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宦官政治与景德镇的陶政/彭 涛

 zqbxi 2019-10-08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重要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封建皇权的进一步提高,中央对地方统治的日益强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它的副产品,即宦官专权继汉唐以后达到了新的高峰。
  如同其它一些封建王朝一样,明王朝在建立之初也曾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力图改革政治弊端。朱元璋以其特有的雄才大略,君临天下,取消了沿袭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制度,将相权并入皇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防止外戚、藩镇、权臣、宦官之祸,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结果,终明之世,在防止外戚、藩镇、朝臣的专权方面,基本上没有超出朱元璋的“祖训”和开国定制,没有女后临朝的事件,外戚的力量“最为孱弱”,也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权臣专政的局面。但在防止宦官专权的问题上,却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成为明代摆脱不掉的魔餍。在明王朝统治的二百七十七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宦官的势力极度膨胀,全面介入了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务,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的又一次宦官专权的高潮。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国的时候,曾经明确规定:宦官不许干预政事;不许读书识字;人数不能多;官秩不能高。《明史》卷304宦官一说:“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官不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刻铁牌置宫门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敕诸司不得与文移往来。……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但这些规定到后来都成了—句空话。明宣宗时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宦官的人数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至于宦官干预政事的问题,朱元璋本人在世时就已经派宦官出使,开始干预朝政,他自己定的制度自己带头破坏。至永乐皇帝以后全面开放:“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1}。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宦官督陶也是始于永乐一朝。
  
  一. 景德镇御器厂的宦官监陶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陶厂,开窑烧造瓷器{2},此时的督陶官并非宦官。吴极的《昌南历记》有明洪武进士段廷硅“以工部员外郎董陶务,建署于珠山之南”的记载{3}。另外,近年,在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一块白瓷瓦,该瓦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参与制瓦的人匠以及监制的官员,其中有“监工浮梁县丞赵万初监造提举周成”等字样④。可见,当时景德镇陶厂的督陶官是由工部派员或者由地方官来担任。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政权以后,宦官势力开始逐渐膨胀。此年改景德镇陶厂为御器厂,并始开宦官监陶的先河。《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谓:“我太祖高皇帝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器厂,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明人詹珊也说:“至我朝洪武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⑤。由此,揭开了明代景德镇御器厂宦官监陶的序幕。但此时,宦官监陶并没有作为—哥中制度固定下来,检阅史籍还可以找到工部官员临厂管理的记录⑥。
  宣德官窑的生产活动早在宣德帝继位三个月后的洪熙元年九月(1425年)就开始了。《明宣宗实录》卷九洪熙元年九月己酉条记:“命行在工部於江西饶州府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此时的督陶官是少监张善。《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六记:“宣宗始遣中官张善之饶州,造奉先殿几筵龙凤文白瓷祭器”。张善只担任了两年的督陶官,后因其施暴政,下人不堪,并因私赠御用瓷器予同僚之事暴露,被处于极刑⑦。此后,宣德帝加强了对景德镇御器厂的控制,罢中官,改由工部营缮所丞监督烧造⑧,一直持续到宣德五年(1430年)才告结束。《明宣宗实录》宣德五年九月:“罢饶州烧造磁器。初,行在工部奏遣官烧造白磁龙风纹器皿毕,又请增烧。上以劳民费物,遂命罢之”。赴景德镇督陶的工部营缮所丞也应随着烧造活动的停止而被召回。宣德后期,景德镇御器厂重开烧造。《大明会典》卷194工部14窑冶条载:“宣德八年(1433年),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部官一员,嗣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磁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这是一次极大规模的烧造活动,而遣往御器厂的仍然是“本部”工部的官员。
  宣德帝死后,年仅九岁的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统。正统之后,明王朝进入中期,宦官势力迅速膨胀。宣德十年正月(1435年)英宗即位后,曾—度减免织造、采买等事宜,在他的即位诏中明确指出了罢烧造饶器,并且撤回了驻景德镇的督陶官⑨。而此时的宫廷用瓷则是从民间收购。正统六年五月(1441年)窑事再开⑩。七年,工部以江西所造瓷器“俱不及式”为由,请求治罪提调官,后又令改造{11}。可见此时的督造官还是工部官员。正统九年(1444年),权倾一时的太监王振以瓷器有裂纹为由,遣锦衣卫杖击监造官,并另派宦官往景德镇督造{12}。从此,宦官又重新干预陶政,一手把持御器厂大权,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嘉靖九年(1530年)才告结束。
  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刺俘虏。景帝登基,改元景泰。此时的景德镇御器厂仍旧开窑烧造岁解,但数量有所减少。景泰一朝驻景德镇的督陶官是宦官还是工部官员,因文献无征,已不得而知。
  英宗被释放回京后,复辟成功,再次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天顺。他并没有吸取太监王振祸国乱政的经验教训,仍然宠幸宦官,宦官势力又颇复盛。天顺元年(1457年)就委派宦官赴景德镇督造御器{13},一直到英宗死后,成化帝即位才下诏停止烧造并召回督陶内官{14}
  明英宗死后,其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年号成化。成化一朝,宦官势力继续扩大,史称:“内府供用日繁,守备分守中官布列天下”{15}。景德镇御器厂也不能幸免。《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六谓:“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宪宗即位之初,虽然下诏罢饶州烧造瓷器,但这只是一时之举,不久又重开烧造。成化二年就派周芳誉赴景德镇督陶{16}。《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之陶器条有“成化四年(1468年)光禄寺瓷器仍依四分例减造”的记载。成化十八年闰八月(1482年),武臣后卫仓副使应时用建议:“饶州烧造御器,必命内臣监督。自后宜止降式,委诸有司,以免供给之费”{17},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直隶巡抚王恕上言:“朝廷差内臣往浮梁县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今已年久”{18}。由此可见,成化一朝的督陶官前期由朝官担任,而后期都以宦官充任。史料有记载的监陶宦官就有朱元佐{19}、邓原{20}。成化一朝的窑事一直持续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死后才由续位的孝宗下诏停止{21}
  成化之后即为弘治,孝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被人称为“中兴之令主”{22}。弘治朝的官窑烧造仍然循前朝旧制,督陶官还是由宦官担任。但由于弘治帝颇能体察民情并虚心纳谏,在位期间多次招回或停遣督陶宦官。如弘治三年(1490年),他接受了大学士刘吉等人的建议,命“江西烧造磁器,内官不必差”{23}。又如弘治十五年三月(1502年):“命取回饶州府督造磁器内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