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晓石说展览】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珍宝展(下)

 周原樵翁 2019-10-07

阿富汗博物馆(下) 来自不周艺术空间 22:33


上篇介绍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三个时期,今回让我们再次走进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跟随我们的脚步游历这个博物馆的其他藏品!

在那片土地上,却闪耀着灿烂的古代文明。无论经历了多少战乱和不安,阿富汗人民仍然坚信会有和平的一天。

他们相信:
“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
(文化不灭,国家永生)


贝格拉姆与丝绸之路


阿富汗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将中国、印度与希腊、罗马以及埃及联系在一起的重要一环,贝格拉姆正是其中一处交通要冲,也是阿富汗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公元1世纪初,原来大月氏下属的五大部落之一的贵霜统一了其他四部建立贵霜王朝,贵霜王朝取代衰落的大月氏成为中亚新的霸主。


其实贵霜就是换了马甲的大月氏,仅仅是上层统治者发生了变化,中国方面对这个变化甚至都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在《后汉书》中依然把贵霜王朝叫做月氏国。贝格拉姆遗址就是贵霜王朝全盛时期的代表。


黄金饰物:希腊与罗马的时代

阿富汗地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突厥和蒙古的后裔,游牧文化和生活方式源远流传,蒂拉丘地发现的游牧民族墓葬遗存,体现了游牧民族对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又融合了新的东方文明。


大金腰扣

蒂拉丘地出土的公元25到50年的阿佛洛狄特是希腊的美神就是如此:她的翅膀是阿富汗本土的一种雕塑风格,但是她额头上的点,是印度风格。是印度、希腊、罗马当地的风格融合在一起的式样。


古希腊艺术体现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柏拉图进一步指出:美是细部之间的和谐与比例,以及美是光辉壮丽;体现在黄金饰物中就是和谐对称、比例恰当、构图均衡、变化统一等,在古典时期达到顶峰。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美学真正萌芽的时期,公元前350年,古希腊文化主宰中东与近东的时代,早期黄金首饰的颜色稍显苍白带有柠檬色,纯度大约在75%左右。黄金的开采和加工提纯较为简单,天然金块直接拿来制作首饰。


大金腰带

希腊并不盛产黄金,亚历山大大帝出征波斯帝国的路线正好与黄金产地的路线相吻合。阿富汗大量黄金首饰的出土说明当地人醉心于希腊艺术,热衷于佩戴、收藏希腊艺术饰品。


罗马风格取代希腊风格后,仍然保留希腊人对贵重宝石的喜好,朴实、少装饰、光亮、大胆粗犷的罗马风格日渐形成,这种审美情趣波及整个中亚、东亚地区。


在公元1世纪后,阿富汗的文化重心南移至贝格拉姆地区,贵霜王朝在此建立起都城,由于更靠近犍陀罗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罗马文化因子逐渐活跃起来。贝格拉姆遗址出土的大批黄金珍宝,印证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异方奇货,多聚此国”。


这件步摇冠上有五株可拆卸的生命树,仔细观察会发现树梢两侧还有鸟形的生命鸟,生命树和生命鸟是当时中亚文化中代表生命轮回的一种象征。这顶步摇冠上的生命树可以拆卸,也许是让主人在不同场合插不同数量的生命树装饰。



东西交融印度风

贝格拉姆出土的象牙雕刻中门廊之下的两位女士,面部造型呈现东方印度本土人的特征,细腰丰臀、双肩宽阔圆满、胸部浑圆,婀娜多姿充满活力。前立者头部向左倾侧,胸部向右扭转,臀部又向左耸出,全身构成了富有节奏感、律动感的S形曲线。这种身体弯曲成S形的三屈式,是塑造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规范。


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在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地区和马图拉地区几乎同时出现了具有“人形”的佛教雕塑创作。佛教雕塑是在印度土著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采用希腊罗马雕塑的雕刻技术来塑造佛陀形象,造像整体呈现出庄重沉稳、静穆内敛的气度。


古代印度的西北部,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的一部分。历史上是东、西民族冲突和文化交融的舞台。先后有波斯人、希腊人、塞卡人、大月氏人等侵入,外来的文化艺术与印度本土的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特别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的融合成为犍陀罗雕塑艺术的主旋律。


这两个日晷出土于这座城市的体育场,体育场也是一座希腊城市必备的公共建筑。这两个日晷的作用是用来计算一下比赛的时间,许多民族都有用太阳投影进行计时的创意,但希腊人更巧妙地把投影面做成曲面,这样保证单位时间影子划过的弧度一样。上面那个就是希腊式日晷,


而且考古学家发现这个日晷恰好就是用在这座城市所在的纬度上最合适,其他纬度因为太阳射入角度符合这个曲面,所以不准。这可以看出古希腊数学、几何学的先进。下面这个是印度式日晷,可能是嵌在一个平面上让阳光通过这个孔投射一个光斑在另一个平面上进行度数。


这个象牙饰板上的人文形象就是典型的印度传统人物雕塑了,这种诡异、可怖的雕塑形象在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很多。如果你去印度的桑奇大塔旅游你就会发现很多和上面的象牙板上类似的人物雕塑。

这是一个象牙制狮鹫支架,狮鹫是西方神话中常见的神兽,它还有另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名字:哈利波特里面的格里芬。


玻璃器皿:古埃及或者腓尼基的趣味

公元1世纪的贝格拉姆彩绘高脚杯,展示了战争、丰收、狩猎的场面等,颜色鲜艳,在灯光下璀璨夺目。最早发现并应用玻璃的人,一种说法是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用玻璃制作首饰,并且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


另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腓尼基人发现了玻璃,“腓尼基”为古希腊语,意思是“绛紫色的国度”,腓尼基人从海蚌中提取鲜艳而牢固的紫红色颜料,染成花色的布匹远销地中海各国。


描绘的是丰收和特洛伊战争的场景。中国人不喜透明的器物,因为这种透明的材质就像一个没有内涵却又八面玲珑没有立场的人一样,中国人喜欢像君子一样温柔色泽柔和的玉,或者有玉一样质感的瓷。


所以中国人把技能点全部点在了烧瓷上面,制作玻璃的工艺则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古代烧制玻璃甚至是用铸造青铜一样的去浇铸,而不是吹制,这样做出的玻璃一不透明,二易碎。



张骞曾苦寻的“大月氏”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丝质华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此时正是中国的西汉时期,大概在汉武帝时期。阿富汗作为地域上的一个交汇点,不只和希腊,还和中国、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的关系很密切。


蒂拉丘地出土的带有君主与龙、双龙造型的黄金镶嵌饰物,证实了中国古文献中记载的、古代月氏迁徙至蒂拉丘地的可能性。张骞通西域,他所联络的“大月氏”或许正是蒂拉丘地文物的主人。


这个环状物你若能放大仔细看会发现这个人穿的是宽袍大袖的汉服,头上还束发马车的形制也是中国秦汉时期的带蓬盖马车,支撑蓬盖的还是一根有节的竹竿,这种竹子肯定不是产自阿富汗只要拇指粗的竹子。这个中国人形象和上面的汉代铜镜反映了张骞到此以后中国和西域的经贸交流。


世上一切皆有成住坏空,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这些文物总有一天将化为尘埃,消失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惟愿我们的努力,能让它们走慢一点,再慢一点,能够继续维系着我们与过去的联系,维系着我们精神的依托。希望未来,能在阿富汗本土的博物馆与它们相见,我会静立展前,再次感受心灵的悸动与幸福。

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时间是一座大花园。

历史是繁星,时间是蓝色的天幕。


☆ ☆ ☆


内容整理:不周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