼻,厚唇微敛,眉弓线延长直贯下垂。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一位饱经风霜,性情深沉的罗汉形象,其技法简沽粗疏,大刀阔斧,具有一种浑朴豪放之美。 这些精美的佛教雕刻无论是宁静的佛,丰腴健美的菩萨,仪态威武的金刚,都表达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把最完美的形态和最真挚的情感融合于佛教造像中,成为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国化的佛教雕刻。陈先生苦心追回稀世国宝,是华夏子孙民族感情所使,民族精神所系,其对民族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2005年,陈哲敬先生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七件龙门石窟造像,捐献给龙门石窟博物馆,让失散多年的造像回归了故里。 感恩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