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古代,礼不仅是社会的规章制度,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仪式。 想研究中国的礼仪,那绝对绕不开的就是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浩瀚如烟的中国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漫长的玉石文化发展史。 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周礼》三部儒家著名典籍,而将其中有关论述玉的部分抽取出来就组成了“三礼玉论”,想研究中国的玉文化,想知道中国人为什么对于玉有着不一样的感情,绝对绕不开“三礼玉论”。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道至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美的标准。所以只要是在礼的规定下所使用的玉器,注重的都是玉的质地和造型意义。 其实关于玉的质地,古人和今人都十分看中,好的玉质能给人一种最直观的美感,那是大自然所赋予的,非人为可改变,它的美独一无二,无时无刻不牵引着爱玉人的心。 关于造型意义,古人雕刻讲究形似,礼仪玉器的表面必须朴素少效,不允许雕刻繁得四纹样,如我们熟知的汉八刀,仅仅几刀,就雕刻的十分完美,神韵具在。 执玉尚谨,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不管皇帝也好,群臣也罢,拿着玉器的时候,不仅姿势要规范,表情也要肃穆。 《礼记·曲礼》中记载:“君无故玉不去身,人上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军瑟。”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是古代的君子,玉不离身不是说说而已,那是一定会执行的。但是今人,可能遵循这项的少了,除了少数很爱玉的朋友才能做到。 其实现在人赏玉已经没有了这么多规矩,但是拿玉鉴赏,保险起见,还是稳健一点的好,不然玉摔倒地下就不好了。 用玉尚慎,旨在告诉你,在古代即使你有钱,有些玉也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什么身份用什么玉,什么情况用什么玉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大夫执玉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玉是礼节的象征,你的这块玉就像尚方宝剑一样,代表着天子的意愿,你要是不拿着这块玉,而私下觐见,就是不忠的表现。还有在喜事、丧葬方面的用玉制度,数不胜数。 其实到了现在,早已没有了这么严格的用玉礼仪,只要喜欢,普通人也能玩好玉,但是,古人的一些关于玉的礼仪也让我们对于玉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